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精讲,注重点拨引导,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会学习。在“研学后教”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语文课堂上研与学的“度”,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字】教学目标;学练安排;小组合作;拓展练习
一、教学目标讲求“实度”
“实度”,即指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
现象一:如某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太阳》一课时,让学生大谈特谈破坏环境的危害,而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抛之脑后。学完课文,学生对写作方法一无所知。
显而易见,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目标为导航,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逐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由此可见,研学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一个传授知识、习得方法的过程,是课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金钥匙。因此,我们设定每一节课的研学问题必须综合年段的目标、单元训练点的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兼顾课文重难点的解决。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时,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这一环节,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故事的背景,写出谁的重要性呢?
(温馨提示:你可以运用“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借助资料,以及结合文中的泡泡”等方法,谈谈你的感受。)
问题二: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每次变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问题三:什么力量让水罐发生了变化?
(温馨提示:你可以通过小组互动,通过划一划、写小批注等的形式,与课文交流,感受小姑娘的爱心。)
学生在合作探究这三个问题的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了方法的指引,学生在学法的指导学习下,既达成了本课“能通过朗读故事发生的背景,感受水的重要性;能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小姑娘的爱心,懂得关心别人和用爱心对待生活。以及通过抓住故事中的水罐一次次神奇的变化的关键词,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这两个教学目标,又进行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这个中年段朗读能力点和该单元的知识点的训练。可以说,这样的问题设计相当高效,同时又使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学练安排讲求“效度”
“效度”,即讲读课文与拓展练习要并驾齐驱,追求效益。
现象二:如某老师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欣赏语言,品味语言,并渗透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等写作方法,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最后三分钟利用习得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模仿写话。就这样,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导致拓展巩固的“小练笔”草草收场,显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有所欠缺的。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完整地构建知识的精华,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过,无波涛起伏,怎么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呢。教师应从文章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授知识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次要内容“轻描淡写”。找准文章难点,减少坡度,难易相间,精心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详有略,详略安排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语文课上的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要合理安排讲读课文与拓展练习的时间,做到高效又实效。另外,在课堂中重视效度,就不能“偏大求全”,一堂课下来,落实了几个或一个知识点,也比满堂灌下来学生一无所获好。
例如:执教二年级下册《日月潭》时,我在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后,在(三)随堂练笔,学以致用(说写关)的环节中,就安排了两道有梯度的检测练习:
(1)【说一说】根据本课所学或者课前搜集到有关日月潭的资料,当一名“小导游”,选择其中一方面(地理位置、名字的由来、清晨或中午时的美景……)向游客介绍日月潭。介绍时,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写一写】读一读课后练习“读读记记”中的四字词语,然后选两至三个词语写一段通顺的话。
通过对课文的讲练结合,从说到写的阶梯式训练,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还积累了本课要求掌握的描写美景的四字词语,在运用这些好词进行写话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说写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讲求“适度”
“适度”,即教师在小组进行讨论时点拨要适当。
现象三:在观摩不少课例中发现以下的现象:有的教师随意开展小组讨论,而讨论的问题却是没有合作探讨的必要,课堂气氛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却没有发挥学生互相促进的作用;也有的情况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看上去貌似开展小组讨论,但却是各行其事,貌合神离,没有达成围绕研讨任务解决问题的宗旨。
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活动组织,把握好一个“度”。组织学生活动应在教师精心预设、适当点拨引导下开展,不要盲目组织学生活动。否则,既浪费时间,也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学生活动的组织应做到切实有效,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四、拓展练习讲求“深度”
“深度”,即引导学生对文本或拓展材料进行辨证性的解读和认识。
现象四:某低年级的识字课,重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但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只是不停地通过小组和师生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却没有一分钟动手写字的机会,那这只能说是一节失败的课。
拓展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拓展练习要精心设计。首先,拓展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本题要练足练好,要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题要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量;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用力,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要对比练,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观摩课例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时,教师在讲读完课文后,进行了以下两道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一:学法迁移的练习一通过学习,你对灰尘一定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以《灰尘的自述》为题,做一次小练笔吧。(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收集的资料,还可以用上学过的说明方法。)
拓展练习二:默读短文《核能的优缺点》,思考问题:文章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能?
课例中,教师就是通过两道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所以这节课,不失为一节有效率的课。
可见,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拓展练习的设计上也要把握好一个“度”,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此文是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4年立项课题《目标导学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先捍.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语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2.
[4]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字】教学目标;学练安排;小组合作;拓展练习
一、教学目标讲求“实度”
“实度”,即指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
现象一:如某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太阳》一课时,让学生大谈特谈破坏环境的危害,而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抛之脑后。学完课文,学生对写作方法一无所知。
显而易见,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目标为导航,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逐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由此可见,研学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一个传授知识、习得方法的过程,是课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金钥匙。因此,我们设定每一节课的研学问题必须综合年段的目标、单元训练点的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兼顾课文重难点的解决。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时,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这一环节,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故事的背景,写出谁的重要性呢?
(温馨提示:你可以运用“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借助资料,以及结合文中的泡泡”等方法,谈谈你的感受。)
问题二: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每次变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问题三:什么力量让水罐发生了变化?
(温馨提示:你可以通过小组互动,通过划一划、写小批注等的形式,与课文交流,感受小姑娘的爱心。)
学生在合作探究这三个问题的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了方法的指引,学生在学法的指导学习下,既达成了本课“能通过朗读故事发生的背景,感受水的重要性;能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小姑娘的爱心,懂得关心别人和用爱心对待生活。以及通过抓住故事中的水罐一次次神奇的变化的关键词,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这两个教学目标,又进行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这个中年段朗读能力点和该单元的知识点的训练。可以说,这样的问题设计相当高效,同时又使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学练安排讲求“效度”
“效度”,即讲读课文与拓展练习要并驾齐驱,追求效益。
现象二:如某老师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欣赏语言,品味语言,并渗透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等写作方法,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最后三分钟利用习得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模仿写话。就这样,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导致拓展巩固的“小练笔”草草收场,显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有所欠缺的。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完整地构建知识的精华,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过,无波涛起伏,怎么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呢。教师应从文章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授知识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次要内容“轻描淡写”。找准文章难点,减少坡度,难易相间,精心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详有略,详略安排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语文课上的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要合理安排讲读课文与拓展练习的时间,做到高效又实效。另外,在课堂中重视效度,就不能“偏大求全”,一堂课下来,落实了几个或一个知识点,也比满堂灌下来学生一无所获好。
例如:执教二年级下册《日月潭》时,我在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后,在(三)随堂练笔,学以致用(说写关)的环节中,就安排了两道有梯度的检测练习:
(1)【说一说】根据本课所学或者课前搜集到有关日月潭的资料,当一名“小导游”,选择其中一方面(地理位置、名字的由来、清晨或中午时的美景……)向游客介绍日月潭。介绍时,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写一写】读一读课后练习“读读记记”中的四字词语,然后选两至三个词语写一段通顺的话。
通过对课文的讲练结合,从说到写的阶梯式训练,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还积累了本课要求掌握的描写美景的四字词语,在运用这些好词进行写话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说写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讲求“适度”
“适度”,即教师在小组进行讨论时点拨要适当。
现象三:在观摩不少课例中发现以下的现象:有的教师随意开展小组讨论,而讨论的问题却是没有合作探讨的必要,课堂气氛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却没有发挥学生互相促进的作用;也有的情况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看上去貌似开展小组讨论,但却是各行其事,貌合神离,没有达成围绕研讨任务解决问题的宗旨。
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活动组织,把握好一个“度”。组织学生活动应在教师精心预设、适当点拨引导下开展,不要盲目组织学生活动。否则,既浪费时间,也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学生活动的组织应做到切实有效,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四、拓展练习讲求“深度”
“深度”,即引导学生对文本或拓展材料进行辨证性的解读和认识。
现象四:某低年级的识字课,重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但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只是不停地通过小组和师生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却没有一分钟动手写字的机会,那这只能说是一节失败的课。
拓展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拓展练习要精心设计。首先,拓展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本题要练足练好,要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题要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量;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用力,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要对比练,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观摩课例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时,教师在讲读完课文后,进行了以下两道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一:学法迁移的练习一通过学习,你对灰尘一定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以《灰尘的自述》为题,做一次小练笔吧。(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收集的资料,还可以用上学过的说明方法。)
拓展练习二:默读短文《核能的优缺点》,思考问题:文章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能?
课例中,教师就是通过两道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所以这节课,不失为一节有效率的课。
可见,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拓展练习的设计上也要把握好一个“度”,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此文是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4年立项课题《目标导学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先捍.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语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2.
[4]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