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中的景观重构

来源 :热带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景观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财富,从中直接获益者主要有经营者、旅游者和农户等三类。通过对海南琼海的乡村旅游研究发现,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于景观的理解与认识集中表现在对景观的价值体现与需求、景观如何被经历和体验,以及景观的发展前景判断三方面。与此同时,针对景观的开发利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又表现一致的对保护乡村传统的强烈愿望。因此,通过对景观的认识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将传统的“单体化的展示”转变为“多样化的感知”探讨以海南琼海为例的乡村旅游中的景观重构。
  关键词 景观 ;乡村旅游 ;体验 ;琼海
  Abstract Landscape is the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resour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tourism, the major benefiters in which includes project operators, tourists and local farmers.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of Qionghai, Hainan, detects that comprehension and cognition, from every benefit-related parties, concentrates on the value expression and demand, the experience, and the judgment of the development forecast of the landscape. Meanwhile, relocating the cognitional demand of the landscape, the article concludes discussion of th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in countryside tourism,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monotonous demonstration" to "diverse perception" , and take Qionghai, Hainan as the example.
  Keywords landscape ; countryside tourism ; experience ; Qionghai
  农村改革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涵盖了经济转型、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此间,农业资源的基础地位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关注更多是其景观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消费功效,进而引发了对 “自然地”类型的乡村田园环境消费的关注。
  在经济新常态下,海南琼海市的农业与旅游业二者既有共同的新型市场开发需求,同时也面临着各方利益的挑战。从农业方面看,其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琼海市是传统的农业区。2011年前,琼海三产的比重为42.5∶16.0∶41.5,三产比例失调,地方财政超过70%依靠房地产业,农业发展受阻,农民增收不快,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从旅游方面来讲,它与发展新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追求的是那些被看作是资源的景观质量的提升,如文化景观,分散的聚落形态,农村的居住社区等等。琼海通过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深刻认识到,用割裂的方法,就单纯农业发展来解决农村问题,不能达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理想状态,要想取得地方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就必须找准创新发展的切入点,这就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的结合。
  琼海的旅游与农业发展都需要接受乡村景观作为新型资源并被转化利用这一事实。乡村旅游作为多样化发展乡村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农业农村环境这一载体来实现各种元素的融合,实现乡村景观有效的资产转化,为其资本化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达到景观环境保护的目的。
  目前,琼海潭门、博鳌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街面风格焕然一新;嘉积、塔洋、万泉等镇域的农业与旅游经济开始趋向融合。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716.8万人次,同比增长39.3%,过夜人数243.5万人次,同比增长17%,团队与散客的比例由2011年的67∶33,转变为29∶71,实现旅游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62%。2014年散客的周末家庭游、乡村自驾游等形态成为旅游市场新亮点,博鳌、潭门等6个特色小镇及博鳌乡村公园、七星伴月、龙寿洋等景区已成为散客热点旅游目的地。
  然而,梳理发现,在琼海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三大利益相关者(农户、经营者、旅游者)均对“景观”持有自己的观点立场。例如,农民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及其结构变化来维持或提升其生存能力,对景观的态度更多地关注于其经济性或功利性。另一方面,旅游者对景观的态度没有多大的改变,其文化传统长期表现为对浪漫和怀旧的景观类型情有独钟,强调通过距离产生高质量的视觉效果。不难看出,农民与旅游者对景观的理解以及所持的观点立场至今还缺乏一个协调的交合点。至于经营者,目前采取的是一种折中的态度,既要利用景观的多种价值获取利润,同时也希望尽可能地满足农户们的经济利益诉求。面对分歧,目前所采取的主要解决办法,要么是相互适应,要么是一方妥协,再有就是保持分歧。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景观的物质效益和其审美等价值都会大打折扣。那么,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才能充分体现农户、经营者和旅游者对乡村景观的利益诉求?换句话说,能否寻求到一种乡村景观有效利用的机制,既能够代表农户、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利益诉求,也可以更大地发挥乡村景观的审美等特征,以利于乡村旅游的运营?这一问题是琼海,乃至全国许多乡村所面临的问题   1 “景观”概述
  “景观(landscape)”含义广泛,主要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烙印。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景观研究最早来源于地理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研究中出现了多种概念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概念理解的多样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是有帮助的,主要表现在对景观“外部”的观察和对景观“内部”的洞察,以及景观对开展可视性活动的作用等。景观“外部”的可视性解读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绘制和风景绘画。在当时,地图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君主们统辖的疆域是一个抽象的、几何学的、遥远的空间概念,借助地图,人们可以将其形象化、可视化,理解上便利了许多。绘画是从线性的角度解释景观,人们可以通过绘画很好地观察、理解和解读景观的形状、远近、色彩等。
  对景观的“内化”解读源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文化地理学”[4]。该理论对景观单纯形态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景观是一种文化转移现象”。传统意义上的景观研究强调物质变化造就了景观存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其中介因素引发的变化。新的“景观”概念除体现其物质形态外,还应包含有思想意识、价值判断或权力象征等内涵,它强调的是景观作为媒介如何体现社会与精神建构[5-7]。但此种观点也遭到了一些非议,认为它并未脱离广为接受的“眼见为实”景观本体论,尤其是在旅游研究领域中,“游客凝视”和“环境消费”一直是旅游研究的专业术语,也是“眼见为实”的最终体现[8-9]。
  对文化转移论的批判直接导致了另一种观点的出现。Duncan认为,景观的物质性是与土地紧密相关的,它应是乡村传统的一部分。在许多绘画中可以发现,除了抽象的色调与笔法外,很多农民日常劳作的形象都成为景观描绘的核心[7]。农民劳作在绘画中的表现不仅与特定区域的景观有关,而且也与这一区域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有密切联系[10],这也反映出人们对其所属的土地领域有强烈的依附感。景观中规定性的民风习俗是典型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同样影响着该地区人们的“环境性”活动,而这种活动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地域里景观物质性、代表性、视觉性与活动性的融合。
  景观构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以内-外部视角重新审视景观的内涵后就会发现,内部视角下农户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与生活习俗会对景观的改变产生影响,因此,景观构成不能忽略当地居民对景观的态度;从外部视角看,旅游者对景观所持有的态度主要受视觉因素的影响,但文化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其次,根据上述三种理论以及“相互凝视[11]”的旅游范式,外部因素(局外人,即游客)和内部因素(局内人,即农户)对景观所持有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虽然旅游者掌握着凝视主动权,但本地居民同样会影响游客的景观感知。第三,乡村旅游中“眼见为实”现象在景观研究中地位与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并非是唯一的。高质量的景观感知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视觉,还包括嗅觉、听觉、味觉、触觉和体觉(bodyscape)。
  2 景观价值
  在对景观价值的探讨,两类人值得关注,分别是景观的提供者(局内人)和消费者/旁观者(局外人)。此两类人,不仅是景观价值实现的媒介,更是深化景观价值的推动者。因此,景观设计和呈现方式需要获得两者的认可,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琼海的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等建设都很有特色,并推动了琼海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大亮点。琼海的幸福之屋,漂亮、整洁、舒适、有意境、有文化,吸引了不少客人过来。另外,琼海田园般的景色富有韵味,当地居民和游客相融相生,共同享受琼海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生活。琼海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体验质量,受到游客的追捧。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观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一些娱乐活动,关键在于乡村的空间,而农村的生产活动更是退居于陪衬的地位。
  乡村的景观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共同体现。以琼海博鳌镇为例,除了风格别致的南洋骑楼外,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地人已从以往单纯的农民变为亦农、亦工、亦商,成功的角色转变,也为旅游者提供更丰富的乡村体验活动形式,使得乡村景观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更好地扩展。
  3 景观体验
  理论上讲,人们利用景观主要是为了刺激游客的各种感官,在追求审美的同时,获取各自的收益。为此,许多地区都将以建设宏大的旅游景区作为首要目标。目前,这种旅游景观的“单体化的展示”模式仍然是一些地区的主打产品。而在琼海,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已逐渐远离景观的“单体化的展示”模式,而转变为景观的“多样化的感知”利用。统计显示[12],2014年琼海旅游服务业总收入33.2亿元,增长62%;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乡村旅游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95%。尤为重要的是,琼海旅游团队与散客的比重从2013年的42∶58提升到29∶71。这种非景区化的旅游方式集中体现了景观“多样化的感知”利用方式,单纯的视觉感受正逐步让位于“多样化的感知”享受,“眼见为实”不再是旅游业的主要卖点。
  虽然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都是以景观“眼见为实”的理念来设计景区产品,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但在实际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局外人”环境的消费行为,游客们在接触大自然的同时,还是有其他感官享受的需求,如林涛海浪、美味佳肴等。人有人的语言,大自然也有她那奇妙的声音。春天,有春雨的声音。跟春雨交谈过的树叶,焕然一新,像是被染上了一层绿颜料,一尘不染。这对于游人来讲,更像是一首诗歌,洗涤人的心灵,启发人的智慧。游客沐浴在乡村环境中,精神面貌可焕然一新。
  4 辩证关系
  目前的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基本上是当地农民,且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以内-外部视角审视,还属于较为传统的发展类型,即“局内人”(农户)向“局外人”(游客)提供体验类产品以获取收益。此间,游客关注更多的是景观“单体化展示”的内部质量,而旅游目的地也因此更加强调其吸引元素的传统性与真实性。虽然农户具备了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地位,但与之有关的元素仍然是农耕文化、农村景观和房屋遗产,资源利用基本上是被动的,且效益低下。   可以说,宜居环境向景观的转变可以彻底改变农民的传统作用。虽然许多农民对转向乡村旅游经营者或景观提供者的实际效用持怀疑态度,但进入旅游业发展会给其带来额外收却是不容置疑的。农户们一般比较看重那些容易不需要较多投入,并可以获得额外收入的旅游经营活动,如观光农业,而对于他们熟悉的、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常规”农业生产(如养殖等)也不愿意放弃,因为这些已经内化为他们自身所有的“资本”。如果将来国家政策更加优惠,支持力度更大,相信有更多的农户会彻底地转变为旅游经营者。
  此外,农村土地与旅游结合的程度越高,其景观化水平也就越高,而其单位面积的文化附加值也就越高。琼海的农业景观一般呈斑块状,不仅规模较小,耕作的机械化影响也少,明智的做法是保持现状,一旦进行旅游开发,就会产生较高的边际效益,这一点与我国其他一些地区的农业景观形成较为鲜明的对照。例如,黑龙江省的农业耕地不仅单体面积大,而且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很高,农田景观都是千篇一律,无法形成“游客友善”型的多样化田园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的效益显然不如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5 结论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对于景观的态度自然不同,但并不要求各方都要持有一个观点立场。农户希望通过在景观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持景观原貌,经营者则希望最大限度的开发景观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旅游者则希望景观的真实性与自然性结合的同时,又能为旅游提供便利条件。在乡村景观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既存在对三方互惠互利的共同点,也存在着矛盾重重的利益冲突点。因此在乡村旅游的景观重构过程中,有几点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农户的利益和选择必须尊重和保护。农户是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构建的重要基础和主体。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参加的程度及参加的方式,需要旅游经营者与其共同商讨,达到共识。其次,旅游经营者需要考虑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在为自己谋求更大经济利益空间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配合乡村旅游景观重构,互惠互利。同时,在连接乡村景观和旅游者间构建桥梁和沟通交流的渠道,为旅游者营造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旅游环境。再次,对于旅客而言, 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终端,以及乡村景观重构的审核者,其对乡村旅游的认知会随着景观重构的效果而发生转变,而对乡村旅游的认知也会发生转变。对乡村旅游的真实性和自然性的诉求会进一步加深。
  在完善上述观点的思考后的乡村旅游景观重构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符合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三方主体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谋求长远且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Ronningen K. Kulturlandskap utenbonder Nyhetsbrev Markedog Samfunn[J]. Oslo: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 2005(6): 1-2.
  [2] Daugstad K, Ronningen K, Skar B. Agriculture as an Upholder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ceptualizations and Value Judgments: A Norwegian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6, 22: 67-81.
  [3] Soliva R, Ronningen K, Bella I,et al. Envisioning upland futures: Stakeholder responses to scenarios for Europe’s mountain landscap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8, 24: 56-71.
  [4] Mitchell D.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2000.
  [5] Cosgrove D. 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M]. London: Croom Helm. 1984.
  [6] Cosgrove D. Daniels S.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7] Duncan J. Landscape Geography, 1993-1994[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5, 19: 414-422.
  [8] Urry J. Consuming Places[M]. London: Routledge. 1995.
  [9] Urry J. The Tourist Gaze[M]. Thousand Oaks: Sage. 2001.
  [10] Olwig K. The place ecology of landscape[J]. Planering for Landskap, 2000, 166: 37-55.
  [11] Maoz D. The Mutual gaz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3: 221-239.
  [12] 琼海引领国民休闲旅游新常态[N]. 海南特区报,2015-03-24(5).
  [13] 今天你种菜了吗? 琼海龙寿洋私家菜地认领火爆[N]. 海南日报,2014-04-16(3).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品种(系)抗风性评价、抗风力影响因素,以及抗风性早期预测等3个方面,综述巴西橡胶树抗风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巴西橡胶树抗风性的深入研究及抗风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抗风 ;研究进展  分类号 S794.1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s of wind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rubber clones, influenci
期刊
摘 要 PR107是从国外引进的优良橡胶树抗风高产品种,于20世纪在海南、广东的中风轻寒区及云南的轻、中寒区大规模推广种植,由该品种衍生的大规模推广级品种热研7-33-97、文昌11、大丰95和云研77-4等在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PR107作为亲本在中国橡胶树育种上的利用价值,笔者分析了该品种在中国推广种植的适应性、农艺性状表现、刺激割胶生理效应、主要衍生品种的特性等。结
期刊
摘 要 为寻找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抑制质量配比,延缓番茄灰霉病菌针对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单剂抗药性的发展,为农业生产中番茄灰霉病的化学药剂混配或田间混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以及二者在5∶1、4∶1、3∶1、2∶1、1∶1、1∶2、1∶3、1∶4、1∶5配比情况下对于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对番茄
期刊
摘 要 应用ISSR标记对山西省7个野生居群和1个人工栽培居群共60份西伯利亚远志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00对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20条多态性好、条带稳定的引物,60份材料DNA共获得338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34个,多态性比率为98.82%;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及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1.433 7、0.265 6和0
期刊
摘 要 介绍我国菠萝主产地广西菠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广西菠萝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菠萝 ;现状 ;对策 ;广西  分类号 S668.3  菠萝又称凤梨,是凤梨科、凤梨属植物,与香蕉、椰子、芒果并列为四大热带名果。菠萝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热带水果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菠萝生产区域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已成为
期刊
摘 要 对龙眼树盘进行环沟高树盘养蚯蚓、环沟高树盘盖白膜、环沟高树盘盖黑膜和环沟高树盘无膜处理,以无沟无膜处理为对照,测定土壤含水量、有机质、pH,植株根系,果实产量、品质,叶片相对含水量,枝条水势等指标。结果表明:环沟蚯蚓能显著提高树盘及环沟土壤含水量、有机质、pH,增加龙眼根系数目和重量;环沟白膜、黑膜能增加龙眼根系重量与数目,但效果不如环沟蚯蚓,环沟对龙眼根系无显著效果;环沟蚯蚓、环沟白膜、
期刊
摘 要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耕地面积有限,苦瓜连作现象严重,根结线虫对苦瓜的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和品质。针对海南省苦瓜根结线虫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发生规律以及栽培特点,总结提出适合海南省苦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海南苦瓜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苦瓜 ;根结线虫 ;轮作 ;嫁接技术  分类号 S642.5  苦
期刊
摘 要 为考察酸碱条件对枯草芽胞杆菌FJAT-14254代谢物产生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枯草芽胞杆菌FJAT-14254菌株的胞内成分。结果表明:通过谱库扫描得到32种高匹配率代谢物的初步鉴定结果,主要包括氨基酸类、酸类、烷烃类等,其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7种;枯草芽胞杆菌FJAT-14254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与其培养环境的酸碱度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强酸性(pH=3)条件下培养的胞内代谢物
期刊
摘 要 杜鹃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观赏和园林应用价值极高,但目前中国园林中对野生杜鹃花的利用率极低,这与中国丰富的杜鹃花属植物资源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主要从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面综合论述了野生杜鹃花的繁殖技术,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对野生杜鹃花的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野生杜鹃花 ;繁殖技术 ;研究进展 ;中国  分类号 S685.21  杜鹃花是杜鹃花属植物(Rhododendron
期刊
摘 要 简要介绍海南琼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和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基本情况,并以琼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和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例,从对台商政策扶持、在园区(试验区)投入和对园区(试验区)服务水平3个方面对海南与福建2省对台农业交流合作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 农业合作 ;海南 ;福建 ;台湾 ;农业合作 ;台湾农民创业园  分类号 F327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