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及开发对策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dyt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通过动态研究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断块上第三系馆陶组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及对底水稠油油藏含水、压力、底水锥进和射开程度的影响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加,单井初期含水降低;水锥速度变慢,含水上升慢;夹层对底水的遮挡作用越明显。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和采油速度,能使断块得到有效开发。
  关键词:夹层;底水油藏;底水锥进
  1基本情况
  孔店油田孔104断块含油目的层为上第三系馆Ⅲ油组,油藏平均埋深1345m,油层平均有效厚度9.27m。油藏特点表现为渗透率高(1893×10-3μm2),孔隙度高(30%)、原油黏度高(80℃为266.52mPa.s)、胶质、沥青含量高(41.6%),凝固点低(-18℃),比重大(0.955g/cm3),是典型的常规稠油油藏。该断块含油面积1.3Km2,地质储量141×104t。
  断块平面上分布着厚度不等的夹层,将砂体纵向上分为四个小层,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夹层的分布及其对底水稠油油藏的含水、压力、射开程度、封堵性的影响开展了综合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科研生产具有一定的知道意义。
  2夹层类型及分布
  2.1夹层类型
  根据夹层的性质和成因,分3种类型:
  (1)泥粉质岩夹层
  包括泥岩、页岩、钙质页岩、泥质粉砂岩和一部分粉砂岩。其电性特征是深侧向电阻率下降为邻层的50%以上,微电极幅度差为零或很小,自然伽马值升高。
  (2)钙质夹层
  包括钙质胶结砂—砾岩。岩性致密,碳酸盐岩充填孔隙并交代碎屑颗粒,微电极比值超过邻层的1.2倍以上,呈尖峰状,声波时差值减小。
  (3)泥质砾岩夹层
  包括泥质粉砂质胶结砾岩和砾状砂岩。由于细粒沉积物充填孔隙,形成不渗透层。电性特征是自然伽马和深侧向电阻率均高于邻层,声波时差值小于250μs/m。
  2.2夹层分布的范围
  在断块西南的孔104-7、孔104和孔104-4井区附近,油水层有2-6m不等的隔夹层,往北隔夹层逐渐变薄,直至尖灭。
  3夹层对底水油藏的影响及技术对策
  3.1开采特点
  (1)油藏埋藏浅,储层为高孔高渗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
  (2)本区油稠,80℃原油黏度266.52mPa.s。
  3.2夹层对底水油藏的影响
  3.2.1水体的大小
  水体大小是衡量边底水能量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确定油藏合理的开发方式,使用生产动态资料,利用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等方法进一步落实了XX断块油藏水体大小。
  根据上述公式的计算,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进行了水体大小的研究,确定孔104断块的水体倍数为78倍。
  3.2.2夹层对含水的影响
  众所周知,稠油油藏含水比稀油上升快,一般规律是低含水期含水上升快,高含水期上升速度减缓,孔104断块含水符合稠油油藏含水上升规律。通过研究,夹层厚度对含水有一定的影响。夹层薄或没有夹层的井,投产初期含水较高,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加,单井初期含水降低。夹层越厚,单井初期含水越低。高含水期夹层对含水的影响不大。
  3.2.3夹层对底水的影响
  由于本区油稠,80℃原油黏度266.52mPa.s,储层为高孔高渗储层,水驱油难度相对大,底水和边水在油藏外是连通的,边水通过底水起作用,底水相对边水更接近油藏,特别是在没有夹层的位置,底水作用的效果更加明显。夹层较薄或没有夹层的井,水锥锥体小,水锥速度快,含水上升快。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加,水锥锥体变大,水锥速度变慢,含水上升较慢。
  3.2.4夹层对压力的影响
  从压力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夹层厚度对单井压力有一定的影响。夹层较薄或没有夹层的井,由于底水能够及时地补充地层能量,压力下降很少。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加,夹层对底水的遮挡作用越来越明显,底水补充地层能量的难度增加,表现为单井压力呈下降的趋势。夹层越厚,单井压力越低。
  3.2.5夹层对含油饱和度及油层射开程度的影响
  通过预测十年末的含油饱和度可以得出,没有单井控制的地方,剩余油多。另外底水及次生底水油藏应将油层射开程度控制在合理界限之内,以防止底水加速锥进,含水上升速度过快。
  3.3技术对策
  3.3.1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
  油井在生产过程中,压差过小,产油量低;压差过大,油层出砂,因而选择合理的压差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借鉴邻区相同层位吨油出砂量与压差的统计数据,数据具有代表性,压差越大,出砂越严重,压差界限值定在4MPa。针对油藏油稠、大底水和出砂的特点,需要采用适宜的采油工艺,在砾石充填中应以循环充填和小规模充填为宜,避免大规模、大砂量施工,导致沟通下部水层的现象发生。对于位于低部位的特稠油井,应考虑地层化学降粘措施,提高地层内原油的流动性。考虑到馆陶油组为河流沉积相,正旋回剖面,具有储层非均质性,纵向渗透率大于横向渗透率,这不仅容易造成底水上升,也给地层降粘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应该对地层化学降粘措施的实施规模、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合理控制施工压力和排量,在保证地层化学降粘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底水和储层各向异性的影响。优选举升工艺,提高举升工艺配套水平,保证举升工艺的适应性,通过对比螺杆泵举升工艺、常规有杆泵(或电热杆)工艺配套环空掺水加药降粘和气(砂)锚、水力喷射泵,推荐螺杆泵为首选举升工艺。先降低射开程度,实施防砂措施后,上螺杆泵进行试采,螺杆泵试采时配套环空加药降粘,必要时建设单井掺水流程(如切水罐等)实施伴掺水加药降粘。
  3.3.2合理射开程度的确定
  本区为带底水的稠油油藏,夹层分布范围不同,对射开程度需要进一步控制。采取的办法是根据油层及流体的渗流特性,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在实现较长的无水采油期、较低的初含水及含水上升率的原则下,确定合理的射开程度界限。对XX断块馆Ⅲ油组油藏,应用三维模型模拟不同油井射开程度(1/2、1/3、1/6)与含水变化对比,证实油层射开程度对底水锥进有很大影响。对于没有夹层的井或夹层厚度较薄的井,当油层射开程度为1/2时,油井生产没有无水期,当油层射开程度为1/6时,低含水期采出地质储量的6%,但采油速度过低,认为射开程度1/3较为合理。在夹层厚度较大且夹层以上油层厚度较大的井,射开油层顶部5m较为合理。
  3.3.3合理液量的确定
  随着断块新井的陆续投产,油井含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为减缓底水锥进速度,确保油井产能,要控制油井的液量,保持合理的采油速度,从而确保该断块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
  4结论
  (1)夹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堵底水的作用,但不能完全封堵。
  (2)馆Ⅲ油组油层多为带底水的稠油油藏,底水具有补充能量的作用,但又容易形成水锥,射孔时应控制油层的射开程度,以防止底水锥进。建议在没有夹层的井或夹层厚度较薄的井,射开油层顶部1/3,在夹层厚度较大且夹层以上油层厚度较大的井,射开油层顶部5m。
  参考文献:
  [1]余成林,国殿斌等.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1)
  [2]王宁,张琳璞等.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隔夹层分布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8,23(6)
  [3]张兴国,孙卫.夹层对底水锥进抑制作用的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99,02
其他文献
摘要:侧钻井具有节约投资、中靶精度高、经济可采剩余油富集规模要求小等优势,特别适合挖掘断块小屋脊、小夹角、小高点、井间滞留区等小规模剩余油富集区,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尤其是在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侧钻井挖潜技术是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精细油藏研究、深入准确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侧钻井地质设计,在港507断块取得良好的增油效果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侧钻井;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