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目标观,题型观,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48-03
每年高考后,大多数高中教师都非常关注试题的变化,但是如何看试题呢?以往较多地关注题型的变化和知识点的考查,然而,纵观近年来命题技术发展,要看懂试题,必须关注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以往考查记忆为主的填空、连线、判断、列举等题型,已经被日益完善的选择题(客观题)所取代;以往考查理解和运用目标的名词解释、论述题,也逐渐为目标保持不变而作答方式类似的“非选择题”(主观题)所同化;多样化的历史题型逐渐演变而定型为两大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与题型的由多变少、由繁变简相伴的是,考查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记忆向注重理解和运用过渡,不管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是如此。两类题型的区别在于:就单个题型而言,选择题考查的目标相对单一,但能覆盖类型多样、层次不同的历史知识;非选择题所考查的目标趋于综合,但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历史视野。记忆、理解、运用的考查目标可以通过选择题,也可以通过非选择题来完成,这是目前历史试题的特点。那么,看懂试题就不应以题型分类,而应以考查目标为准。由此,分析试题,应该淡化题型观,树立目标观。
近年来,较好的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思维品质”或“行为目标”。如:
例一(2005年上海历史试题):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楚。”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答案:C
例二(2006年广东历史试题):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答案:A
例三(2001年上海历史试题):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你依据有关事实略加说明。(5分)
参考答案: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或的国丧失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1分);没触动战败国军国主义分子(1分)却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的情绪(1分);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1分),势必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1分)。
上述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凡尔赛体系”,但背后却考查了程度不同的“思维目标”:
例一要求学生从“和会”“巴黎”等信息直接提取记忆中储存的相关知识,从“巴黎和会后确立的凡尔赛体系”这一事实中鉴别所谓“新秩序”之所指。
例二要求学生从巴黎和会上巨头称雄的一边倒态势来分析理解“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之原因。相对于例一而言,这已不是直接的知识提取,而是基于历史事实的间接的、深度的理解。在四个选项中,B是主观原因,A、C、D是客观原因。本题考查的是客观原因,又因C、D二项与史实不符,故选A。
例三材料也很简短,关键词“火山”,乃“隐患”之喻。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凡尔赛和约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说明列宁观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与例一、例二不同的是,它所考查的目标不仅是记忆和理解,而是在记忆、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这种综合不仅要求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影响有较深刻的解读,也包含前后贯通的历史视野。
以上三例,分别隐含着从记忆提取到分析理解、再到综合运用的不同历史思维,这些思维就是我们所说的考查目标。它说明,仅关注“考点”是不够的,要关注目标层次分布;既要关注“考什么”,也要关注“怎么考”。以往我们习惯于注重前者,忽视后者,这种观念应当纠正。
试题值得玩味的地方不是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知识内容,而是其立意。所谓试题的立意,即指目标立意,而不是题型的选取或知识点的定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可以谈论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等。高考试题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能推进课程改革,只有目标立意新颖、科学合理,才能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
以目标为着眼点解读试题,反思教学,有利于正确认识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考试和教学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记忆,使“知识点”成为重中之重。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学习的结果:“知识与技能”反映的是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运用什么;“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怎么知道、怎么理解、怎么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本身所蕴涵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追求。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对历史学习不同侧面的审视,本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就上述例子而言,例一的记忆考查比较中性;例二、例三则不同,它们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展现分析理解与综合关联的能力。例三命题者通过材料表达了对凡尔赛体系的否定性态度,这是非常明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关注试题的考查目标,能够为教学与考试的相互促进提供新的视角。
教学基本以教材为依据,教材更多的是历史结论,这些结论是从无数的史料中得出来的,但得出结论的过程则省略了。教学开发的本质,就是利用史料“还原”史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历史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化为学习的行为目标,即先有材料和证据,再有事实,最后才有结论。近年考试命题的许多思路,即按此行事。这样,教学与考试不仅本质相同,而且相辅相成了。过去我们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落实内容”,考试则就内容“用内容”。而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中,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落实”了的“内容”也不一定有“用”,要看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请看下例:
例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
——[英]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1919年3月25日)
材料二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
——[法]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材料三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演说》
(1920年10月15日)
问题:
(1)从历史研究角度看,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何关系?(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史论结合地概述你对“凡尔赛体系”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是事实性材料,三是观点性材料(1分),二者在研究中是证据与结论的关系(1分)。(2)“史”方面:要指出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巨头把持与讨价还价的状况、形成暂时国际和平与国际关系体系的结果等(3分);“论”方面:要指出“凡尔赛体系”的分赃实质、战争国之间根本矛盾未解决导致体系不稳定的特性、潜藏战争隐患的影响等(3分)。
如果说前三例题是“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本题则似“声东击西”,蕴含的“行为目标”与“思维品质”是:第一问是先判断材料性质,再做关系推理;第二问的考查也着重于分析综合历史文本(分析材料中英法两国对德处理问题上的不同主张和利益讨价以及列宁观点中的“火山”隐喻,并综合教材知识),理性认识历史事物(“凡尔赛体系”),突出“史论结合”的表达方法。在此过程中,为突出凡尔赛体系的“火山”特性,“史”的“内容”筛选了巴黎和会的目的、状况、结果等,而非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等;“论”的“内容”则突出了实质、特性和影响,而非具体的矛盾表现与和会的其他作用。可见,关注目标有助于理解历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哪些“内容”来推动历史理解,提升历史认识。教学如此,考试亦然。
历史内容纷繁复杂,除了知道历史“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这些“内容”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学习历史形成的创新素质这对学生。从能力考查看,教材是教学和考试的“素材”和“依据”,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内容”,更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一纲多本,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关注目标有助于淡化题型观念,避免就内容论试题,而关注学生认知与行为的测量视角。这些视角,说明了课程目标的不同特点和侧面,它们既是教学过程复杂多样的反映,也给教学以不同程度的启示。归根结底,关注目标,不仅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教考相长”。
[作者简介]曹心意,男,1968年生,浙江省义乌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郑流爱,男,1975年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实习编辑:吴 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48-03
每年高考后,大多数高中教师都非常关注试题的变化,但是如何看试题呢?以往较多地关注题型的变化和知识点的考查,然而,纵观近年来命题技术发展,要看懂试题,必须关注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以往考查记忆为主的填空、连线、判断、列举等题型,已经被日益完善的选择题(客观题)所取代;以往考查理解和运用目标的名词解释、论述题,也逐渐为目标保持不变而作答方式类似的“非选择题”(主观题)所同化;多样化的历史题型逐渐演变而定型为两大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与题型的由多变少、由繁变简相伴的是,考查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记忆向注重理解和运用过渡,不管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是如此。两类题型的区别在于:就单个题型而言,选择题考查的目标相对单一,但能覆盖类型多样、层次不同的历史知识;非选择题所考查的目标趋于综合,但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历史视野。记忆、理解、运用的考查目标可以通过选择题,也可以通过非选择题来完成,这是目前历史试题的特点。那么,看懂试题就不应以题型分类,而应以考查目标为准。由此,分析试题,应该淡化题型观,树立目标观。
近年来,较好的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思维品质”或“行为目标”。如:
例一(2005年上海历史试题):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楚。”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答案:C
例二(2006年广东历史试题):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答案:A
例三(2001年上海历史试题):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你依据有关事实略加说明。(5分)
参考答案: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或的国丧失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1分);没触动战败国军国主义分子(1分)却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的情绪(1分);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1分),势必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1分)。
上述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凡尔赛体系”,但背后却考查了程度不同的“思维目标”:
例一要求学生从“和会”“巴黎”等信息直接提取记忆中储存的相关知识,从“巴黎和会后确立的凡尔赛体系”这一事实中鉴别所谓“新秩序”之所指。
例二要求学生从巴黎和会上巨头称雄的一边倒态势来分析理解“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之原因。相对于例一而言,这已不是直接的知识提取,而是基于历史事实的间接的、深度的理解。在四个选项中,B是主观原因,A、C、D是客观原因。本题考查的是客观原因,又因C、D二项与史实不符,故选A。
例三材料也很简短,关键词“火山”,乃“隐患”之喻。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凡尔赛和约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说明列宁观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与例一、例二不同的是,它所考查的目标不仅是记忆和理解,而是在记忆、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这种综合不仅要求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影响有较深刻的解读,也包含前后贯通的历史视野。
以上三例,分别隐含着从记忆提取到分析理解、再到综合运用的不同历史思维,这些思维就是我们所说的考查目标。它说明,仅关注“考点”是不够的,要关注目标层次分布;既要关注“考什么”,也要关注“怎么考”。以往我们习惯于注重前者,忽视后者,这种观念应当纠正。
试题值得玩味的地方不是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知识内容,而是其立意。所谓试题的立意,即指目标立意,而不是题型的选取或知识点的定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可以谈论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等。高考试题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能推进课程改革,只有目标立意新颖、科学合理,才能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
以目标为着眼点解读试题,反思教学,有利于正确认识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考试和教学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记忆,使“知识点”成为重中之重。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学习的结果:“知识与技能”反映的是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运用什么;“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怎么知道、怎么理解、怎么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本身所蕴涵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追求。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对历史学习不同侧面的审视,本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就上述例子而言,例一的记忆考查比较中性;例二、例三则不同,它们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展现分析理解与综合关联的能力。例三命题者通过材料表达了对凡尔赛体系的否定性态度,这是非常明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关注试题的考查目标,能够为教学与考试的相互促进提供新的视角。
教学基本以教材为依据,教材更多的是历史结论,这些结论是从无数的史料中得出来的,但得出结论的过程则省略了。教学开发的本质,就是利用史料“还原”史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历史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化为学习的行为目标,即先有材料和证据,再有事实,最后才有结论。近年考试命题的许多思路,即按此行事。这样,教学与考试不仅本质相同,而且相辅相成了。过去我们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落实内容”,考试则就内容“用内容”。而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中,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落实”了的“内容”也不一定有“用”,要看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请看下例:
例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
——[英]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1919年3月25日)
材料二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
——[法]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材料三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演说》
(1920年10月15日)
问题:
(1)从历史研究角度看,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何关系?(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史论结合地概述你对“凡尔赛体系”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是事实性材料,三是观点性材料(1分),二者在研究中是证据与结论的关系(1分)。(2)“史”方面:要指出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巨头把持与讨价还价的状况、形成暂时国际和平与国际关系体系的结果等(3分);“论”方面:要指出“凡尔赛体系”的分赃实质、战争国之间根本矛盾未解决导致体系不稳定的特性、潜藏战争隐患的影响等(3分)。
如果说前三例题是“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本题则似“声东击西”,蕴含的“行为目标”与“思维品质”是:第一问是先判断材料性质,再做关系推理;第二问的考查也着重于分析综合历史文本(分析材料中英法两国对德处理问题上的不同主张和利益讨价以及列宁观点中的“火山”隐喻,并综合教材知识),理性认识历史事物(“凡尔赛体系”),突出“史论结合”的表达方法。在此过程中,为突出凡尔赛体系的“火山”特性,“史”的“内容”筛选了巴黎和会的目的、状况、结果等,而非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等;“论”的“内容”则突出了实质、特性和影响,而非具体的矛盾表现与和会的其他作用。可见,关注目标有助于理解历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哪些“内容”来推动历史理解,提升历史认识。教学如此,考试亦然。
历史内容纷繁复杂,除了知道历史“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这些“内容”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学习历史形成的创新素质这对学生。从能力考查看,教材是教学和考试的“素材”和“依据”,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内容”,更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一纲多本,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关注目标有助于淡化题型观念,避免就内容论试题,而关注学生认知与行为的测量视角。这些视角,说明了课程目标的不同特点和侧面,它们既是教学过程复杂多样的反映,也给教学以不同程度的启示。归根结底,关注目标,不仅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教考相长”。
[作者简介]曹心意,男,1968年生,浙江省义乌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郑流爱,男,1975年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实习编辑:吴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