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接触的案例中,有不少家长不自觉地把工作习惯甚至工作烦恼带回家,使家变得不再温馨,孩子的成长环境遭到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家长本人根本意识不到问题所在,因而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深。
一个周五的下午,罗先生急急忙忙来到诊所,非常客气地请求我周末到他家出诊。他的儿子罗羽上高二,近来学习成绩大幅滑坡,厌学情绪明显,且经常逃学泡网吧。眼看就要进入高三总复习了,罗先生和妻子心急如焚,多次要带儿子来诊所,罗羽却死活不肯。
深入家庭实施心理干预正是我的特长,于是我和罗先生约好,周六下午5点到他家做客。
警察的儿子像嫌犯
到了罗家我才知道,罗先生是位做预审工作的警察。墙上挂着他英武的大幅照片,电视柜上面的醒目位置摆放着两个奖杯。罗先生说,奖杯是他参加射击和格斗比赛得的。
罗羽到学校补习,7点才回来,我正好利用这个空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罗太太很热情,也很健谈,落座不到半小时就把家庭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
罗先生平时工作繁忙,天天早出晚归,有时接了案子要几天不着家,教育儿子的担子就落在了罗太太肩上。罗太太原来是一家化工厂的销售经理,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后来工厂倒闭,她下岗开了一家小超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前年,儿子上了高中,学习骤然紧张起来,成绩又不太好,于是罗太太把超市转让了,回家做了全职太太,既照顾丈夫和儿子的生活,还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儿子辅导辅导物理和化学。她给儿子制订了一个家庭补习计划,每天严格执行,如果儿子偷懒,她就做思想工作。家庭补习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罗太太给儿子讲解难题,但效果并不好。“要说这孩子挺聪明的,一点就透,可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他还是卡壳儿。真是愁死我了!”罗太太摇头叹气。
“罗羽平时在家话多吗?”我问。
“很少。”罗太太说,“整天板着个脸,少言寡语的。我跟他说话,他总是爱答不理的,不积极也不反抗。”
“那他在家最喜欢做什么?”
“画画,他就喜欢画画!”罗太太气不打一处来,“眼看要升入高三了,功课多紧啊,成绩又不怎么样,可他根本不着急,整天不务正业。我劝过,他不听。我出手干预,撕了他的画,把画具藏起来,他就到同学家去画,最近又逃学去泡网吧,真是一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
正聊着,罗羽回来了。这是一个高高瘦瘦的17岁男生,戴着眼镜,有点驼背。他看到我,吃了一惊,目光躲闪,换了鞋就想溜进自己的房间去。
“见了客人也不打招呼,没礼貌!”罗先生呵斥儿子。虽然声音不大,但我却感到后背一股凉风急速吹过。想必,他审讯嫌疑人时就是用这种语气吧。罗羽也被震住了,乖乖地向我问好。罗太太也在一旁指责儿子,被我婉言劝止了。
吃晚饭时,我有意跟罗羽说话,可他只是敷衍,不愿多说。罗太太又看不惯了,语重心长地数落儿子。我再次劝止她,并说我喜欢沉着的男孩子。罗羽见我两次帮他说话,他妈妈又挺听我的,慢慢对我有了点善意。
饭后,我来到罗羽的房间,与他单独沟通。话题从他最喜欢的画画开始。他说,他画的叫动漫画,也就是几张连在一起能表现一个完整动作的那种漫画,还从书架底层抽出几张给我演示。看我挺感兴趣,他像个行家那样得意洋洋地给我解释起来。我发现,他根本不是少言寡语的孩子,甚至像他妈妈那样健谈。我提议他给我画张漫画肖像,他兴奋得直搓手,找了张硬纸板当画板,仔细端详我,然后开始画起来。
这时,罗太太进来送茶水,见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画我,马上皱眉斥责起来:“你怎么又画上了,还不赶快跟老师谈你的问题……”
“是我让他画的。”我截住她的话头,“罗羽很专业,我们都别打扰他创作,好吗?”
罗太太知趣地出去了,还轻轻带上了门。罗羽感激地冲我笑笑,马上集中精神作画。不到5分钟,画画好了。我接过来一看,着实吓了一跳,因为他画得很好,不仅形神兼备,而且我笑起来有点歪嘴的特点也被他捕捉到,夸张地表现出来,使画上这个人比我本人更加有趣。
“看功底,你至少学画5年。”我评价道。
罗羽脸红了,不是害羞而是激动。他说:“我没学过,只是自己摸索着玩的。”
“那你是天才啊!”我大声夸奖,“为什么不报个美术班正规地学学呢?”
“爸妈反对。”他回答,然后低下头,不做声了。
我让罗羽再找张纸,凭印象画画他爸爸。他起初不肯,后来在我的坚持下还是画了一张。
晚上10点,我告辞。罗先生送我到楼下,问我是否找到了罗羽厌学的原因。我想了想,说:“你有没有发现?罗羽在你面前像个贼。”
罗先生愣了一下,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有点激动,又问:“你有没有发现,罗羽很怕你?像犯罪嫌疑人那样怕你。”
“他在我面前是挺老实的,可是,我是他爸爸,我是爱他的呀!”
“你爱他是一回事,他能不能感觉得到是另一回事。”我从包里拿出罗羽给他画的那张肖像,递给他,“看看吧,这是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罗先生接过来一看,立刻呆住了。那张凭印象画出来的肖像,跟罗家客厅里那张英武的照片一模一样,只是目光更加尖锐、寒冷。
领导的儿子像员工
第二天下午,罗先生如约来到诊所。
“昨晚我差不多一夜没睡。”他开门见山地说,“看来我是得了警察职业病,整天跟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会习惯性地用审视的目光看人,说话语气也生硬。我没意识到会对儿子构成那么大的压力。”看来,他的反省很有成效。
在我接触的案例中,有不少家长不自觉地把工作习惯甚至工作烦恼带回家,使家变得不再温馨,孩子的成长环境遭到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家长本人根本意识不到问题所在,因而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深。罗先生能马上意识到,真是万幸。
“其实,我经常不在家,跟儿子很少接触。”罗先生说,“他妈妈很会做思想工作的,他们娘儿俩怎么也那么生分呢?”
“罗太太同样有职业病。”我说,“会做思想工作在单位是强项,但拿到家里就不灵了,因为角色变了,不再是领导而是妈妈;场合变了,不是竞争的职场而是温馨的家;对象也变了,不是闹情绪的部下而是尚未成年的儿子。想想看,罗羽在妈妈的职场式管理下,怎能没有员工的卑微感?就像在你的犀利目光下,他怎能不胆寒?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你和罗太太的这种职业病,是心理畸变的前期症状,若不及时纠正,有发展成强迫症的可能,而且对家人有很强的同化影响。罗羽说,妈妈给他讲解难题的时候,就像领导在安排工作。那气势,根本容不得他思考,他又不敢说不懂,只好糊里糊涂乱点头。妈妈以为他听懂了,实际上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
罗先生开始有些惊讶,后来若有所思地缓缓点头,说:“家弄成这样,真叫我寒心。”
我拍拍他的手,安慰道:“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只要你做回爸爸,罗太太做回妈妈,罗羽自然会做回儿子,你们还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过了一会儿,罗先生又问:“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家庭气氛不好和罗羽厌学有关系吗?”
“家庭环境不好影响亲子沟通,你不了解罗羽,怎么知道他厌学呢?”
“成绩下滑、逃学、泡网吧、不务正业,这些罗羽也承认,还不是厌学的表现吗?”罗先生有点急躁,预审员的威风又出来了。
“你得承认,他画画得相当好,而且是自学的。”我说,“如果在美术课上,他可能是最棒的学生。也就是说,厌学,可能是另一种好学。”
“画画能有什么出息?”
“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梵高、毕加索,这些人都不叫有出息吗?”我用轻声细语对抗他的蛮横,“再者说,有出息那么重要吗?儿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幸福地生活,难道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吗?”
一个周五的下午,罗先生急急忙忙来到诊所,非常客气地请求我周末到他家出诊。他的儿子罗羽上高二,近来学习成绩大幅滑坡,厌学情绪明显,且经常逃学泡网吧。眼看就要进入高三总复习了,罗先生和妻子心急如焚,多次要带儿子来诊所,罗羽却死活不肯。
深入家庭实施心理干预正是我的特长,于是我和罗先生约好,周六下午5点到他家做客。
警察的儿子像嫌犯
到了罗家我才知道,罗先生是位做预审工作的警察。墙上挂着他英武的大幅照片,电视柜上面的醒目位置摆放着两个奖杯。罗先生说,奖杯是他参加射击和格斗比赛得的。
罗羽到学校补习,7点才回来,我正好利用这个空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罗太太很热情,也很健谈,落座不到半小时就把家庭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
罗先生平时工作繁忙,天天早出晚归,有时接了案子要几天不着家,教育儿子的担子就落在了罗太太肩上。罗太太原来是一家化工厂的销售经理,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后来工厂倒闭,她下岗开了一家小超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前年,儿子上了高中,学习骤然紧张起来,成绩又不太好,于是罗太太把超市转让了,回家做了全职太太,既照顾丈夫和儿子的生活,还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儿子辅导辅导物理和化学。她给儿子制订了一个家庭补习计划,每天严格执行,如果儿子偷懒,她就做思想工作。家庭补习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罗太太给儿子讲解难题,但效果并不好。“要说这孩子挺聪明的,一点就透,可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他还是卡壳儿。真是愁死我了!”罗太太摇头叹气。
“罗羽平时在家话多吗?”我问。
“很少。”罗太太说,“整天板着个脸,少言寡语的。我跟他说话,他总是爱答不理的,不积极也不反抗。”
“那他在家最喜欢做什么?”
“画画,他就喜欢画画!”罗太太气不打一处来,“眼看要升入高三了,功课多紧啊,成绩又不怎么样,可他根本不着急,整天不务正业。我劝过,他不听。我出手干预,撕了他的画,把画具藏起来,他就到同学家去画,最近又逃学去泡网吧,真是一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
正聊着,罗羽回来了。这是一个高高瘦瘦的17岁男生,戴着眼镜,有点驼背。他看到我,吃了一惊,目光躲闪,换了鞋就想溜进自己的房间去。
“见了客人也不打招呼,没礼貌!”罗先生呵斥儿子。虽然声音不大,但我却感到后背一股凉风急速吹过。想必,他审讯嫌疑人时就是用这种语气吧。罗羽也被震住了,乖乖地向我问好。罗太太也在一旁指责儿子,被我婉言劝止了。
吃晚饭时,我有意跟罗羽说话,可他只是敷衍,不愿多说。罗太太又看不惯了,语重心长地数落儿子。我再次劝止她,并说我喜欢沉着的男孩子。罗羽见我两次帮他说话,他妈妈又挺听我的,慢慢对我有了点善意。
饭后,我来到罗羽的房间,与他单独沟通。话题从他最喜欢的画画开始。他说,他画的叫动漫画,也就是几张连在一起能表现一个完整动作的那种漫画,还从书架底层抽出几张给我演示。看我挺感兴趣,他像个行家那样得意洋洋地给我解释起来。我发现,他根本不是少言寡语的孩子,甚至像他妈妈那样健谈。我提议他给我画张漫画肖像,他兴奋得直搓手,找了张硬纸板当画板,仔细端详我,然后开始画起来。
这时,罗太太进来送茶水,见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画我,马上皱眉斥责起来:“你怎么又画上了,还不赶快跟老师谈你的问题……”
“是我让他画的。”我截住她的话头,“罗羽很专业,我们都别打扰他创作,好吗?”
罗太太知趣地出去了,还轻轻带上了门。罗羽感激地冲我笑笑,马上集中精神作画。不到5分钟,画画好了。我接过来一看,着实吓了一跳,因为他画得很好,不仅形神兼备,而且我笑起来有点歪嘴的特点也被他捕捉到,夸张地表现出来,使画上这个人比我本人更加有趣。
“看功底,你至少学画5年。”我评价道。
罗羽脸红了,不是害羞而是激动。他说:“我没学过,只是自己摸索着玩的。”
“那你是天才啊!”我大声夸奖,“为什么不报个美术班正规地学学呢?”
“爸妈反对。”他回答,然后低下头,不做声了。
我让罗羽再找张纸,凭印象画画他爸爸。他起初不肯,后来在我的坚持下还是画了一张。
晚上10点,我告辞。罗先生送我到楼下,问我是否找到了罗羽厌学的原因。我想了想,说:“你有没有发现?罗羽在你面前像个贼。”
罗先生愣了一下,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有点激动,又问:“你有没有发现,罗羽很怕你?像犯罪嫌疑人那样怕你。”
“他在我面前是挺老实的,可是,我是他爸爸,我是爱他的呀!”
“你爱他是一回事,他能不能感觉得到是另一回事。”我从包里拿出罗羽给他画的那张肖像,递给他,“看看吧,这是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罗先生接过来一看,立刻呆住了。那张凭印象画出来的肖像,跟罗家客厅里那张英武的照片一模一样,只是目光更加尖锐、寒冷。
领导的儿子像员工
第二天下午,罗先生如约来到诊所。
“昨晚我差不多一夜没睡。”他开门见山地说,“看来我是得了警察职业病,整天跟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会习惯性地用审视的目光看人,说话语气也生硬。我没意识到会对儿子构成那么大的压力。”看来,他的反省很有成效。
在我接触的案例中,有不少家长不自觉地把工作习惯甚至工作烦恼带回家,使家变得不再温馨,孩子的成长环境遭到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家长本人根本意识不到问题所在,因而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深。罗先生能马上意识到,真是万幸。
“其实,我经常不在家,跟儿子很少接触。”罗先生说,“他妈妈很会做思想工作的,他们娘儿俩怎么也那么生分呢?”
“罗太太同样有职业病。”我说,“会做思想工作在单位是强项,但拿到家里就不灵了,因为角色变了,不再是领导而是妈妈;场合变了,不是竞争的职场而是温馨的家;对象也变了,不是闹情绪的部下而是尚未成年的儿子。想想看,罗羽在妈妈的职场式管理下,怎能没有员工的卑微感?就像在你的犀利目光下,他怎能不胆寒?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你和罗太太的这种职业病,是心理畸变的前期症状,若不及时纠正,有发展成强迫症的可能,而且对家人有很强的同化影响。罗羽说,妈妈给他讲解难题的时候,就像领导在安排工作。那气势,根本容不得他思考,他又不敢说不懂,只好糊里糊涂乱点头。妈妈以为他听懂了,实际上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
罗先生开始有些惊讶,后来若有所思地缓缓点头,说:“家弄成这样,真叫我寒心。”
我拍拍他的手,安慰道:“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只要你做回爸爸,罗太太做回妈妈,罗羽自然会做回儿子,你们还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过了一会儿,罗先生又问:“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家庭气氛不好和罗羽厌学有关系吗?”
“家庭环境不好影响亲子沟通,你不了解罗羽,怎么知道他厌学呢?”
“成绩下滑、逃学、泡网吧、不务正业,这些罗羽也承认,还不是厌学的表现吗?”罗先生有点急躁,预审员的威风又出来了。
“你得承认,他画画得相当好,而且是自学的。”我说,“如果在美术课上,他可能是最棒的学生。也就是说,厌学,可能是另一种好学。”
“画画能有什么出息?”
“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梵高、毕加索,这些人都不叫有出息吗?”我用轻声细语对抗他的蛮横,“再者说,有出息那么重要吗?儿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幸福地生活,难道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