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设悬聚焦生死存亡爱恨情仇伏笔照应巧合突变
众所周知,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起决定作用,因为小说本来就是以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情节和环境因素只在小说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情节说到底只是小说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环境只是小说人物性格成长的空间。但中国传统小说却因长期受说书人所据有的“话本”的影响而过多地关照了情节,呈现出情节取胜的显著特点。那么,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取胜的奥秘何在呢?
一、设悬聚焦:置人物于命运的“风口浪尖”
精明的小说家是很喜欢使用悬念的,因为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人总是存有一种好奇和“求知”的本能的。越是迷惑不解的事物,就越想探究出个究竟。聪明的小说家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在叙述中稍稍透露出一点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就匆匆岔开话题,故意“不说明原故”,让读者“正不知葫芦里卖的甚药”,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吸引读者迫切的读下去,等“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后,才恍然大悟,得到一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感享受。
这,就是高明的说书人和精明的作家惯用的“伎俩”。大悬念套小悬念,新悬念套旧悬念;一卡又一卡,一关又一关。目的却只有一个:吊读者的胃口,提读者的神,让读者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给牵着鼻子转。在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的水面上泛舟览胜,自然会忽而心悬半空,忽而释然坦荡,激动不已。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对悬念作过的经典诠释:“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而中国传统小说正是抓住了这“既刺激又诱惑,既警惊又奇崛”磁石一样的悬念,才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刘勰“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是,百姓“卖关子”还是,说书人“到了回头,恭请诸位奉点小费”又是。
至如《红楼梦》《金瓶梅》《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国演义》等,或在标题,让人一看即精神一振;或在开头,突兀惊奇而难却;或在结末,诱人深入欲罢不能。《红楼梦》开篇在略叙“石头记”之后,就是一首震撼读者情怀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三国演义》更是突兀得犹如横空出世,当头第一句就是“话说今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此开篇,不独提起悬念,更富哲理,同时也预示一部惊世骇俗之作即将问世。至于章节之末的“回头”、“卖关子”或是“且听下回分解”,更有各自的翻新花样,无庸多言。
但无论如何苦心经营,劳神费思,悬念最终还是要聚焦于一处,方能真正摄人心魄。
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发散各种光线的地方。”
中国传统小说悬念设置的“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就是它时时指向人物的命运,置人物于人物的命运的风口浪尖,从而造成一种令人期待或紧张的情势,让读者欲罢不能。
首先,生死存亡。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道出了悬念的聚焦指向。豹子头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既有殷实之家,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按说,有这样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林冲是不会走向本阶级叛逆的道路的。但东岳庙烧香、被赚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难野猪林、火烧草料场以及风雪山神庙,在诸多悬念迭起、险象环生之后,可以说,林冲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险隘。在退而无命、斗或可保,忍无可忍的绝境中,林冲终于手刃仇人,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三国演义》的悬念也是变幻多姿。清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形容《三国演义》悬念“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但无论其怎样“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片语之间,穷跌宕顿挫之能,其聚焦之处只有一个,就是始终把人物放于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
《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更是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时“山穷水复疑无路”,一时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时喜极而泣,一时又乐极生悲;一时“惟思自尽”,一时又“裘马扬扬”:真是生死存亡聚焦于一处。
其次,爱恨情仇。
中国传统小说的悬念设置,其焦点在指向人物命运生死存亡的同时,也过度的关注着人物的的爱恨情仇。其实,说到底,爱恨情仇本身就是生死存亡的一部分。
《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正死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不知“绛珠仙子”的“宝玉,你好……”是“宝玉,你好狠心”,还是“宝玉,你好福气”。或许,二者都兼而有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悬念设置的焦点指向更具启迪意义。它完全抛开了传统的外聚焦指“物”模式,而采取了内聚焦指“人”模式,始终指向人物的爱恨情仇,就是李甲对杜十娘的“情”。“情”尽自然“命”终。
应该说,当今著名的武侠言情小说家,是继承了传统小说的这一优良传统的。
一部《天龙八部》,其实就是一部乔峰的死亡史。乔峰只能死,只有死。一掌误杀阿竹,等于自掘坟墓。小说家给读者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另有郭靖黄蓉的“平淡是真”,杨过小龙女的“十六年如等闲”,段誉王语嫣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怎不令人荡气回肠!
二、伏笔照应:成“张弛有致”于“细密机理”
中国传统小说既然以情节取胜,就必定追求情节既起伏跌宕又气势流畅。总是高峰迭起,风雷不止,必定让人紧张厌倦;总是平铺直叙、一马平川,又势必倍感单调乏味。只有首尾衔接、前后呼应、左右逢源,才能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只有峰谷成韵、断续掩映,晴雾分明,才能给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学感受。
这样看,只有伏笔和照应闪亮登场了。
众所周知,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起决定作用,因为小说本来就是以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情节和环境因素只在小说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情节说到底只是小说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环境只是小说人物性格成长的空间。但中国传统小说却因长期受说书人所据有的“话本”的影响而过多地关照了情节,呈现出情节取胜的显著特点。那么,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取胜的奥秘何在呢?
一、设悬聚焦:置人物于命运的“风口浪尖”
精明的小说家是很喜欢使用悬念的,因为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人总是存有一种好奇和“求知”的本能的。越是迷惑不解的事物,就越想探究出个究竟。聪明的小说家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在叙述中稍稍透露出一点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就匆匆岔开话题,故意“不说明原故”,让读者“正不知葫芦里卖的甚药”,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吸引读者迫切的读下去,等“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后,才恍然大悟,得到一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感享受。
这,就是高明的说书人和精明的作家惯用的“伎俩”。大悬念套小悬念,新悬念套旧悬念;一卡又一卡,一关又一关。目的却只有一个:吊读者的胃口,提读者的神,让读者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给牵着鼻子转。在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的水面上泛舟览胜,自然会忽而心悬半空,忽而释然坦荡,激动不已。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对悬念作过的经典诠释:“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而中国传统小说正是抓住了这“既刺激又诱惑,既警惊又奇崛”磁石一样的悬念,才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刘勰“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是,百姓“卖关子”还是,说书人“到了回头,恭请诸位奉点小费”又是。
至如《红楼梦》《金瓶梅》《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国演义》等,或在标题,让人一看即精神一振;或在开头,突兀惊奇而难却;或在结末,诱人深入欲罢不能。《红楼梦》开篇在略叙“石头记”之后,就是一首震撼读者情怀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三国演义》更是突兀得犹如横空出世,当头第一句就是“话说今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此开篇,不独提起悬念,更富哲理,同时也预示一部惊世骇俗之作即将问世。至于章节之末的“回头”、“卖关子”或是“且听下回分解”,更有各自的翻新花样,无庸多言。
但无论如何苦心经营,劳神费思,悬念最终还是要聚焦于一处,方能真正摄人心魄。
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发散各种光线的地方。”
中国传统小说悬念设置的“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就是它时时指向人物的命运,置人物于人物的命运的风口浪尖,从而造成一种令人期待或紧张的情势,让读者欲罢不能。
首先,生死存亡。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道出了悬念的聚焦指向。豹子头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既有殷实之家,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按说,有这样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林冲是不会走向本阶级叛逆的道路的。但东岳庙烧香、被赚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难野猪林、火烧草料场以及风雪山神庙,在诸多悬念迭起、险象环生之后,可以说,林冲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险隘。在退而无命、斗或可保,忍无可忍的绝境中,林冲终于手刃仇人,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三国演义》的悬念也是变幻多姿。清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形容《三国演义》悬念“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但无论其怎样“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片语之间,穷跌宕顿挫之能,其聚焦之处只有一个,就是始终把人物放于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
《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更是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时“山穷水复疑无路”,一时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时喜极而泣,一时又乐极生悲;一时“惟思自尽”,一时又“裘马扬扬”:真是生死存亡聚焦于一处。
其次,爱恨情仇。
中国传统小说的悬念设置,其焦点在指向人物命运生死存亡的同时,也过度的关注着人物的的爱恨情仇。其实,说到底,爱恨情仇本身就是生死存亡的一部分。
《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正死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不知“绛珠仙子”的“宝玉,你好……”是“宝玉,你好狠心”,还是“宝玉,你好福气”。或许,二者都兼而有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悬念设置的焦点指向更具启迪意义。它完全抛开了传统的外聚焦指“物”模式,而采取了内聚焦指“人”模式,始终指向人物的爱恨情仇,就是李甲对杜十娘的“情”。“情”尽自然“命”终。
应该说,当今著名的武侠言情小说家,是继承了传统小说的这一优良传统的。
一部《天龙八部》,其实就是一部乔峰的死亡史。乔峰只能死,只有死。一掌误杀阿竹,等于自掘坟墓。小说家给读者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另有郭靖黄蓉的“平淡是真”,杨过小龙女的“十六年如等闲”,段誉王语嫣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怎不令人荡气回肠!
二、伏笔照应:成“张弛有致”于“细密机理”
中国传统小说既然以情节取胜,就必定追求情节既起伏跌宕又气势流畅。总是高峰迭起,风雷不止,必定让人紧张厌倦;总是平铺直叙、一马平川,又势必倍感单调乏味。只有首尾衔接、前后呼应、左右逢源,才能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只有峰谷成韵、断续掩映,晴雾分明,才能给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学感受。
这样看,只有伏笔和照应闪亮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