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马克思主义受到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普遍欢迎。具有现代性的特点作为一种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上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文化,能够对中华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进程中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希望从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历史经验
1.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
革命时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体现和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实信仰,及对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执着信念,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点。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是日本的传教士。由于中国仍处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对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排斥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此时的马克思主义仍只是在中国小范围的零星传播,其影响力十分的微弱。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苏俄。国内开始爆发各种爱国运动,其中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最大最深。十月革命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方向,看到了希望,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立无产阶级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使中国在战乱的年代寻找到了一天新出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在毛泽东逐步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在政治思想学说的转变,五四运动是毛泽东的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快速成长,他受到革命气氛的感召,决定奉献给社会改造马克思的伟大斗争。
2.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影响因素
2.1国际思潮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有广泛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有所没落,兴起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西方没落思潮,也影响到中国,原来对西方文明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中国人开始怀疑和失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质疑和疏离,也为其选择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了思想前提。世界主义、 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基尔特主义等等學说在中国广为流行,被当时进步的中国人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最新的理论武器。这种思想转变推动了中国知识界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
2.2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易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社会就发生了三次經济危机,造成了西方社会的经济衰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并没有中国人想象的那么好,人民也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因此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引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质疑,同时,苏俄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新出路。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3共产国际的影响
共产国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产国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帮助和支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组织上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外,还对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上和资金上援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奠定了前提性条件。同时共产国际还反对中国的教条主义思想,使共产主义的中国化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3.共产主义本土化的经验与教训
3.1共产主义本土化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对中共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积极影响,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的中国化,才使中国走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中,中国共产党中也相继出现了大量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理论著作,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地推行政党民族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追求理论的民族特色,进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中共只为共产主义,不为民族大义的形象,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拥护。
3.2共产主义本土化的教训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倾向,存在个人崇拜、狭隘的现实功利主义、路线斗争的问题。其中延安整风运动的推行在取得思想统一,反对教条主义的成果的同时,产生了个人崇拜问题,群众对毛泽东个人的崇拜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毛泽东思想并不等于毛泽东同志思想。
所幸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历史的必然,在探索民族解放道路和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需求,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为中国量身打造的,因此,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必然经历与中国的文化特色相结合,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林建华.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与中国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04:28-31+47.
[2]潘西华.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J]. 长江论坛,2014,01:22-25.
[3]宋秋英.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历史经验
1.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
革命时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体现和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实信仰,及对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执着信念,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点。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是日本的传教士。由于中国仍处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对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排斥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此时的马克思主义仍只是在中国小范围的零星传播,其影响力十分的微弱。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苏俄。国内开始爆发各种爱国运动,其中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最大最深。十月革命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方向,看到了希望,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立无产阶级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使中国在战乱的年代寻找到了一天新出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在毛泽东逐步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在政治思想学说的转变,五四运动是毛泽东的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快速成长,他受到革命气氛的感召,决定奉献给社会改造马克思的伟大斗争。
2.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影响因素
2.1国际思潮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有广泛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有所没落,兴起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西方没落思潮,也影响到中国,原来对西方文明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中国人开始怀疑和失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质疑和疏离,也为其选择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了思想前提。世界主义、 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基尔特主义等等學说在中国广为流行,被当时进步的中国人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最新的理论武器。这种思想转变推动了中国知识界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
2.2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易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社会就发生了三次經济危机,造成了西方社会的经济衰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并没有中国人想象的那么好,人民也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因此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引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质疑,同时,苏俄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新出路。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3共产国际的影响
共产国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产国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帮助和支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组织上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外,还对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上和资金上援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奠定了前提性条件。同时共产国际还反对中国的教条主义思想,使共产主义的中国化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3.共产主义本土化的经验与教训
3.1共产主义本土化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对中共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积极影响,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的中国化,才使中国走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中,中国共产党中也相继出现了大量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理论著作,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地推行政党民族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追求理论的民族特色,进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中共只为共产主义,不为民族大义的形象,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拥护。
3.2共产主义本土化的教训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倾向,存在个人崇拜、狭隘的现实功利主义、路线斗争的问题。其中延安整风运动的推行在取得思想统一,反对教条主义的成果的同时,产生了个人崇拜问题,群众对毛泽东个人的崇拜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毛泽东思想并不等于毛泽东同志思想。
所幸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历史的必然,在探索民族解放道路和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需求,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为中国量身打造的,因此,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必然经历与中国的文化特色相结合,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林建华.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与中国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04:28-31+47.
[2]潘西华.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J]. 长江论坛,2014,01:22-25.
[3]宋秋英.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