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杂技是利用高难而复杂的人体肌肉、骨骼的形体变化,直接地去表现每个技巧动作,展示出人体潜在的巨大的物体与精神能力,给人以智慧、勇气和艺术美的享受。为了提高现代杂技艺术的水准及杂技艺术的表现理论水平,进一步普及杂技艺术文化,文章对杂技艺术的“难”与“美”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杂技艺术;形体美学;情感;竞技
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步增加,杂技艺术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视野,杂技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密切关注。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一门情感、美学、竞技融为一体的行为艺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赋予了杂技艺术更加深刻的内涵。在新时代下,杂技艺术的创新是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对杂技艺术的“难”与“美”进行科学论证可谓是杂技艺術创新的关键。
1、杂技艺术之“难”
杂技艺术的“难”不仅体现在观众精神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杂技节目的动作、内涵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源于杂技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小品、相声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杂技艺术的展示主要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形态,所以,这就要求杂技艺术表演者必须不断地创新各种动作,并且通过各种高难度的不可思议的杂技动作,来吸引观众,给观众带来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给予的艺术体验。所以杂技艺术的难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杂技艺术本身的必然选择。
杂技艺术的核心就在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性表演,而要完成这些技巧,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道具,更重要的是需要杂技演员加强对自身的训练,提高对身体的掌握程度,加强对肌肉形体等的控制,从而能够在高空、高速运动等极端情况下完成惊险的赏心悦目的动作。而且杂技演员之间也要通过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技巧的搭配,给观众带来更为震撼的体验。
例如在《女子扛竿》这个杂技节目中,就需要不同的杂技演员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底部需要一个扛竿的演员,不仅要控制竹竿的平衡,更要在其他演员上竿之后保持竹竿的稳定,充分体现了平衡的艺术与力量的美感;而竹竿上还有两位女演员在高空进行表演,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各种翻腾、跳跃、旋转等高危险动作,更是体现了杂技艺术的难的特点,将杂技艺术的困难展现的淋漓尽致,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震撼体验。而三者之间的流畅配合,更会给观众带来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杂技艺术美的重心
杂技艺术中的奇巧、惊险、高难动作应该是属于人的形体美的范畴。事实上杂技艺术是一种借助于道具以技巧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还有人认为是以难为基础、为核心,形成包括惊险的、优雅的、壮美的、灵巧的、幽默的结合,都是在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难”“险”“奇”为三要素难以形成杂技的美,也有人认为杂技的特征,最本质的是它的技巧性和群众性。不难看出,杂技的技巧不仅仅在于难,难不能代表技巧。高难技巧的美也是人的形体美。杂技艺术美的特征,是在于人形体运动之中,任何高难技巧都只能是形体运动的“流”绝不是“源”,如果把“流”作为事物之本、之核心,就会忽略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不能促使杂技艺术进一步朝事物本来的方向前进。退一步说,仅就杂技艺术技巧本身来看,它也包含着新颖、健康、富有勇敢拼搏精神的一面,二者在技巧表演中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单纯地强调高难技巧,强调到无可附加的程度,而失去了人的精神的力量,其高难动作也就不复存在了。
杂技艺术有这样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形体的力量感;二是各种复杂的人体形成组合之美。这两个特征只有相互和谐一致,才能形成美的韵律,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所说:“艺术的生命,乃由形的变换而来”。杂技艺术的美不能停滞在一个造型观念的思维模式之中,而是在不断地创造变换着、追求着符合人体运动规律性的多种美的组合形象,让其在形与力、形与神、形与情、形与韵的整体关系中产生丰富的高尚的艺术美感。
杂技艺术的形体美学
杂技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杂技艺术的形体美学是不容忽视的。杂技艺术起源于形体美学的范畴,杂技艺术的根本是形体美学。因此,杂技艺术如同雕塑、美术、摄影、绘画一样,属于形体美学的范畴。
首先,杂技艺术的人体美感是对动态形体的人工刻画,是对静态形体的动态模拟。形体艺术集中体现在杂技艺术形式中,杂技艺术中的人体美学是三维立体的空间美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空间美学,是包含众多美学因素的空间美学。其次,杂技艺术的形体美学是面对观众展示的,是丰富多样的形体美的结合,杂技艺术的“难”与“美”便充分的体现其中,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推动形体美学的极致展现,真情流露的表演推动着杂技艺术技巧的和谐形成。通过杂技艺术的“难”与“美”的完美结合,将杂技艺术演绎的震撼、圆满。此外,从人体形体美学出发,杂技艺术以塑造直观具体的艺术形象为主,是形体定格化捕捉,是客观美感与主管审美的结合产物。所以,杂技艺术美学体现属于形体美已经毋庸置疑,但是诠释美学体现过程的多样性引人关注。
3、杂技中感情的投入
杂技艺术中,感情始终是使技巧高度发展的动力,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杂技艺术的各种技巧,都是人在感情支配下完成的,冷冰冰地机械的动作,那绝不是艺术。即使看似完全处于静态的魔术,它也是在变的动态下进行;是随着人的积极思维的趋向在动,变与动是绝对的,而静却是短暂的。可见,杂技技巧包括那高难神奇的动作的表现,也是以情感作为支点,把人的感情和精神融入技巧之中。所以,我认为,这种投入表现在:一是杂技艺术创编者的艺术思想来自现实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时代的情绪和艺术欲求的反映。二是在技巧训练过程中,培养和发挥表演者内力作用使其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技巧自觉地结合一体,焕发出艰苦磨炼和献身精神,从而哺育艺术的新的生命。三是表演时,专心致志,体现出竞技的必胜信心和轻松愉快的色彩。总之,任何一个杂技技巧节目的诞生,都是人的感情、思绪充分倾入和净化过程,而这种感情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不断进取的,并不是一切感情的发泄都是艺术。所以说,杂技是感情外化的竞技艺术,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显示。
4、基于杂技艺术的“难”与“美”创新杂技艺术
在新时代背景下,杂技艺术的创新是杂技艺术形式长远发展下去的关键。通过杂技艺术的“难”与“美”两方面的创新,提升杂技艺术的竞争力。创新杂技艺术的“难”,在难度上加以创新,通过精湛的艺术形式,给予观众更为震撼的美感。杂技艺术的“美”,在杂技艺术形式上,融合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塑造杂技艺术多样化的展现渠道。通过杂技艺术的“难”与“美”的创新,赋予世界长久之美。
5、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杂技艺术必将会进一步的发展:要想提高杂技艺术的表演质量,表演人员就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保持形体美,还应该努力学习其他的舞蹈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正确理解杂技技术的难,在表现高难度技巧动作的时候,应该在上面披上一层优美的外衣,从而获得大家的青睐和掌声。
参考文献
[1]董迎春,廖珂.理论视野下的杂技创作与转型意识[J].杂技与魔术,2017,(02):43-44.
[2]郭云鹏.中国传统杂技的时代困境与未来走向[J].杂技与魔术,2017,(01):43-44.
[3]芦剑秋.谈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6,(06):39.
关键词:杂技艺术;形体美学;情感;竞技
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步增加,杂技艺术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视野,杂技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密切关注。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一门情感、美学、竞技融为一体的行为艺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赋予了杂技艺术更加深刻的内涵。在新时代下,杂技艺术的创新是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对杂技艺术的“难”与“美”进行科学论证可谓是杂技艺術创新的关键。
1、杂技艺术之“难”
杂技艺术的“难”不仅体现在观众精神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杂技节目的动作、内涵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源于杂技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小品、相声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杂技艺术的展示主要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形态,所以,这就要求杂技艺术表演者必须不断地创新各种动作,并且通过各种高难度的不可思议的杂技动作,来吸引观众,给观众带来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给予的艺术体验。所以杂技艺术的难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杂技艺术本身的必然选择。
杂技艺术的核心就在于各种各样的技巧性表演,而要完成这些技巧,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道具,更重要的是需要杂技演员加强对自身的训练,提高对身体的掌握程度,加强对肌肉形体等的控制,从而能够在高空、高速运动等极端情况下完成惊险的赏心悦目的动作。而且杂技演员之间也要通过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技巧的搭配,给观众带来更为震撼的体验。
例如在《女子扛竿》这个杂技节目中,就需要不同的杂技演员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底部需要一个扛竿的演员,不仅要控制竹竿的平衡,更要在其他演员上竿之后保持竹竿的稳定,充分体现了平衡的艺术与力量的美感;而竹竿上还有两位女演员在高空进行表演,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各种翻腾、跳跃、旋转等高危险动作,更是体现了杂技艺术的难的特点,将杂技艺术的困难展现的淋漓尽致,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震撼体验。而三者之间的流畅配合,更会给观众带来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杂技艺术美的重心
杂技艺术中的奇巧、惊险、高难动作应该是属于人的形体美的范畴。事实上杂技艺术是一种借助于道具以技巧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还有人认为是以难为基础、为核心,形成包括惊险的、优雅的、壮美的、灵巧的、幽默的结合,都是在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难”“险”“奇”为三要素难以形成杂技的美,也有人认为杂技的特征,最本质的是它的技巧性和群众性。不难看出,杂技的技巧不仅仅在于难,难不能代表技巧。高难技巧的美也是人的形体美。杂技艺术美的特征,是在于人形体运动之中,任何高难技巧都只能是形体运动的“流”绝不是“源”,如果把“流”作为事物之本、之核心,就会忽略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不能促使杂技艺术进一步朝事物本来的方向前进。退一步说,仅就杂技艺术技巧本身来看,它也包含着新颖、健康、富有勇敢拼搏精神的一面,二者在技巧表演中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单纯地强调高难技巧,强调到无可附加的程度,而失去了人的精神的力量,其高难动作也就不复存在了。
杂技艺术有这样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形体的力量感;二是各种复杂的人体形成组合之美。这两个特征只有相互和谐一致,才能形成美的韵律,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所说:“艺术的生命,乃由形的变换而来”。杂技艺术的美不能停滞在一个造型观念的思维模式之中,而是在不断地创造变换着、追求着符合人体运动规律性的多种美的组合形象,让其在形与力、形与神、形与情、形与韵的整体关系中产生丰富的高尚的艺术美感。
杂技艺术的形体美学
杂技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杂技艺术的形体美学是不容忽视的。杂技艺术起源于形体美学的范畴,杂技艺术的根本是形体美学。因此,杂技艺术如同雕塑、美术、摄影、绘画一样,属于形体美学的范畴。
首先,杂技艺术的人体美感是对动态形体的人工刻画,是对静态形体的动态模拟。形体艺术集中体现在杂技艺术形式中,杂技艺术中的人体美学是三维立体的空间美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空间美学,是包含众多美学因素的空间美学。其次,杂技艺术的形体美学是面对观众展示的,是丰富多样的形体美的结合,杂技艺术的“难”与“美”便充分的体现其中,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推动形体美学的极致展现,真情流露的表演推动着杂技艺术技巧的和谐形成。通过杂技艺术的“难”与“美”的完美结合,将杂技艺术演绎的震撼、圆满。此外,从人体形体美学出发,杂技艺术以塑造直观具体的艺术形象为主,是形体定格化捕捉,是客观美感与主管审美的结合产物。所以,杂技艺术美学体现属于形体美已经毋庸置疑,但是诠释美学体现过程的多样性引人关注。
3、杂技中感情的投入
杂技艺术中,感情始终是使技巧高度发展的动力,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杂技艺术的各种技巧,都是人在感情支配下完成的,冷冰冰地机械的动作,那绝不是艺术。即使看似完全处于静态的魔术,它也是在变的动态下进行;是随着人的积极思维的趋向在动,变与动是绝对的,而静却是短暂的。可见,杂技技巧包括那高难神奇的动作的表现,也是以情感作为支点,把人的感情和精神融入技巧之中。所以,我认为,这种投入表现在:一是杂技艺术创编者的艺术思想来自现实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时代的情绪和艺术欲求的反映。二是在技巧训练过程中,培养和发挥表演者内力作用使其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技巧自觉地结合一体,焕发出艰苦磨炼和献身精神,从而哺育艺术的新的生命。三是表演时,专心致志,体现出竞技的必胜信心和轻松愉快的色彩。总之,任何一个杂技技巧节目的诞生,都是人的感情、思绪充分倾入和净化过程,而这种感情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不断进取的,并不是一切感情的发泄都是艺术。所以说,杂技是感情外化的竞技艺术,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显示。
4、基于杂技艺术的“难”与“美”创新杂技艺术
在新时代背景下,杂技艺术的创新是杂技艺术形式长远发展下去的关键。通过杂技艺术的“难”与“美”两方面的创新,提升杂技艺术的竞争力。创新杂技艺术的“难”,在难度上加以创新,通过精湛的艺术形式,给予观众更为震撼的美感。杂技艺术的“美”,在杂技艺术形式上,融合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塑造杂技艺术多样化的展现渠道。通过杂技艺术的“难”与“美”的创新,赋予世界长久之美。
5、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杂技艺术必将会进一步的发展:要想提高杂技艺术的表演质量,表演人员就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保持形体美,还应该努力学习其他的舞蹈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正确理解杂技技术的难,在表现高难度技巧动作的时候,应该在上面披上一层优美的外衣,从而获得大家的青睐和掌声。
参考文献
[1]董迎春,廖珂.理论视野下的杂技创作与转型意识[J].杂技与魔术,2017,(02):43-44.
[2]郭云鹏.中国传统杂技的时代困境与未来走向[J].杂技与魔术,2017,(01):43-44.
[3]芦剑秋.谈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6,(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