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主要标志。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其开动脑筋,主动创新。
【关键词】 创新;教学;探究
Innovation teaching inquisition
Ren Hongya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key, ha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alented person’s outstanding feature. But mathematics is thought gymnastics, is raises th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critical position. Therefore, must stimulate the student positive initiative inquisi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desire, urges its start brain, initi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 Teaching; Inquisition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为社会输送人才。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主要标志。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其开动脑筋,主动创新。
1 让学生想创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的探究、创新。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碰到一道难题,同学们来帮帮他好不好?(学生们齐答:好!)这题是在5,50,5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他们连接起来。顿时学生感到新奇,纷纷开始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了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我接着就导入新课说: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就使学生急于探究、积极思考。
2 使学生能创新
放手让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钥匙”。数学“再创造”的教学方法是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提出来的。他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同学习的优势。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所讨论内容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分组学习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讨论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行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可使学生手脑并用,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组材料(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分组活动,发挥他们的合作优势,让他们边议论边动手操作,从而得出了两种方法。其中有一组首先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另一组的做法是:在平行四边形的中间作一条高,沿高剪下成两个梯形,然后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底(a)×高(h)。这样做,学生既自觉主动的获得了知识,又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维系创新热情
数学应突出以练习为主线。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所创新,并通过成果取得鼓励性的评价,维系创新的热情。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下列各数9、6、18、27能组成几个比例?在□里填上什么样的数字才能使3□2□能被3整除?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1)哪些小数的百分位“四舍”后成为3.6?□. □□;(2)哪些小数的百分位“五入”后成为5.0?□. □□。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从“唯一正确答案”的固定模式中跳出来,学会求异思维。
我们教材上的练习大多是演算、推理、证明等,很少涉及如测量,画图等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远远不够。我在设计练习时则注重去充实这方面的内容。例如:我让学生用量角器和直尺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学完平行四边形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用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画一个夹角为50°的平行四边形。在教学完长方形的周长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画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你有几种不同的画法?还有教学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给学生一个梯形图,让他们想法去计算它的面积,这就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设置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等促使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新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基础、掌握新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创新培养,精心组织教学,就会培养出更多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所需,也是学校、教师的使命所在。
【关键词】 创新;教学;探究
Innovation teaching inquisition
Ren Hongya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key, ha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alented person’s outstanding feature. But mathematics is thought gymnastics, is raises th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critical position. Therefore, must stimulate the student positive initiative inquisi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desire, urges its start brain, initi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 Teaching; Inquisition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为社会输送人才。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主要标志。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其开动脑筋,主动创新。
1 让学生想创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的探究、创新。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碰到一道难题,同学们来帮帮他好不好?(学生们齐答:好!)这题是在5,50,5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他们连接起来。顿时学生感到新奇,纷纷开始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了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我接着就导入新课说: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就使学生急于探究、积极思考。
2 使学生能创新
放手让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钥匙”。数学“再创造”的教学方法是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提出来的。他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同学习的优势。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所讨论内容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分组学习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讨论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行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可使学生手脑并用,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组材料(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分组活动,发挥他们的合作优势,让他们边议论边动手操作,从而得出了两种方法。其中有一组首先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另一组的做法是:在平行四边形的中间作一条高,沿高剪下成两个梯形,然后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底(a)×高(h)。这样做,学生既自觉主动的获得了知识,又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维系创新热情
数学应突出以练习为主线。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所创新,并通过成果取得鼓励性的评价,维系创新的热情。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下列各数9、6、18、27能组成几个比例?在□里填上什么样的数字才能使3□2□能被3整除?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1)哪些小数的百分位“四舍”后成为3.6?□. □□;(2)哪些小数的百分位“五入”后成为5.0?□. □□。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从“唯一正确答案”的固定模式中跳出来,学会求异思维。
我们教材上的练习大多是演算、推理、证明等,很少涉及如测量,画图等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远远不够。我在设计练习时则注重去充实这方面的内容。例如:我让学生用量角器和直尺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学完平行四边形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用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画一个夹角为50°的平行四边形。在教学完长方形的周长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画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你有几种不同的画法?还有教学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给学生一个梯形图,让他们想法去计算它的面积,这就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设置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等促使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新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基础、掌握新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创新培养,精心组织教学,就会培养出更多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所需,也是学校、教师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