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论的视角解读技术的本质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系统思想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它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取得了哲学的表达形式,在运筹学等学科那里取得了定量的表述形式,在系统工程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实践内容。技术的本质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作初步分析。
  关键词:技术;系统;自组织;熵
  
  一、技术的定义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具体说来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不同的内容:(1)制造工具、机器、各种用途的货物和日常用品的生产技术,即与物质性、经济性的生产相关的技术。(2)建立并规定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的组织技术或社会技术,如法律等。(3)精神技术,在专门的科学部门,在哲学、语言和艺术创作中都会用到这些技术,它们给我们提供处理问题的模式,借助于这种技术,我们才能对世界、对人类以及我们自身有所了解,才能把握其间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只是广义技术的一部分,即生产技术。
  技术是由技术、科学、自然、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技术本身也是个复杂系统。
  首先,技术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技术系统由实体要素、智能要素和工艺要素构成。①实体要素。它主要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如工具、机器、设备等。②智能要素。它是指技术中人的因素、主体性因素,表现为知识、经验、技能等主观性技术要素。③工艺要素。它是表征实体要素和智能要素的结合方式和运作状态,是结构性技术要素。
  其次,技术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技术的发明既需要工具、机器、设备等客体要素,又需要知识、经验、技能等主体要素。以及把主客体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和方法(即工艺)。三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技术。只有三者的密切配合,才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技术活动表现出有机的整体功能。
  最后,技术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自组织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类组织现象。在系统实现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如果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仅是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技术系统具有自创生、自生长、自适应、自复制等自组织特性。技术系统自组织是指一种有序的技术结构自发形成、维持、演化的过程,即在没有特定外部干预下,由于技术系统内部组分相互作用而自行从无序到有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的演化过程。技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来自内部要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矛盾双方的吸引和排斥、竞争和协同。当然,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联系,每个系统的演化也都是在一定外界环境中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和自然界构成技术系统的外部环境,技术系统要从环境中汲取足够大的负熵流,以抵制系统内部的熵增,使技术系统从一种有序,向另一种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
  
  技术系统是一种有序的深化过程。所谓有序,指事物内部的诸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比如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生产再到自动化生产,此时称技术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如果要使技术系统一直保护这种有序的发展过程,则必须从外界吸取足够大的负熵流以抵制系统内部的熵增,否则技术系统就会向无序方向发展,技术的异化就是技术向无序方向发展的一个表现。
  由于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其演化的方式、特点、方向也是多种多样的。系统的有序性不仅是我们对系统状态划分的有力工具,可以根据有序性来区别系统。对系统进行比较,论述哪些是有序的,哪些是无序的;我们还可以根据系统演化时间进程中系统有序性的变化来分析系统的演化方向。如果在系统演化过程中,随时间系统状态的有序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称系统朝有序方向演化;反之,随着时间系统朝着有序程度越来越低的方向演化,我们称退化即向无序方向发展。
  技术发展往往是同生态、政治、经济、文化交织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线性作用的结果。在技术发展的社会推动中,政治是一种主体自主的调节力量,经济是一种自发的必然力量,而文化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它们与科学的推动,技术自身的内在牵引力一起相互交织,从不同的方面,以多样化的方式影响或引导技术的发展。例如爱迪生的发明问题同时是经济的(在价格上电如何能与煤气竞争),政治的(如何说明政客们同意发展供电系统),技术的(通过缩短电线、减少电流和增加电压来使传输电力的成本最小化),也是科学的(发现高阻抗的白热灯丝)。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与技术、社会与文化因素交互发生作用。没有哪一种技术是仅受一种因素的控制,不同的技术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影响技术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也在发生相互作用。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工业、从工业到社会、再从社会到科学存在着一种联系,而技术表现为这个环路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路中还存在着事实上的复归,每个环节都反馈作用于它前面的环节,具体说就是工业反馈作用于技术和给技术确定方向,而技术又反馈作用于科学和给科学确定方向。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明,一方面,经济的需求导致技术的发明,另一方面,技术发明也能创造新的需求,因此技术发展对需求的推动和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促进之间构成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是发明之母”,另一方面,“发明是需要之父”。社会需要也有受技术制约的一面,如果缺乏技术按自身的逻辑从一点一滴的改进中对新技术革命所进行的准备和铺垫,那么即使社会有某种需要技术也不能马上给予满足。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三、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研究范式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初见端倪。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与环境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次的关系。只有从这两种关系,亦即从生产方式的总体上来把握技术整体,把握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所构成的综合体,才能揭示出技术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出技术、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对历史之谜作出合理的解答。在《哲学的贫困》(1847年)、《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1—1863年)和《资本论》(1867年)等著作中,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工艺学的视角考察和总结了技术发展史,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机器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技术和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观和技术哲学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有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全部人类活动迄 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而“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在马克思那里,技术和劳动以及人的本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技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它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于是,从人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技术以及从技术出发来理解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就成了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技术的本质就是社会系统演化的负熵。1865年克劳修斯最早提出“熵”的概念,“熵”的中文定名来源于热量Q除以绝对温度T所得之“商”的同音约定。因为热量总是从高温处(设为T1)流向低温处(设为T2),而传递的热量是同一个,只不过前者流出,后者流入。前者损失的熵为△Q/T11,后者得到的熵为△Q/T2。因为T2<T1,所以整个系统的熵增总是大于O,直至一个最大值,此时系统将陷入热寂状态。如果要想不使社会系统陷入热寂状态,即向无序的方向演化,必须从外界吸收足够大的负熵流以抵制熵增,从而使系统向无序方向演化,否则社会系统是僵化、停滞不前的社会,比如蚂蚁社会、蜂群社会,虽然它们的社会存在比人类社会要早数亿年,然而数亿年以来,它们却几乎毫无长进。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以消除熵增,也即以负熵的面目出现的。在人类社会演化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人类社会文字史前史——数万年,农业社会史——六千年,工业社会史——三百年,信息社会史——五十年。可以看出,整个人类社会以技术为标志的社会演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类在技术处理问题上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的过程。在以技术为标志的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相应的技术革命,有着相应的对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处理的重大的进步。每一次在技术定量处理方面的突破都必定伴随着相应的以技术为标志的社会发展的飞跃,在人类历史上,这种飞跃的速率一个比一个快。这一连串加速的飞跃正显示着人类处理技术的系统和社会文明系统,在趋向有序和自组织化的过程中以同样精简和缩短的形式,重演着人类机体在漫长的岁月中趋向有序和自组织化的过程,这种缩短的比率大约为104
  
  结 论: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技术的本质就是社会系统演化的负熵。技术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技术与社会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自主发展,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无缝之网”,并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物理要素的永恒流动和进化之中”。我们既不能离开技术孤立地看待社会的发展,也不能离开社会孤立地看待技术的发展,而必须把两者放在系统中进行综合理解和整体把握。如果没有技术,也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也可以说人具有技术而动物不具有技术。
其他文献
摘 要:科学划界作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话题,在经历了建立、过渡、消解与重构四个阶段的发展后,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试图通过对各个阶段划界标准的归纳,希望可以与读者共同回顾20世纪以后科学哲学研究的动态。  关键词:科学划界;绝对经验主义;相对实用主义;历史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怎么都行”标准;多元化标准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科学哲学元理论的划界问题无疑是科学哲学
期刊
摘要: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推广普通话在民族语言规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以加速推广普通话的进程。  关键词:普通话;规范化;措施    说话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把舌头、金钱、电脑视为人生三宝,而“舌头即人的语言”被放在三宝之首。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这一陈述意味着言说使人成为人的生
期刊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在我国财务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科研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势,针对其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发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意义。    一、当前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弱化  这主要表现在:1、经费预、决算的弱化。在现行的财务中,维持性经费都存在预算不
期刊
摘 要:介绍国内外物流配送的研究现状,简述配送的定义和物流配送系统,同时,对顾客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这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在顾客服务水平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物流配送系统进行优化,进行优化的问题为物流配送系统网点选址和运输调度。本文最后建议运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对优化后的物流系统进行仿真,从而对它的运作效果进行模拟检验。  关键词:物流配送;顾客服务水平;优化;蒙特卡洛仿真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会计诚信的角度对军队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展开研究,分析军队会计诚信和军队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关键词:诚信;內部控制;关系    “诚信”指因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或者说人们守信践约的品行和能力。在人们头脑里,它是一个道德伦理概念,失去诚信,意味着机遇的丧失和人格信誉扫地,没有信用的人迟早会遭到所属社会群体的排斥和抛弃。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
期刊
摘 要:运用财务比率据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是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之一,但因其本身存有的缺陷和不足,使得其在应用上较为复杂和困难。因此,合理划分财务比率的层次,是我们提高其应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财务比率优势与局限;财务比率层次关系;财务比率应用分析原则    一、财务比率分析的应用优势与局限    财务比率是用倍数或比例表示的分数式。它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代表了企业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针对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能力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象,本文试图提出一些在操作层面上有一定价值的建议,并就具体的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现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期刊
摘 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旅行社数量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使导游队伍全部成为专职导游员,却使导游队伍进入了市场——导游职业自由化。导游职业自由化趋势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它是旅游业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自由化;转制;创新;薪酬;对策    新千年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又好
期刊
摘 要:现在现代企业管理对财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管理对财务职能的新要求以及财务人员转变职能需要具备的素质,最后对如何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人员;财务职能;素质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存在于社会,其主要目标是财务成果的最大化和财务状况的最大化,企业的各项工作就应该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是企业体现核心竞
期刊
摘 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各有优劣。文章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来对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并把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置于这个划界标准中进行比较,找到它们各自的科学性和缺陷性,最终得出中医是“前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中医;西医;科学性;比较    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最近烽烟再起,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三个:1、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西方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