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 能力培养 创新性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又能启知拓思,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1.运用多媒体画龙点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便是可以极大限度地扩充知识面,链接相关信息,进行广泛阅览?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演讲的特点,我通过课件播放一小段演讲影片,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教训大臣们的情景?学生很快总结出了康熙演讲的特点?有学生说:声情并茂,加上皇帝的权威,看得人心惊胆颤;有学生说:态势语言相当丰富,有手势?走动?落座,表情有愤怒?无奈?失望等?既形象地掌握了演讲的文体知识,又加深了对演讲这一活动的理解?并且学生下课后,很多同学在教室里模仿康熙演讲,像模像样的?不用说,这堂课成功了?
2.借助网络提升学生听说水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进行创造性解读?要让学生把所学?所思?所想,转变成言行举止,达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升华为做人的境界,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听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说话?演讲?辩论是听说训练中深层次的内容,它要求“话”?“表”结合,不仅要借助有声语言,还应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态势语言?这若单从理论上阐明操作要领,而没有可参照的示范,要让学生在此项训练中有所成就是很难的?网络的介入,则增强了它的可感性和可仿性,便能使学生演讲时侃侃而谈?
我曾开设了一堂《怎样讲故事》的示范课,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首先从理论知识上让学生知道讲故事的要领,接着播放中央电视台刘纯燕讲故事的录音带,体会在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的要求,然后播放中央电视台动画城中董浩叔叔讲故事的录像,着重注意其中的表情?动作?姿态,再让学生讨论?分析所看所听范例的优点及其可借鉴之处?最后组织学生模仿着讲故事,要求“话表”结合?大家现“炒”现卖,现学现用,成熟而又形象的表演赢得了热烈掌声?
3.教学内容要寻找动态生长点
从文本寻找三维教学目标的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时代精神?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比较揣摩?归纳概括的方法等?特别是要寻找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的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如,《我与地坛》,史铁生到地坛时的神情?动作就是语文素养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悟,体现的是方法,能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找到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可靠的生长点?生长点在文本中的位置,可能是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如用语看似矛盾处,用词造句反复处等),空白省略展开想象处等?
4.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她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
5.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好《孔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 能力培养 创新性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又能启知拓思,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1.运用多媒体画龙点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便是可以极大限度地扩充知识面,链接相关信息,进行广泛阅览?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演讲的特点,我通过课件播放一小段演讲影片,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教训大臣们的情景?学生很快总结出了康熙演讲的特点?有学生说:声情并茂,加上皇帝的权威,看得人心惊胆颤;有学生说:态势语言相当丰富,有手势?走动?落座,表情有愤怒?无奈?失望等?既形象地掌握了演讲的文体知识,又加深了对演讲这一活动的理解?并且学生下课后,很多同学在教室里模仿康熙演讲,像模像样的?不用说,这堂课成功了?
2.借助网络提升学生听说水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进行创造性解读?要让学生把所学?所思?所想,转变成言行举止,达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升华为做人的境界,是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听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说话?演讲?辩论是听说训练中深层次的内容,它要求“话”?“表”结合,不仅要借助有声语言,还应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态势语言?这若单从理论上阐明操作要领,而没有可参照的示范,要让学生在此项训练中有所成就是很难的?网络的介入,则增强了它的可感性和可仿性,便能使学生演讲时侃侃而谈?
我曾开设了一堂《怎样讲故事》的示范课,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首先从理论知识上让学生知道讲故事的要领,接着播放中央电视台刘纯燕讲故事的录音带,体会在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的要求,然后播放中央电视台动画城中董浩叔叔讲故事的录像,着重注意其中的表情?动作?姿态,再让学生讨论?分析所看所听范例的优点及其可借鉴之处?最后组织学生模仿着讲故事,要求“话表”结合?大家现“炒”现卖,现学现用,成熟而又形象的表演赢得了热烈掌声?
3.教学内容要寻找动态生长点
从文本寻找三维教学目标的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时代精神?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比较揣摩?归纳概括的方法等?特别是要寻找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的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如,《我与地坛》,史铁生到地坛时的神情?动作就是语文素养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悟,体现的是方法,能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找到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可靠的生长点?生长点在文本中的位置,可能是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如用语看似矛盾处,用词造句反复处等),空白省略展开想象处等?
4.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她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
5.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好《孔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