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媒介框架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个事件时,基于某种特定的看法,通过反复使用特定的关键词、隐喻、图片或论调,从某个固定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媒介框架的存在使事实的全体背景简单化,突出事实的一些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些方面。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框架”说的论述中,认为个体的主动性是有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是在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框架下构造出来的。本文拟通过对新华网、CNN、BBC三家有代表性的中西方主流媒体关于奥运圣火国外传递报道的框架分析,阐明中西方媒体报道这一新闻议题的倾向性及通过新闻报道塑造奥运火炬传递形象的差异性。
样本选取
2008年4月2日,奥运火炬开始了国外传递,在近一个月经由19个国外城市后,于4月30日在胡志明市完成了国外城市的传递,整个传递过程历经风波,在巴黎、伦敦、旧金山、德里、首尔等地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扰。
西方主流媒体对北京奥运圣火国外传递,依据自己的新闻框架做了相应的报道。从西方媒体的总体报道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是比较尊重事实的,但是,存在偏见甚至不够真实的地方甚多,这其中包括原本受到众多中国年轻人信任甚至崇拜的美国有线电视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揭示中西方媒体建构新闻框架的差异性,我们通过关键词(Olympic torch)搜索,对4月1日~30日一个月时间里,CNN、BBC以及新华网关于奥运圣火传递的报道进行了搜集。获得容量分别为:58篇(CNN)、102篇(BBC)及209篇(新华网)。
圣火国外传递报道的框架分析
加姆桑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范围,根据议题构造,可以确定出大众传媒要建构什么样的包裹,即确定“报道什么”的任务。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根据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经过心理再造真实的架构过程。作为动词,架构主要解决的是选择和凸显,框架一件事,其实就是把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和道德评估。①可以确定大众传媒如何建构包裹,即解决“如何报道”的任务。
议题设置分析。我们将中西方媒体对圣火在国外传递的369篇报道内容按21项议题进行分类,并统计各媒体议题的选择和强调情况,依据统计结果判断中西方媒体分别偏重于奥运圣火国外传递的哪些方面。
在全部21项议题中,CNN和BBC的新闻报道涉及14项议题。其中,CNN和BBC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中国的人权记录状况”、“圣火国外传递过程并不顺利”、“‘藏独’势力破坏圣火传递是合理的示威活动”、“火炬传递示威活动显示了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危机’”等几个议题。这种强调表现了西方媒体对奥运火炬传递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中国没有妥善处理好包括西藏问题在内的人权等问题,致使圣火传递并不顺利,圣火传递的“和谐之旅”也异化成为“冲突之旅”,西方可以通过圣火传递体育事件的泛政治化,使崛起的中国蒙羞,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其中,CNN和BBC围绕“圣火国外传递过程并不顺利”设置的议题共74项,占25.8%。BBC甚至评论说“体育被认为能提供让世界各地人们聚集在一起的能量,但是到目前为止,北京奥运圣火却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愤怒的挑衅和分裂活动”,②暗示圣火不能顺利传递是因为中国人权等方面存在问题。两家媒体还对圣火未来的全球之旅表示了悲观论调,认为“火炬传递未来已受到质疑”。
在涉及中国政府的议题中,两家媒体设置了“人权记录状况”、“‘镇压’西藏‘示威’活动影响了圣火传递”和“圣火传递示威活动显示了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危机’”议题102项,占35.5%。CNN还以“圣火传递:公共关系的噩梦”为题,引述英、美等七家西方媒体报道,把阻挠圣火传递的责任都推给了中国政府。
新华网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专题报道中,设置了“奥运圣火的‘和谐之旅’”、“参加火炬接力的选手都支持中国奥运会”和“海外华人支持火炬传递的举动”等8个议题,把关注点投向了火炬手和参与圣火传递的每一个人。其中,“奥运圣火‘和谐之旅’”的议题67项,占34.5%,强调了奥运圣火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海内外华人、留学生的保护下,圆满完成了它的“和谐之旅”。
报道方式分析。中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的主客观差异,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传递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托的实在性信息,还是仅仅表述一些缺乏事实建构的认知性材料。西方媒体在建构新闻框架时,一般通过新闻事实巧妙地反映出媒体的立意倾向,这一报道方式为世人所接受和模仿,这也正是西方媒体控制着当今世界新闻话语权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对比分析奥运圣火国外传递中西方媒体报道方式与新闻框架之间的联系。
西方媒体重视“新闻统治”的政治建构。“新闻统治”是新闻与政治融合极端形态的一种表述。③奥运圣火传递只是体育事件,西方媒体却通过政治、文化、体育和社会等报道类型的选择和组合,通过或明或暗的政治倾向性,形成特有的舆论形态。从CNN、BBC的报道类型可以看出,CNN关于圣火国外传递的58篇报道样本中,涉及政治话题的32篇,占55.2%;BBC关于圣火国外传递的102篇报道样本中,涉及政治话题的58篇,占56.9%。这两家媒体在新闻类型的组合上,涉及政治话题的报道样本均在50%以上,把体育事件政治化的目的不言而喻。新华网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专题报道共209篇,除了涉及文化娱乐的23篇及社会治安话题的8篇,其余报道均采用体育话题。
新闻信源的使用。新闻信源的使用可以判断媒体的建构倾向,在奥运圣火国外传递中,火炬手及圣火运行团队无疑是信源采用的主体,西方媒体却避开了这一确定信源,而大量采用抵制北京奥运会的负面信源,统计显示,CNN和BBC分别采用了56条、95条抵制北京奥运会的人士作为信源,各占40%和47.8%(见表一)。西方媒体甚至还采用了现场干扰圣火传递的“藏独”等不法分子作为信源。
表一的统计也显示,新华网大量采用了火炬手及火炬运行团队作为信源,占全部信源的47.3%,此外,海外见证和护卫圣火的华人、留学生团体的信源74个,占25%。看得出,这样的信源选择更符合体育新闻框架的建构。
研究结论与探讨
综合前面CNN、BBC和新华网对奥运圣火国外传递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西方媒体在建构框架时,在议题设置和报道方式上相差很大,以此作为研究基点,本文总结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西方主流媒体把圣火传递这个毫无政治意义的事,作为“热点新闻”大炒特炒,糅进了强烈的西方政治倾向。
第二,西方媒体的全球话语权使其“圣火国外传递框架”产生了社会情景互动,影响到火炬后续传递议程。当西方媒体关于圣火传递的负面信息大量出现时,各种反华势力相继出现在圣火传递城市,企图复制在巴黎、伦敦等地阻挠圣火传递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为,伦敦和巴黎的火炬传递受到“藏独”分子和反华势力干扰后,旧金山的传递开始缩短和改变线路,这也导致印度尼西亚等国缩短了原定的火炬传递路线。
第三,国内媒体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媒介框架,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北京奥运圣火的全球之旅,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带去了交流的诚意,却没有带去自己的声音。当奥运圣火传递受到“藏独”和反华势力干扰时,西方媒体大篇幅地连续报道影响了西方民众的判断,诋毁中国的“他观形象”,中国的对外传播只能做出低调回应。
不过客观正义的声音总能得到有效传播。残疾人火炬手金晶受到“藏独”分子攻击后,新华网先后发表了多篇报道,谴责破坏圣火的行径。对于这一事实,CNN与BBC开始并没有理睬,但随着网络等媒体在西方世界的渗透,特别是网络上的抗议声音的不断增加,西方舆论开始对媒体的涉华报道提出质疑,西方主流媒体对圣火传递报道的调子也有所转变,BBC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七天,在“家乐福面临中国抵制”一文中,压题图片选择了在互联网上已广泛流传的“金晶保护火炬”的照片;CNN也在报道中提到“一位残疾火炬手被袭击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这一事实。这一转变表明:西方主流媒体对圣火传递的许多歪曲报道不得人心,而中国媒体也只有更加自信地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才能让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的真实声音。
注 释:
①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v.jsp?Id=1518,2006年7月。
②《Huq tells of torch grab’shock’》,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7333360.stm.
③唐志君:《论当代西方媒体与政治的融合》,《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
(张成良为鲁东大学校报编辑;于海飞为鲁东大学政法学院博士、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样本选取
2008年4月2日,奥运火炬开始了国外传递,在近一个月经由19个国外城市后,于4月30日在胡志明市完成了国外城市的传递,整个传递过程历经风波,在巴黎、伦敦、旧金山、德里、首尔等地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扰。
西方主流媒体对北京奥运圣火国外传递,依据自己的新闻框架做了相应的报道。从西方媒体的总体报道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是比较尊重事实的,但是,存在偏见甚至不够真实的地方甚多,这其中包括原本受到众多中国年轻人信任甚至崇拜的美国有线电视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揭示中西方媒体建构新闻框架的差异性,我们通过关键词(Olympic torch)搜索,对4月1日~30日一个月时间里,CNN、BBC以及新华网关于奥运圣火传递的报道进行了搜集。获得容量分别为:58篇(CNN)、102篇(BBC)及209篇(新华网)。
圣火国外传递报道的框架分析
加姆桑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范围,根据议题构造,可以确定出大众传媒要建构什么样的包裹,即确定“报道什么”的任务。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根据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经过心理再造真实的架构过程。作为动词,架构主要解决的是选择和凸显,框架一件事,其实就是把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和道德评估。①可以确定大众传媒如何建构包裹,即解决“如何报道”的任务。
议题设置分析。我们将中西方媒体对圣火在国外传递的369篇报道内容按21项议题进行分类,并统计各媒体议题的选择和强调情况,依据统计结果判断中西方媒体分别偏重于奥运圣火国外传递的哪些方面。
在全部21项议题中,CNN和BBC的新闻报道涉及14项议题。其中,CNN和BBC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中国的人权记录状况”、“圣火国外传递过程并不顺利”、“‘藏独’势力破坏圣火传递是合理的示威活动”、“火炬传递示威活动显示了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危机’”等几个议题。这种强调表现了西方媒体对奥运火炬传递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中国没有妥善处理好包括西藏问题在内的人权等问题,致使圣火传递并不顺利,圣火传递的“和谐之旅”也异化成为“冲突之旅”,西方可以通过圣火传递体育事件的泛政治化,使崛起的中国蒙羞,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其中,CNN和BBC围绕“圣火国外传递过程并不顺利”设置的议题共74项,占25.8%。BBC甚至评论说“体育被认为能提供让世界各地人们聚集在一起的能量,但是到目前为止,北京奥运圣火却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愤怒的挑衅和分裂活动”,②暗示圣火不能顺利传递是因为中国人权等方面存在问题。两家媒体还对圣火未来的全球之旅表示了悲观论调,认为“火炬传递未来已受到质疑”。
在涉及中国政府的议题中,两家媒体设置了“人权记录状况”、“‘镇压’西藏‘示威’活动影响了圣火传递”和“圣火传递示威活动显示了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危机’”议题102项,占35.5%。CNN还以“圣火传递:公共关系的噩梦”为题,引述英、美等七家西方媒体报道,把阻挠圣火传递的责任都推给了中国政府。
新华网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专题报道中,设置了“奥运圣火的‘和谐之旅’”、“参加火炬接力的选手都支持中国奥运会”和“海外华人支持火炬传递的举动”等8个议题,把关注点投向了火炬手和参与圣火传递的每一个人。其中,“奥运圣火‘和谐之旅’”的议题67项,占34.5%,强调了奥运圣火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海内外华人、留学生的保护下,圆满完成了它的“和谐之旅”。
报道方式分析。中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的主客观差异,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传递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托的实在性信息,还是仅仅表述一些缺乏事实建构的认知性材料。西方媒体在建构新闻框架时,一般通过新闻事实巧妙地反映出媒体的立意倾向,这一报道方式为世人所接受和模仿,这也正是西方媒体控制着当今世界新闻话语权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对比分析奥运圣火国外传递中西方媒体报道方式与新闻框架之间的联系。
西方媒体重视“新闻统治”的政治建构。“新闻统治”是新闻与政治融合极端形态的一种表述。③奥运圣火传递只是体育事件,西方媒体却通过政治、文化、体育和社会等报道类型的选择和组合,通过或明或暗的政治倾向性,形成特有的舆论形态。从CNN、BBC的报道类型可以看出,CNN关于圣火国外传递的58篇报道样本中,涉及政治话题的32篇,占55.2%;BBC关于圣火国外传递的102篇报道样本中,涉及政治话题的58篇,占56.9%。这两家媒体在新闻类型的组合上,涉及政治话题的报道样本均在50%以上,把体育事件政治化的目的不言而喻。新华网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专题报道共209篇,除了涉及文化娱乐的23篇及社会治安话题的8篇,其余报道均采用体育话题。
新闻信源的使用。新闻信源的使用可以判断媒体的建构倾向,在奥运圣火国外传递中,火炬手及圣火运行团队无疑是信源采用的主体,西方媒体却避开了这一确定信源,而大量采用抵制北京奥运会的负面信源,统计显示,CNN和BBC分别采用了56条、95条抵制北京奥运会的人士作为信源,各占40%和47.8%(见表一)。西方媒体甚至还采用了现场干扰圣火传递的“藏独”等不法分子作为信源。
表一的统计也显示,新华网大量采用了火炬手及火炬运行团队作为信源,占全部信源的47.3%,此外,海外见证和护卫圣火的华人、留学生团体的信源74个,占25%。看得出,这样的信源选择更符合体育新闻框架的建构。
研究结论与探讨
综合前面CNN、BBC和新华网对奥运圣火国外传递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西方媒体在建构框架时,在议题设置和报道方式上相差很大,以此作为研究基点,本文总结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西方主流媒体把圣火传递这个毫无政治意义的事,作为“热点新闻”大炒特炒,糅进了强烈的西方政治倾向。
第二,西方媒体的全球话语权使其“圣火国外传递框架”产生了社会情景互动,影响到火炬后续传递议程。当西方媒体关于圣火传递的负面信息大量出现时,各种反华势力相继出现在圣火传递城市,企图复制在巴黎、伦敦等地阻挠圣火传递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为,伦敦和巴黎的火炬传递受到“藏独”分子和反华势力干扰后,旧金山的传递开始缩短和改变线路,这也导致印度尼西亚等国缩短了原定的火炬传递路线。
第三,国内媒体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媒介框架,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北京奥运圣火的全球之旅,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带去了交流的诚意,却没有带去自己的声音。当奥运圣火传递受到“藏独”和反华势力干扰时,西方媒体大篇幅地连续报道影响了西方民众的判断,诋毁中国的“他观形象”,中国的对外传播只能做出低调回应。
不过客观正义的声音总能得到有效传播。残疾人火炬手金晶受到“藏独”分子攻击后,新华网先后发表了多篇报道,谴责破坏圣火的行径。对于这一事实,CNN与BBC开始并没有理睬,但随着网络等媒体在西方世界的渗透,特别是网络上的抗议声音的不断增加,西方舆论开始对媒体的涉华报道提出质疑,西方主流媒体对圣火传递报道的调子也有所转变,BBC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七天,在“家乐福面临中国抵制”一文中,压题图片选择了在互联网上已广泛流传的“金晶保护火炬”的照片;CNN也在报道中提到“一位残疾火炬手被袭击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这一事实。这一转变表明:西方主流媒体对圣火传递的许多歪曲报道不得人心,而中国媒体也只有更加自信地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才能让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的真实声音。
注 释:
①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v.jsp?Id=1518,2006年7月。
②《Huq tells of torch grab’shock’》,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7333360.stm.
③唐志君:《论当代西方媒体与政治的融合》,《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
(张成良为鲁东大学校报编辑;于海飞为鲁东大学政法学院博士、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