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的美国“建国一代人”当中,最配得上“多才多艺”四个字的要属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政治家,他在《独立宣言》的文稿上留下了笔墨;作为科学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暴雨中放飞风筝,捕获雷电;作为外交家,他与各国达官显贵谈天说地、合纵连横;作为出版人和记者,他在《宾夕法尼亚宪报》的办公室里孜孜不倦地摆弄铅字……
相比之下,富兰克林作为园艺奇才和美食家少为外界所了解。早在美国诞生前,他就为一种神秘的中国美食奋笔疾书,成为推动这种食品进入美国的先驱。这段轶事隐藏在《富兰克林文集》收录的一封信中。
1770年1月,当时身在英国的富兰克林给他在费城的铁哥们儿约翰·巴特拉姆写了这封信。
“我随信寄给你的干豌豆在英国备受喜爱,用来煮汤棒极了。”富兰克林热情洋溢地写道,“另外还有一些中国鹰嘴豆,并附有纳瓦瑞特神父如何用它制作‘奶酪’的说明。听说,这种奶酪在中国无处不在!”时值美国独立战争前夜,在无数来往于大西洋两岸的文件中,这封信被后世的学者视为饮食文化史的珍贵物证,因为它是美国人对“豆腐”最早的描述。
在西方人眼中,豆腐是中国甚至亚洲美食的代名词,为素食主义者提供蛋白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腐越来越受西方人欢迎。本杰明·富兰克林也积极拥抱素食主义,他一生中经常要求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远离肉类,作为锻炼自制力的方式。
事实上,很多令欧美各国获益的农业知识是东方智慧的结晶。这一点,可以从弗拉尔·费尔南德斯·纳瓦瑞特神父的文字中得到证明。富兰克林曾在给巴特拉姆的一封信中提到,纳瓦瑞特游历亚洲时,被“中国人吃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迷住,回到欧洲后便著书立说,四处宣扬他的见闻。纳瓦瑞特在他的日志中,首次提到了一种广受中国人欢迎的、拼写为“teu-fu”的食品。套用西方人熟悉的理解方式,豆腐逐渐被描述为以豆类为原料的“奶酪”。
富兰克林写于1770年的那封信中,“奶酪”的說法被沿用下来。更重要的是,富兰克林向巴特拉姆提供了豆腐的配方和一些“中国鹰嘴豆”—显而易见,这正是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大豆。
相比之下,富兰克林作为园艺奇才和美食家少为外界所了解。早在美国诞生前,他就为一种神秘的中国美食奋笔疾书,成为推动这种食品进入美国的先驱。这段轶事隐藏在《富兰克林文集》收录的一封信中。
1770年1月,当时身在英国的富兰克林给他在费城的铁哥们儿约翰·巴特拉姆写了这封信。
“我随信寄给你的干豌豆在英国备受喜爱,用来煮汤棒极了。”富兰克林热情洋溢地写道,“另外还有一些中国鹰嘴豆,并附有纳瓦瑞特神父如何用它制作‘奶酪’的说明。听说,这种奶酪在中国无处不在!”时值美国独立战争前夜,在无数来往于大西洋两岸的文件中,这封信被后世的学者视为饮食文化史的珍贵物证,因为它是美国人对“豆腐”最早的描述。
在西方人眼中,豆腐是中国甚至亚洲美食的代名词,为素食主义者提供蛋白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腐越来越受西方人欢迎。本杰明·富兰克林也积极拥抱素食主义,他一生中经常要求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远离肉类,作为锻炼自制力的方式。
事实上,很多令欧美各国获益的农业知识是东方智慧的结晶。这一点,可以从弗拉尔·费尔南德斯·纳瓦瑞特神父的文字中得到证明。富兰克林曾在给巴特拉姆的一封信中提到,纳瓦瑞特游历亚洲时,被“中国人吃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迷住,回到欧洲后便著书立说,四处宣扬他的见闻。纳瓦瑞特在他的日志中,首次提到了一种广受中国人欢迎的、拼写为“teu-fu”的食品。套用西方人熟悉的理解方式,豆腐逐渐被描述为以豆类为原料的“奶酪”。
富兰克林写于1770年的那封信中,“奶酪”的說法被沿用下来。更重要的是,富兰克林向巴特拉姆提供了豆腐的配方和一些“中国鹰嘴豆”—显而易见,这正是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