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中,“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坚持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志愿者队伍越滚越大,一些警察、律师也都加入进来。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这是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为来自吉林通化的大爱夫妇张宝艳、秦艳友发布的颁奖词。张宝艳、秦艳友夫妇是吉林省通化市人,也是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创办者。短短几行文字,浸透苦辣酸甜,浓缩了为人父母的夫妇二人近十载“一网情深”的寻子征程——不是为了自家,而是为了天下所有苦苦找寻丢失亲骨肉的父亲母亲。
17万人织成爱的“网”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体会到了走失儿童家长的心情,此后她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提供帮助。2007年,丈夫秦艳友提议,建立一个寻亲网站来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寻子网管理。网站运行前两年,夫妻俩拒绝了一些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的赞助。他们几乎投进了所有积蓄,上网费、电话费,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而辛酸劳累换来的却是亲友们的不解,夫妻俩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几年中,“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坚持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志愿者队伍越滚越大,一些警察、律师也都加入进来。志愿者们在张宝艳的带领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
张宝艳介绍,随着志愿者逐渐增多,他们对志愿者按着工作性质、地域等划分出150多个群,每个群都确定了负责人。其中有警方打拐办群、有技术鉴定群、有业务讨论群等等。
在依托网站自身运转同时,张宝艳还积极寻求与各大网站的合作,一旦发布寻人信息,各大网站都能及时帮助推送。“寻亲,如今变成了爱心大舞台。”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15年,“宝贝回家”又率先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寻亲领域,成功找到1995年被拐的健健。
1389,这是随机选取的2016年2月2日这个时间节点,“宝贝回家”寻子网累计收获的成功案例;数字与日俱增,它意味着,经由“宝贝回家”的大爱护航,越来越多被拐、走失、流浪儿童与家人团聚,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家庭随之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9年来,张宝艳和志愿者们帮助家长寻子女、孩子找父母。截止到2016年2月24日,成功的事例已达1406例,而这个数字将会在未来,每天都会刷新。
志愿者们铺筑“回家的路”
“宝贝回家”第一次寻人成功是在2007年6月24日,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的“宝贝回家”志愿者郭俊,在呼和浩特市公园发现一老一小在乞讨,老人说男孩是他的孙子,但神情慌张。郭俊找到警方查明,男孩是甘肃民勤县人,十几天前被乞丐拐骗出来乞讨。内蒙古警方很快将被拐男孩送回了家。
“宝贝回家”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传到全国几十个分群,志愿者们兴奋不已。
于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开始有了统一的活动,广州、深圳、武汉、海口、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宝贝回家”志愿者先后走上街头,向市民进行宣传。传单上印着这样的内容:“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在路上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请伸出您的援助之手。然后记下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拍下照片,尽快告诉我们——宝贝回家志愿者群,一个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志愿者团体。”
截至2月24日10点24分,宝贝回家寻子网上的爱心风向标上写着:已有181965位爱心人士,而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个数字已经变成181974人,不禁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让这张温暖的网越织越密。那些寻亲的照片上显示着跟进志愿者名字:“心愿”“明天”“绿荫”“守护”等等, 看到这一个个志愿者的名字仿佛就能感到希望。
在网站固定工作的6个女孩和1个男孩是这些志愿者们的总联络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单字的网名,“梦”“林”“娇”等等。
女孩“梦”负责“家寻宝贝”工作,她每天把新登记的信息梳理出来,给各地志愿者分任务。“现在任务越来越少,志愿者们都不够分。”“梦”笑着对记者说。
“每成功一个案例,我都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大家都说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梦”说。
志愿者小梅是公认的寻亲高产者,几年来,在她主导下,已完成160多起成功案例。“想想那些失去亲人的痛楚,我们多付出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这也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小梅动情地说。
河南省鹿邑县公安局一派出所指导员丁超说:“我是一名警察,能利用职业优势帮被拐孩子找家,非常荣幸。现在应帮上百个家庭团圆了吧,想想都很感动。”
希望早日“关门大吉”
岁月稀释不了亲情的血,距离分不开相拥的心,风雨挡不住寻亲的脚步,山河拦不断团圆的信念。这是宝贝回家寻子网首页上,以被风吹走的小小蒲公英为背景的四句话。而在下方“已有1405人通过我们找到亲人,目前还有家寻宝贝24457人,宝贝寻家19201人,期待大家的帮助。”不长的一段话仍在让所有的志愿者感到责任依然很重。
除夕,是家庭团圆的日子,而张宝艳通常是挂在聊天软件上在线值班度过。她有153个工作群,100个讨论组。采访那天她一登陆,一下子涌出200多条新信息。这些不带感情偏向的提示音,在春节带来过希望,也延续过失落。通常,这提示音在春节烟花和炮仗声的热闹中,更孤单。
张宝艳说:“咱们是过年,家长是过关。什么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或者孩子生日,孩子丢的那天,对于这些家长来说真的都是特别难过的一天。像很多家长,春节那天家里都不关门,希望着有奇迹,孩子突然推门进来了。”张宝艳介绍说:“到春节的时候,家长那个群里的聊天记录,我也不敢看,看了难受。有时候不一定哪天哪个家长就上来了,说今天是我孩子生日,我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他有没有蛋糕吃。天天这样。”
“每次找到孩子就连我都高兴不起来。我一通知的时候,有的家长说恭喜、祝贺。但更多的家长马上就发一个心碎的表情、哭泣的表情。我希望我们的网站越做越小,为了能让这些迷失的孩子都能走上温暖的回家路,无论多苦多难,我们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张宝艳说。
张宝艳和丈夫创建“宝贝回家”是希望更多家长能利用起网络寻亲,却也盼着它关门。 张宝艳说:“我们最终的愿望就是天下无拐。这个网站让它尽早地关门大吉。”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这是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为来自吉林通化的大爱夫妇张宝艳、秦艳友发布的颁奖词。张宝艳、秦艳友夫妇是吉林省通化市人,也是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创办者。短短几行文字,浸透苦辣酸甜,浓缩了为人父母的夫妇二人近十载“一网情深”的寻子征程——不是为了自家,而是为了天下所有苦苦找寻丢失亲骨肉的父亲母亲。
17万人织成爱的“网”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体会到了走失儿童家长的心情,此后她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提供帮助。2007年,丈夫秦艳友提议,建立一个寻亲网站来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寻子网管理。网站运行前两年,夫妻俩拒绝了一些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的赞助。他们几乎投进了所有积蓄,上网费、电话费,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而辛酸劳累换来的却是亲友们的不解,夫妻俩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几年中,“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坚持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志愿者队伍越滚越大,一些警察、律师也都加入进来。志愿者们在张宝艳的带领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
张宝艳介绍,随着志愿者逐渐增多,他们对志愿者按着工作性质、地域等划分出150多个群,每个群都确定了负责人。其中有警方打拐办群、有技术鉴定群、有业务讨论群等等。
在依托网站自身运转同时,张宝艳还积极寻求与各大网站的合作,一旦发布寻人信息,各大网站都能及时帮助推送。“寻亲,如今变成了爱心大舞台。”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15年,“宝贝回家”又率先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寻亲领域,成功找到1995年被拐的健健。
1389,这是随机选取的2016年2月2日这个时间节点,“宝贝回家”寻子网累计收获的成功案例;数字与日俱增,它意味着,经由“宝贝回家”的大爱护航,越来越多被拐、走失、流浪儿童与家人团聚,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家庭随之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9年来,张宝艳和志愿者们帮助家长寻子女、孩子找父母。截止到2016年2月24日,成功的事例已达1406例,而这个数字将会在未来,每天都会刷新。
志愿者们铺筑“回家的路”
“宝贝回家”第一次寻人成功是在2007年6月24日,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的“宝贝回家”志愿者郭俊,在呼和浩特市公园发现一老一小在乞讨,老人说男孩是他的孙子,但神情慌张。郭俊找到警方查明,男孩是甘肃民勤县人,十几天前被乞丐拐骗出来乞讨。内蒙古警方很快将被拐男孩送回了家。
“宝贝回家”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传到全国几十个分群,志愿者们兴奋不已。
于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开始有了统一的活动,广州、深圳、武汉、海口、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宝贝回家”志愿者先后走上街头,向市民进行宣传。传单上印着这样的内容:“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在路上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请伸出您的援助之手。然后记下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拍下照片,尽快告诉我们——宝贝回家志愿者群,一个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志愿者团体。”
截至2月24日10点24分,宝贝回家寻子网上的爱心风向标上写着:已有181965位爱心人士,而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个数字已经变成181974人,不禁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让这张温暖的网越织越密。那些寻亲的照片上显示着跟进志愿者名字:“心愿”“明天”“绿荫”“守护”等等, 看到这一个个志愿者的名字仿佛就能感到希望。
在网站固定工作的6个女孩和1个男孩是这些志愿者们的总联络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单字的网名,“梦”“林”“娇”等等。
女孩“梦”负责“家寻宝贝”工作,她每天把新登记的信息梳理出来,给各地志愿者分任务。“现在任务越来越少,志愿者们都不够分。”“梦”笑着对记者说。
“每成功一个案例,我都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大家都说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梦”说。
志愿者小梅是公认的寻亲高产者,几年来,在她主导下,已完成160多起成功案例。“想想那些失去亲人的痛楚,我们多付出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这也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小梅动情地说。
河南省鹿邑县公安局一派出所指导员丁超说:“我是一名警察,能利用职业优势帮被拐孩子找家,非常荣幸。现在应帮上百个家庭团圆了吧,想想都很感动。”
希望早日“关门大吉”
岁月稀释不了亲情的血,距离分不开相拥的心,风雨挡不住寻亲的脚步,山河拦不断团圆的信念。这是宝贝回家寻子网首页上,以被风吹走的小小蒲公英为背景的四句话。而在下方“已有1405人通过我们找到亲人,目前还有家寻宝贝24457人,宝贝寻家19201人,期待大家的帮助。”不长的一段话仍在让所有的志愿者感到责任依然很重。
除夕,是家庭团圆的日子,而张宝艳通常是挂在聊天软件上在线值班度过。她有153个工作群,100个讨论组。采访那天她一登陆,一下子涌出200多条新信息。这些不带感情偏向的提示音,在春节带来过希望,也延续过失落。通常,这提示音在春节烟花和炮仗声的热闹中,更孤单。
张宝艳说:“咱们是过年,家长是过关。什么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或者孩子生日,孩子丢的那天,对于这些家长来说真的都是特别难过的一天。像很多家长,春节那天家里都不关门,希望着有奇迹,孩子突然推门进来了。”张宝艳介绍说:“到春节的时候,家长那个群里的聊天记录,我也不敢看,看了难受。有时候不一定哪天哪个家长就上来了,说今天是我孩子生日,我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他有没有蛋糕吃。天天这样。”
“每次找到孩子就连我都高兴不起来。我一通知的时候,有的家长说恭喜、祝贺。但更多的家长马上就发一个心碎的表情、哭泣的表情。我希望我们的网站越做越小,为了能让这些迷失的孩子都能走上温暖的回家路,无论多苦多难,我们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张宝艳说。
张宝艳和丈夫创建“宝贝回家”是希望更多家长能利用起网络寻亲,却也盼着它关门。 张宝艳说:“我们最终的愿望就是天下无拐。这个网站让它尽早地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