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近些年在各地举办的“语文优质课评选”和“语文观摩课”等活动中,选手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领略到了它的巨大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已不觉进入了几种误区,若不及时更正,将会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使语文教学陷入新的泥淖。
一、条件制约,影响教学
1.办学条件及上课环境的制约。由于部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这就导致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教师不是每节课都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偶尔的运用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使他们大脑异常兴奋,进入教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安定下来,教师便要费很大力气维护秩序,影响上课效果和学生的听课环境。另外,多媒体教室很像一个小小的电影院,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拉上厚厚的窗帘。在这样一个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压抑,甚至是窒息。这种昏昏然中,又怎能激发学生阅读、领悟作品的兴趣呢?
2.教师技能制约,只好一味“拿来主义”。现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已不算新鲜,但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教师来讲,由于计算机知识的缺乏,理解、学习、应用起来却有着很大的困难。自己动手制作课件,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离预期还差很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所以不少教师便在互联网上随便下载,直接拿来应付了事。凭心而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操作时便有很多麻烦之处。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课件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灵活性的制约,课堂死板僵硬。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可以从他是否能灵活地驾驭课堂看出。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学生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程序一旦设计好了,课堂上就很难修改,教师就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大大降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教学,教师势必会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只重花哨,不求务实
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教师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进行教学,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教学走进校园之后,我们看到一堂堂推优课、公开课无不采用这种形式,如果教师不采用多媒体就说明落伍了。于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轰而上把“好看、好玩”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
1.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件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而盲目地加入大量图片、音乐、视频等元素。如我校一位教师在讲《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光王羲之的生平简介就有三个版面,内容包括多张影像图片、逸闻趣事等,此外还有课文的朗诵音频及对内容的讲解等等。这样多种元素混杂在一起,导致一节课慌慌张张,内容勉强讲完,但还有很多内容没讲清,比如对文中一些富有哲理语句的理解、品味等。学生只觉新鲜有趣,但根本没有记笔记、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对内容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2.教师在技术上追求浮华。如在文字呈现形式的选择上,教师大多选择字体或图形刺眼的反复闪烁、频繁的变形等形式。结果导致学生上课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下课就晕头转向,对课上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知该课学了些什么。这种教学一味玩花哨,不务实,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冲淡甚至扭曲了课堂应有的氛围,造成语文教育的极大失败。
道理已然明了:不论图像多么好看,音乐多么好听,首先要看看这些东西与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是否相合,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要与之相符,那才是必要的好材料、好方式。只为了好看而插入图像,只为了好听而插入音乐,把课堂搞得花里胡哨、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三、基本功不稳,淡化交流
听、说、读、写本是学生的四门基本功,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但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后就忽视了这一基本能力的训练。
1.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为“看”让路。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往往会形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注意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便很少注意到朗读这个重要环节。一节课学生主要是在看屏幕,课本、笔记反而被丢在一边,更不用提读文章了。不读怎能感知课文内容,如何赏析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感情呢?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多读是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读的次数多了,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不但可以锻炼其记忆的能力,还可以发展其思维能力,使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2.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会受到限制。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已明明白白地用课件展示出来了,学生不再需要动脑子思考,长此以往想象的翅膀会不断退化的。尤其是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诗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的。可有的教师图解诗文,将含蓄美的诗歌变成了一杯白开水,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断缩小,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而且学生的思维就如同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处流一样,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别无选择。
3.淡化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得是音箱里的声音,看得是荧屏上的图像。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到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原则。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其优点不言而喻,其功用也不可抹杀,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在学中有些失误过错,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应把实事求是作为最高标准,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努力提高素质,充实自我,使讲出来的课内容丰实、条理清晰。这样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形式,都能实实在在给学生以收获,也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一、条件制约,影响教学
1.办学条件及上课环境的制约。由于部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这就导致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教师不是每节课都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偶尔的运用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使他们大脑异常兴奋,进入教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安定下来,教师便要费很大力气维护秩序,影响上课效果和学生的听课环境。另外,多媒体教室很像一个小小的电影院,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拉上厚厚的窗帘。在这样一个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压抑,甚至是窒息。这种昏昏然中,又怎能激发学生阅读、领悟作品的兴趣呢?
2.教师技能制约,只好一味“拿来主义”。现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已不算新鲜,但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教师来讲,由于计算机知识的缺乏,理解、学习、应用起来却有着很大的困难。自己动手制作课件,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离预期还差很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所以不少教师便在互联网上随便下载,直接拿来应付了事。凭心而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操作时便有很多麻烦之处。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课件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灵活性的制约,课堂死板僵硬。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可以从他是否能灵活地驾驭课堂看出。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学生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程序一旦设计好了,课堂上就很难修改,教师就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大大降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教学,教师势必会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只重花哨,不求务实
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教师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进行教学,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教学走进校园之后,我们看到一堂堂推优课、公开课无不采用这种形式,如果教师不采用多媒体就说明落伍了。于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轰而上把“好看、好玩”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
1.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件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而盲目地加入大量图片、音乐、视频等元素。如我校一位教师在讲《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光王羲之的生平简介就有三个版面,内容包括多张影像图片、逸闻趣事等,此外还有课文的朗诵音频及对内容的讲解等等。这样多种元素混杂在一起,导致一节课慌慌张张,内容勉强讲完,但还有很多内容没讲清,比如对文中一些富有哲理语句的理解、品味等。学生只觉新鲜有趣,但根本没有记笔记、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对内容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2.教师在技术上追求浮华。如在文字呈现形式的选择上,教师大多选择字体或图形刺眼的反复闪烁、频繁的变形等形式。结果导致学生上课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下课就晕头转向,对课上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知该课学了些什么。这种教学一味玩花哨,不务实,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冲淡甚至扭曲了课堂应有的氛围,造成语文教育的极大失败。
道理已然明了:不论图像多么好看,音乐多么好听,首先要看看这些东西与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是否相合,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要与之相符,那才是必要的好材料、好方式。只为了好看而插入图像,只为了好听而插入音乐,把课堂搞得花里胡哨、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三、基本功不稳,淡化交流
听、说、读、写本是学生的四门基本功,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但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后就忽视了这一基本能力的训练。
1.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为“看”让路。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往往会形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注意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便很少注意到朗读这个重要环节。一节课学生主要是在看屏幕,课本、笔记反而被丢在一边,更不用提读文章了。不读怎能感知课文内容,如何赏析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感情呢?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多读是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读的次数多了,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不但可以锻炼其记忆的能力,还可以发展其思维能力,使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2.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会受到限制。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已明明白白地用课件展示出来了,学生不再需要动脑子思考,长此以往想象的翅膀会不断退化的。尤其是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诗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的。可有的教师图解诗文,将含蓄美的诗歌变成了一杯白开水,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断缩小,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而且学生的思维就如同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处流一样,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别无选择。
3.淡化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得是音箱里的声音,看得是荧屏上的图像。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到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原则。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其优点不言而喻,其功用也不可抹杀,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在学中有些失误过错,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应把实事求是作为最高标准,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努力提高素质,充实自我,使讲出来的课内容丰实、条理清晰。这样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形式,都能实实在在给学生以收获,也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