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出现下行趋势,具体表现为中国与众多邻国政治关系中的复杂因素增多,尤其是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国的摩擦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对周边国家的“以经促政”策略的边际效应有所下降,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难度增大;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海洋争端以及渔业纠纷增多并且烈度上升,尤其是朝核问题和南海问题成为国际热点。那么,美国在中国的周边安全格局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下行与美国因素有关
近年来中美在中国周边的博弈趋于激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就是中国实力的增长已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构成一定挑战。历史上没有一个守成国会心甘情愿地将其权势拱手让出,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到成文的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就像部分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官员和学者那样,简单地否定或无视美国的对华遏制行为。
其实自2009年以来,美国不仅有系统地遏制中国的行动,而且其所作所为并非都是“阳谋”。美国在中国的周边秘密策划了不少事件,比如有确凿证据显示,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和部分智库学者参与了缅甸反密松水电站行动的早期策划。
进一步回溯,新中国成立伊始,美国就一直遏制和围堵中国,即便是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以后,美国也没有放弃利用台湾等问题来牵制中国。只是因为近年来“台独”势力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及中国《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了避免与中国因为台湾问题直接对抗,才不得不改变了遏制中国的方式和手段。
对中国内政,奥巴马政府以人权为借口,支持“疆独”和“藏独”势力制造事端。在中国周边,奥巴马支持或煽动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对抗,而自己并不出手,试图以较小的代价延缓中国的崛起。在朝鲜半岛,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并发射导弹,韩国同意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导弹,东北亚地区局势似有失控的可能。
而且美国在东海、南海采取的军事行动以及处理朝核问题的政策,还在很大程度上向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释放了错误的信号:美国将会为维护同盟体系而不惜与中国开战。从而导致菲律宾等国自2010年以来在南海问题上步步紧逼,得寸进尺。
但由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方的呼应,不破局、不对抗已成为中美之间的共识,中美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大打出手,所以今年以来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已有所松动,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也在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淡化南海仲裁案。
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
美国的作对
虽然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与美国不无关系,但美国并不是唯一的变量,周边国家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调整是更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中国周边大多是中小国家,它们既想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又担心中国的影响力过大,对中国崛起后的走向持怀疑和戒备态度,因而加大了“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执行力度,普遍欢迎美国军事力量在本地区(本国)继续存在。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一些周边国家不愿中国或美国的影响在本地区一家独大,也不乐意中美在本地区实行共治,但更不愿看到因中美关系破局而不得不在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甚至成为中美对抗的牺牲品。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较快,但是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差距更大,这就使周边国家的天平不可能太过倾向于中国。而且还有一些国家与美国是盟国,这就使它们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很难把中国作为第一选择。因此,中国应更好地统筹运用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力量来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抱有更多的信任、在重大问题上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周边国家在决定是否与中国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时候,固然会考虑美国的态度,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本国的利益。
我们还要注意到这样一些问题,即我们在周边国家有些事情没有做成功,有些投资项目受阻,并非都是美国制造了障碍,有关部门和企业不应夸大美国的影响,用美国因素来掩盖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也不要妖魔化美国的威胁。目前中国有些舆论过高地估计美国的对华威胁,并渲染激进的反美情绪。笔者认为这种心态和做法不利于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事实上,奥巴马政府在遏制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在调适对华心态,正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接受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而对于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周边安全而言,中美之间不对抗、不破局是最重要的保障。中国不能采取与别国结盟对抗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仅因为中国无法承担结盟的经济和军事成本,而且一旦采取结盟政策,中美之间的对抗就会升级,甚至出现双边关系破局的结果。
维护周边安全需要把握好
两个维度的平衡
对于如何应对周边安全中的美国因素,目前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既然中国周边安全面临的挑战几乎都与美国有关,那么只要与美国搞好关系,我国的周边安全就有了保障。另一种则认为,中国要真正崛起,必须更加“独立自主”地开展周边外交,尽快把美国从中国周边挤出去。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却过于绝对。
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方面的根本分歧将会长期存在,而且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依然是最有可能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崛起国。换句话说,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美国不会为中国的周边安全尽心出力,尽管美国短期内也不会因为东海、南海争端以及为菲、韩、日等盟国而对中国采取过度对抗行动,但如果我们把维护周边安全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是找错了对象。
但同时也要看到,美国在我国周边的传统影响力根深蒂固,而且还有多个盟国。试图把美国从我国周边挤出去,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不仅美国不会甘心,周边国家也不会答应,它们需要用美国来平衡中国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不仅要提高经济、军事实力,还要有大国的气度和自信,对周边国家的批评乃至局部的摩擦不要反应过度,也不要一有摩擦就放出狠话,与周边国家大打“口水仗”,这反而会使周边国家更加靠近美国。其实冷战结束后,国际上批评美国的声音是最多的,但美国学术界、智库和媒体并没有与批评美国的国家一一论战,这就是实力和自信的表现。我们在沉着应对美国对我周边安全挑战的同时,也要逐渐积累与周边国家以及域外大国打交道的经验。
(作者巫山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晨阳为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下行与美国因素有关
近年来中美在中国周边的博弈趋于激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就是中国实力的增长已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构成一定挑战。历史上没有一个守成国会心甘情愿地将其权势拱手让出,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到成文的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就像部分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官员和学者那样,简单地否定或无视美国的对华遏制行为。
其实自2009年以来,美国不仅有系统地遏制中国的行动,而且其所作所为并非都是“阳谋”。美国在中国的周边秘密策划了不少事件,比如有确凿证据显示,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和部分智库学者参与了缅甸反密松水电站行动的早期策划。
进一步回溯,新中国成立伊始,美国就一直遏制和围堵中国,即便是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以后,美国也没有放弃利用台湾等问题来牵制中国。只是因为近年来“台独”势力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及中国《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了避免与中国因为台湾问题直接对抗,才不得不改变了遏制中国的方式和手段。
对中国内政,奥巴马政府以人权为借口,支持“疆独”和“藏独”势力制造事端。在中国周边,奥巴马支持或煽动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对抗,而自己并不出手,试图以较小的代价延缓中国的崛起。在朝鲜半岛,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并发射导弹,韩国同意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导弹,东北亚地区局势似有失控的可能。
而且美国在东海、南海采取的军事行动以及处理朝核问题的政策,还在很大程度上向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释放了错误的信号:美国将会为维护同盟体系而不惜与中国开战。从而导致菲律宾等国自2010年以来在南海问题上步步紧逼,得寸进尺。
但由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方的呼应,不破局、不对抗已成为中美之间的共识,中美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大打出手,所以今年以来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已有所松动,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也在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淡化南海仲裁案。
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
美国的作对
虽然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与美国不无关系,但美国并不是唯一的变量,周边国家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调整是更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中国周边大多是中小国家,它们既想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又担心中国的影响力过大,对中国崛起后的走向持怀疑和戒备态度,因而加大了“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执行力度,普遍欢迎美国军事力量在本地区(本国)继续存在。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一些周边国家不愿中国或美国的影响在本地区一家独大,也不乐意中美在本地区实行共治,但更不愿看到因中美关系破局而不得不在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甚至成为中美对抗的牺牲品。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较快,但是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差距更大,这就使周边国家的天平不可能太过倾向于中国。而且还有一些国家与美国是盟国,这就使它们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很难把中国作为第一选择。因此,中国应更好地统筹运用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力量来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抱有更多的信任、在重大问题上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周边国家在决定是否与中国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时候,固然会考虑美国的态度,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本国的利益。
我们还要注意到这样一些问题,即我们在周边国家有些事情没有做成功,有些投资项目受阻,并非都是美国制造了障碍,有关部门和企业不应夸大美国的影响,用美国因素来掩盖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也不要妖魔化美国的威胁。目前中国有些舆论过高地估计美国的对华威胁,并渲染激进的反美情绪。笔者认为这种心态和做法不利于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事实上,奥巴马政府在遏制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在调适对华心态,正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接受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而对于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周边安全而言,中美之间不对抗、不破局是最重要的保障。中国不能采取与别国结盟对抗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仅因为中国无法承担结盟的经济和军事成本,而且一旦采取结盟政策,中美之间的对抗就会升级,甚至出现双边关系破局的结果。
维护周边安全需要把握好
两个维度的平衡
对于如何应对周边安全中的美国因素,目前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既然中国周边安全面临的挑战几乎都与美国有关,那么只要与美国搞好关系,我国的周边安全就有了保障。另一种则认为,中国要真正崛起,必须更加“独立自主”地开展周边外交,尽快把美国从中国周边挤出去。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却过于绝对。
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方面的根本分歧将会长期存在,而且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依然是最有可能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崛起国。换句话说,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美国不会为中国的周边安全尽心出力,尽管美国短期内也不会因为东海、南海争端以及为菲、韩、日等盟国而对中国采取过度对抗行动,但如果我们把维护周边安全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是找错了对象。
但同时也要看到,美国在我国周边的传统影响力根深蒂固,而且还有多个盟国。试图把美国从我国周边挤出去,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不仅美国不会甘心,周边国家也不会答应,它们需要用美国来平衡中国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不仅要提高经济、军事实力,还要有大国的气度和自信,对周边国家的批评乃至局部的摩擦不要反应过度,也不要一有摩擦就放出狠话,与周边国家大打“口水仗”,这反而会使周边国家更加靠近美国。其实冷战结束后,国际上批评美国的声音是最多的,但美国学术界、智库和媒体并没有与批评美国的国家一一论战,这就是实力和自信的表现。我们在沉着应对美国对我周边安全挑战的同时,也要逐渐积累与周边国家以及域外大国打交道的经验。
(作者巫山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晨阳为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