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
【基金项目】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乡环境治理的科技社会学理论与案例研究"资助(17CSH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影响环境与社会,不但持续挑战既有的环境治理方案和科技,而且促使社会不断寻求和创造新的技术、观念、实践和行动.
其他文献
本文梳理了城市规划在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中的三种角色及其作用,并以B镇为例,讨论了规划通过未来谋划和领土治理的显在技术进行身份叙事的潜在功能.由于地方身份意味着发展的权力与资源,B镇运用规划及其四个特征进行身份叙事,获得了上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认同,进而突破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农民对征地的抗议等诸多困境,成功实现了城市化.以身份叙事为特征的规划也因此成为基层政府谋求发展的权力工具.综合社会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本文指出,运用规划进行身份叙事成为地方在尺度化过程与尺度政治中的一种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
比较历史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兴盛的一个跨学科研究范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欧洲经典社会科学传统.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美国学界发生的"扳道"以及复兴的过程,剖析了以摩尔和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美国比较历史分析主流学界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传统的理解方式,批评了美国学界过度化约经典理论的复杂性带来的"中层理论化"问题,并面向中国学界提出了比较历史分析再造的新起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缘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具有鲜明
本文以人脉圈层研究为例,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扎根真相与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款社交软件A的大数据结合,建立人脉圈分类模型.在理论、数据挖掘、回归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及其解释工具的对话中,通过一次次抽样取得扎根真相,进行一轮轮的模型校准,发展出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本案例展示的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的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民主在当代条件下已经蜕变为"代主",即失去社会共识基础而被系统化权力所操纵的失效民主.民主的未来取决于是否能够恢复理性,从"意见为本的民主"转变为"知识为本的民主".基于"双票民主"的投票方案与"箕子民主"的思想资源,民主制度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保证合理而智慧的公共选择,从而把偏好加总的民主转变为知识加权的民主,最终发现并实现思与心的聚点.
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建设强大政党,本质上是政党意志表达和实现的政治价值创造过程.强大的政治创造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运筹力、制度创设力以及自身建设力,是强大政党的内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中,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是重大时代性命题.从历史反思、理论审视、实践形态等维度探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强大政党建设的中国逻辑,旨在增强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强大政党建设的历史演进逻辑、理论阐释逻辑及价值表达逻辑的理论自觉.
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在半个世纪内完成了生育率从高到低的转变,低生育率已持续多年.中国的生育转变和亚洲诸多国家/地区相似,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生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虽起步相对较晚,但速度反超多数亚洲国家.回顾中国生育转变进程和主要推动力,反思政府主导的政策干预在生育转变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充分认识低生育率时代更为错综复杂的生育影响因素,有助于把握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导向.
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首先必须在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上有新的见解和进步.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式,在各学科文本研究与理论建构上,已有极为普遍的表现.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如此阐释方式,违反阐释逻辑规则和阐释伦理,其合法性当受质疑.阐释是有对象的.对象是确定的.背离确定对象,阐释的合法性即被消解.在心理学意义上,强制阐释有其当然发生的理由,但绝非意味着强制阐释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就像谬误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一样,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