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三性合一”性质定位的新探究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1980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种种困境,究其根源在于该课程性质定位仍不到位。大学语文教学应创新理念与方法,避免过去只强调“一性”或“二性”的缺陷,实现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三性合一”,使之成为提高大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工具课、提升人文素养的人文课、培育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审美课。
  [关键词]课程;性质;探究;三性合一
  如果说“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实际上都处于危机之中”的话,那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基础课教育面临的危机就更为严重。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正如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所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大学语文也不例外。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见仁见智,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重新审视以上三种观点,探究大学语文应有的性质定位,对改善危机或许有所裨益。
  一、工具性
  语文的内涵可理解为“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人类所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音义结合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到了分内的责任”。国家教委高教司指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课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以语言为工具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借助语言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但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不强,语言表达也存在两方面的明显缺陷:一是言之无文。不仅语言缺乏文采,且内容空洞,缺少内涵。二是言之无序。或表达不准确,惹人曲解;或缺乏逻辑性和流利性,显得思维杂乱;或语句不合语律例范,显得生硬;或用词不妥或用语跳跃,使用语句不够通顺等。而大学语文课程则能较好地解决当今大学生言之无文和言之无序的问题。
  首先,大量典范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语律例范、逻辑结构等知识。学习这些文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进而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其次,正如语文学家申小龙在《语文的阐释》一书中强调语文具有阐释性,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能从具有丰富的阐释资源的大量文本阅读中,掌握自己所需的创生性资源,正确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去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世界,提高自身的语文智慧,进而解决“言之成文”的问题。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认为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是为了“有用”。我国高校比较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英语、计算机等有相应硬性规定;许多用人单位也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作为毕业生最起码的应聘条件,这促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用在攻读外语和计算机的书籍上。而此类工具性、实用性读物大多雷同,读起来乏味,致使大学生失去阅读的乐趣,更谈不上“博览经典”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间接导致理解和消化文本的能力极为欠缺。而大学语文所取文本均为经典,这些作品“取法乎上”,外铄内砺,语文个性突出。借助这些文本的阅读,必然促使大学生“口诵心惟”“涵咏玩味”“切己体察”“据敬持志”,形成阅读兴趣,化为阅读智慧。这应是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另一种凸显形式。
  二、人文性
  语文的内涵可理解为“语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化指明了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人文”作为语词,早已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过。在《易·贲彖》里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里的“天文”指自然现象,“人文”指人参与的文化现象。在《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有“舍诸天运,征乎人文”之说,唐李贤注“人文犹人事也”。这说明关注人的种种问题,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口号性”的理性素质教育虽然推行多年,但“功利性”的感性应试教育仍在“脚踏实地”地执行。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本已使学生高分低能、精神苍白;大学阶段的实用功利主义仍在盛行,市场环境和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发展的压力,更让不少大学和院系,尤其是高职院校变成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场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对人文精神的淡化,使部分学生片面发展,成为西方学者所说的‘单面人’,即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动物。”大学教育“贫血现象”凸现:重技术轻思想,重速成轻养成,重身体成长轻精神成人。有学者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方面,做得还不够。现代意义的大学从欧洲崛起时之所以被誉为“精神城堡”,是因为大学能点亮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境界,给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为健全的个人和优良的社会公民。毋庸置疑,大学拥有优质的人文资源,而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具有无可替代的主导人文素养培育的话语权。学者徐中玉、齐森华明确提出了大学语文要“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王宁先生也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其开设要让学生能充分吸收人类文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及社会责任感,这是核心。
  斯宾诺莎也说过,一个人的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种人性的典范。换句话说,一个人应当具有一种他所尊重的人文标准,从而帮助他区分自己或别人身上什么是创新的,什么又是畸形和反常的。对于这种经典博雅的人文标准,只有少数人可能会通过哲学的洞见获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却是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认识而达到的。因为每当作家的情感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学生就能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和审美感,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三、审美性
  语文的内涵也可理解为“语言文学”,它通过丰富的文学语言表现社会,揭示人们的思想感情,以情动人,具有极大的欣赏性,为人们喜闻乐见。语言文学指明了语文具有审美性。大学语文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而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正是有了审美性,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才有别于思想政治课。因此,在完成人文素养培育的基础上,大学语文也应培育学生充分感受美和正确鉴赏美的能力,这是大学语文应具备的一种性质。
  毋庸置疑,大学的盲目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使得大部分大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而忙忙碌碌。不少大学生审美意识淡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忽略了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审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审美,更不用讲什么审美能力的提高了。有些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以纯粹的感官快感取代美感,雅俗不辨,高低不分,庸俗大行其道,高雅被迫退位。不少大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注重表层而忽略本质,对事物的评价和认识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并不能从审美的角度去对这个事物进行评判,不能揭示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和审美价值。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一种欣赏美、创造美的深刻和强烈的要求,而大学语文是最有效的能唤醒其审美意识、培育其审美情趣、训练其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课程。因为,审美教育首先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解读来实现的。“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引领学生叩响审美之门,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它们具备多层次的审美元素,如优美凝练的语言美、耐人寻味的意境美、真挚细腻的情感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生动曲折的情节美、智慧深刻的理性美、精巧奇妙的文思美、严谨缜密的结构美、和谐悦耳的音韵美、变化传神的修辞美等。大学语文教师应借助这些美的神韵和精髓,充分利用文学审美规律,通过“以美引真、以美启善、以美导情、以美明理”的方法,启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揣摩语感、体会人情、理解境遇、发掘文章的深刻蕴蓄,使学生陶醉于真善美的氛围中,和作者一起去体验天地人生的奥秘,让心灵得以滋润、净化和解脱,进而开启一种不为物役的审美人生。
  在大学语文教学功能定位上,高度重视其审美功能,才能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出路,才不至于遭到大学语文再次被边缘化的尴尬命运。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教学如忽略其工具性,则未抓住大学语文的“语言文字”特性;如忽略其人文性,则未抓住大学语文的“语言文化”特性;如忽略其审美性,则未抓住大学语文的“语言文学”特性。合理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性合一”的课程。只有强调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并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局面或许能拓展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赵中直.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特点[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2(12).
  [2] 暴国霞.大学生课外阅读透析[J].林区教育,2007(4).
  [3] 乔好秦.玩转阅读——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5(6).
  [4] 郑瑞侠.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5] 王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中国教育报,2004-5-14日.
  [6] 杨银梅、乔丽.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与审美情感的陶冶[J].教育与职业,2007(11).
  [7] 程国煜.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责任编辑 王 芸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学校重建”运动。其共同特征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优质学校模式。近几年来,常德市武陵区提倡“校校有文化、校校
“嘭……”,一个足球从教室的后门射到了黑板上并且反弹到了前排的男同学身上,继而是一个头发上有个“X”造型的同学闪进了教室。刚才被球弹到的男同学一个飞勾腿又让他摔了
我是上世纪70年代从中师毕业的,生在湘西,长在湘西,现在是古丈县默戎镇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师。因为少年时代在家乡牧羊放牛,喜欢对着高山峡谷吆喝喊叫,所以唱歌成了我的爱好。
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三农问题研讨更加的热烈,一个重要议题——农村公共产品,再次引起诸多学者的热议。针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管理问题和层次问题,应予以政策扶持,并
摘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工程投资控制是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投资控制对工程的投资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工作量大、环境复杂、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使得工程造价有很大难度,影响工程造价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都有可能造成结算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因此提高概预算的工作质量,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概预算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控制措施
摘要:为了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铁路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在科技不断推动下,铁路施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现阶段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安全防护工作被提上日程。下面围绕施工中的安全防护展开讨论,对防护现状、管理要点以及控制要点进行总结,希望对相关铁路企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铁路建设;安全防护;管控要点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其竞争也是相
为了提高评语质量,黄龙小学各班级设置了自阅、互阅、审阅等三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1.采用“有模有样”的评价方式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家长、同学,甚至其他
暑假又到了,假期里,农村小学里的学生回家做什么?通过这几年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吹着电扇看着电视,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吹着空调玩着电脑,他们一个假期里大
“少教多学”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的形式、方法和内容并付诸实践.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经过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优化的学习方式更适合现在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实践,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方式;课堂;情境;分组  一、学生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