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调味剂一样,使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随着军训的落幕,高校的社团已进入“招兵买马”的白热化竞争阶段。
“百团”酣战,招新烽烟起
熙熙攘攘的人群、热情洋溢的笑脸、色彩鲜亮的传单,还有扩音喇叭里“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吆喝声……走在清华大学社团协会联合招新的现场,你要一不留神儿,还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近百家社团依序摆开了自己的招新“擂台”,也拿出了看家本领吸引新生的注意:轮滑协会摆开障碍长龙,炫目娴熟的花式动作引来叫好连连;腰鼓协会现场敲起了欢快的鼓点;话剧社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的专业吆喝声让大家赞叹不已;动漫协会则通过cosplay和现场漫画手绘吸引了众多人气……“每年新生军训结束后,都是各个社团摩拳擦掌,抢夺‘新鲜血液’的黄金时期”,某社团负责人说,“发传单、拉横幅已经是最普通的招新方式了,提前去新生宿舍‘扫楼’,通过邮件、微博、短信、DV等全方位的宣传手段才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我们都戏称社团招新是‘百团大战’。”
而这样的“酣战”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并不罕见。据统计,高校社团已经至少覆盖了一半的在校学生,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为高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丰富多彩的活动、志同道合的朋友、锻炼自我的平台也是学生社团吸引众多学子的魅力所在。山西农业大学的新生王超说:“现在在大学参加社团已经成为学习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社团活动既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融入校园生活,也可以结识很多朋友。我们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社团,有的还参加了不止一个。”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下,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自律性学习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学生组织,坚持以学生为主,首先体现在学生自愿参加社团,学生社团以共同的爱好为前提,它不束缚思想,社团活动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才华得到展示,广大会员受益;其次,学生应当是社团活动的主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相比,社团组织活动更具有自主性,更贴近学生的需要。社团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认真钻研专业技能,更体现通过活动载体塑造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
与高中相比,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如何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高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竞赛型、指令性的兴趣小组活动因枯燥而缺乏吸引力,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发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帖良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学院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社团的发展不仅适应于学院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营造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拓展素质的天地和心灵交流的家园。
在社团中,能够学到专业课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培养除专业以外的其它兴趣,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扩大交友圈。
引领校园文化潮流,成为校园生活的“风向标”
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引领着高校的校园文化潮流。随着高校社团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社团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文学社、话剧社、书法协会等传统型社团规模稳定,微博协会、就业实践俱乐部、街舞协会等新型社团不断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据湖北某高校社团协会负责人杨清介绍,其所在高校2004年的学生社团为56个,到2010年增长到97个,再加上新批准成立的11个社团,学生社团已经有一百余个,且种类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理论科技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爱好类、艺术文化类、体育健身类等几个大类。“社会文化和学生需求的快速发展共同造就了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杨清如此分析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社团活动也可以充当校园生活的‘风向标’,反映了学生对时代、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微博协会、面试协会等新型社团的涌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全面多样的趋势,大学生对于参加社团的选择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兴趣爱好”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而是更多地将社团选择和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
白云是山西某高校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年的社团招新中,思考再三选择了公关礼仪协会:“参加公关礼仪协会不仅能增长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形象素质,对以后工作的发展很有好处。”而众多高校理论宣讲团等政策研究性团体的出现也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发展现实。
“社团选择和个人发展诉求、社会现实的统一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日趋理性务实的思维方式,也显示了社团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紧密融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增岽这样认为。
拓宽专业知识,夯实就业基础
有一些社团活动,如摄影协会、电脑动漫社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专业知识,为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武英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也是学校摄影社团的骨干,她把社团里的人员分成组,有规律地组织他们出去练手,拍回来的作品会在学校展览,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领导协调能力,也提高了众社员的摄影技术水平,慢慢在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有些重要活动会邀请他们社团参与拍摄。武英也经常接到一些婚礼、庆典活动的拍摄邀请,虽然才大三,她已经在外面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只要专业技术过硬,在这行混下去是不成问题的”,武英自信地说,“三年的专业学习,加上我平时练手的机会比较多,技术提升很快。摄影这门课重在实践,社团里的活动我每期都会参加,与团里的友人一起分享拍摄技巧,研究心得,想不进步都难!” 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为学生自治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已然成为一面标识丰富校园生活的旗帜,但其发展路途也并非坦荡无阻。尽管各地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型社团也层出不穷,可几乎每所高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社团“昙花一现”,因萎缩或消亡而退出校园舞台。社团发展不均、活动良莠不齐、成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仍然挑动着高校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神经。
学生盲目参社,“始乱终弃”
每逢社团招新时,大一新生总是对参加社团普遍呈现很大的热情,有人甚至一下子报名参加好几个社团。可过了一年后,大部分人都退出社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对社团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收获颇多,有的人却一肚子怨气。为何会出现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加入社团的动机来看一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有调查表明,59.7%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报名动机也很多:为了培养与发展兴趣、锻炼能力、扩大交际圈、心理寄托、打发日子等等,并美其名曰“大学入社团,天天有事干”。
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大致可以归为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觉得参加社团对自己是有帮助的;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觉得加入社团没有收获,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
竞争激烈,难出精品
“每年我都会收到将近十个社团的注销申请,组织同质化、缺少鲜明的定位和特色活动、骨干人员更换过快导致组织瘫痪等都是注销的主要原因”,杨清笑言,“办理社团的注销事宜和审批新社团一样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曾经参加街舞社团却因社长更换频繁、没有固定活动而无奈退团的陈鸿抱怨到:“社团经费不足,没有钱办活动,商业投资又不愿意给我们这种娱乐性太强的小团体。学生领导的流动性太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上届领导层好的观念和做法还没有彻底实施,形成制度,马上就要被下一届的新理念、新做法所替代。这样的状况导致每一届的工作都是从头开始。”而这恰恰反映了高校社团的普遍生存状况: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和难出精品活动的恶性循环使得适合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迫在眉睫。
师资、经费不足
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完善成为众多高校发展社团解决管理问题的“抓手”所在。一位老师告诉笔者,当前由于师资、经费等的不足,大多数高校对于社团都处在“兼管”的状态,经常出现几十个社团只有两三个指导老师的状况,仅凭学生组织的力量,不仅社团重复化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管理组织也比较混乱。而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从社团组建、发展规划、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关注,可以尽早地实现社团的正规化和精品化。
还有不少社团则走起了“社会化运作”的路子来解决经费的不足。“高校的经费紧张,对我们学生媒体的活动来说更是少之又少。”王静是一家校园媒体的主编,她们解决经费的主要方式则是和商家签订长期的广告投放协议。更多的高校则尝试起了“优秀项目”制度,通过项目评比、社团评级等对社团进行专门的经费支持,保证社团活动的项目化和固定化。
消除限制,突破瓶颈
大学生社团建设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首先探索评价机制。要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周长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以年度考核为主要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建设。其次完善激励机制。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交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再次建立研究机制。要以专家学者、干部老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构建研究队伍,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为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选拔培养,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轩学干部体系,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社团工作及其业绩,通过他们凝聚更多的学生,丰富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改进和创新学生社团工作。
(编辑 王琳琳)
“百团”酣战,招新烽烟起
熙熙攘攘的人群、热情洋溢的笑脸、色彩鲜亮的传单,还有扩音喇叭里“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吆喝声……走在清华大学社团协会联合招新的现场,你要一不留神儿,还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近百家社团依序摆开了自己的招新“擂台”,也拿出了看家本领吸引新生的注意:轮滑协会摆开障碍长龙,炫目娴熟的花式动作引来叫好连连;腰鼓协会现场敲起了欢快的鼓点;话剧社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的专业吆喝声让大家赞叹不已;动漫协会则通过cosplay和现场漫画手绘吸引了众多人气……“每年新生军训结束后,都是各个社团摩拳擦掌,抢夺‘新鲜血液’的黄金时期”,某社团负责人说,“发传单、拉横幅已经是最普通的招新方式了,提前去新生宿舍‘扫楼’,通过邮件、微博、短信、DV等全方位的宣传手段才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我们都戏称社团招新是‘百团大战’。”
而这样的“酣战”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并不罕见。据统计,高校社团已经至少覆盖了一半的在校学生,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为高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丰富多彩的活动、志同道合的朋友、锻炼自我的平台也是学生社团吸引众多学子的魅力所在。山西农业大学的新生王超说:“现在在大学参加社团已经成为学习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社团活动既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融入校园生活,也可以结识很多朋友。我们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社团,有的还参加了不止一个。”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下,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自律性学习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学生组织,坚持以学生为主,首先体现在学生自愿参加社团,学生社团以共同的爱好为前提,它不束缚思想,社团活动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才华得到展示,广大会员受益;其次,学生应当是社团活动的主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相比,社团组织活动更具有自主性,更贴近学生的需要。社团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认真钻研专业技能,更体现通过活动载体塑造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
与高中相比,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如何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高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竞赛型、指令性的兴趣小组活动因枯燥而缺乏吸引力,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发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帖良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学院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社团的发展不仅适应于学院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营造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拓展素质的天地和心灵交流的家园。
在社团中,能够学到专业课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培养除专业以外的其它兴趣,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扩大交友圈。
引领校园文化潮流,成为校园生活的“风向标”
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引领着高校的校园文化潮流。随着高校社团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社团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文学社、话剧社、书法协会等传统型社团规模稳定,微博协会、就业实践俱乐部、街舞协会等新型社团不断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据湖北某高校社团协会负责人杨清介绍,其所在高校2004年的学生社团为56个,到2010年增长到97个,再加上新批准成立的11个社团,学生社团已经有一百余个,且种类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理论科技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爱好类、艺术文化类、体育健身类等几个大类。“社会文化和学生需求的快速发展共同造就了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杨清如此分析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社团活动也可以充当校园生活的‘风向标’,反映了学生对时代、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微博协会、面试协会等新型社团的涌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全面多样的趋势,大学生对于参加社团的选择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兴趣爱好”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而是更多地将社团选择和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
白云是山西某高校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年的社团招新中,思考再三选择了公关礼仪协会:“参加公关礼仪协会不仅能增长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形象素质,对以后工作的发展很有好处。”而众多高校理论宣讲团等政策研究性团体的出现也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发展现实。
“社团选择和个人发展诉求、社会现实的统一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日趋理性务实的思维方式,也显示了社团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紧密融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增岽这样认为。
拓宽专业知识,夯实就业基础
有一些社团活动,如摄影协会、电脑动漫社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专业知识,为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武英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也是学校摄影社团的骨干,她把社团里的人员分成组,有规律地组织他们出去练手,拍回来的作品会在学校展览,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领导协调能力,也提高了众社员的摄影技术水平,慢慢在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有些重要活动会邀请他们社团参与拍摄。武英也经常接到一些婚礼、庆典活动的拍摄邀请,虽然才大三,她已经在外面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只要专业技术过硬,在这行混下去是不成问题的”,武英自信地说,“三年的专业学习,加上我平时练手的机会比较多,技术提升很快。摄影这门课重在实践,社团里的活动我每期都会参加,与团里的友人一起分享拍摄技巧,研究心得,想不进步都难!” 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为学生自治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已然成为一面标识丰富校园生活的旗帜,但其发展路途也并非坦荡无阻。尽管各地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型社团也层出不穷,可几乎每所高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社团“昙花一现”,因萎缩或消亡而退出校园舞台。社团发展不均、活动良莠不齐、成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仍然挑动着高校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神经。
学生盲目参社,“始乱终弃”
每逢社团招新时,大一新生总是对参加社团普遍呈现很大的热情,有人甚至一下子报名参加好几个社团。可过了一年后,大部分人都退出社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对社团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收获颇多,有的人却一肚子怨气。为何会出现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加入社团的动机来看一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有调查表明,59.7%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报名动机也很多:为了培养与发展兴趣、锻炼能力、扩大交际圈、心理寄托、打发日子等等,并美其名曰“大学入社团,天天有事干”。
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大致可以归为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觉得参加社团对自己是有帮助的;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觉得加入社团没有收获,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
竞争激烈,难出精品
“每年我都会收到将近十个社团的注销申请,组织同质化、缺少鲜明的定位和特色活动、骨干人员更换过快导致组织瘫痪等都是注销的主要原因”,杨清笑言,“办理社团的注销事宜和审批新社团一样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曾经参加街舞社团却因社长更换频繁、没有固定活动而无奈退团的陈鸿抱怨到:“社团经费不足,没有钱办活动,商业投资又不愿意给我们这种娱乐性太强的小团体。学生领导的流动性太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上届领导层好的观念和做法还没有彻底实施,形成制度,马上就要被下一届的新理念、新做法所替代。这样的状况导致每一届的工作都是从头开始。”而这恰恰反映了高校社团的普遍生存状况: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和难出精品活动的恶性循环使得适合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迫在眉睫。
师资、经费不足
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完善成为众多高校发展社团解决管理问题的“抓手”所在。一位老师告诉笔者,当前由于师资、经费等的不足,大多数高校对于社团都处在“兼管”的状态,经常出现几十个社团只有两三个指导老师的状况,仅凭学生组织的力量,不仅社团重复化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管理组织也比较混乱。而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从社团组建、发展规划、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关注,可以尽早地实现社团的正规化和精品化。
还有不少社团则走起了“社会化运作”的路子来解决经费的不足。“高校的经费紧张,对我们学生媒体的活动来说更是少之又少。”王静是一家校园媒体的主编,她们解决经费的主要方式则是和商家签订长期的广告投放协议。更多的高校则尝试起了“优秀项目”制度,通过项目评比、社团评级等对社团进行专门的经费支持,保证社团活动的项目化和固定化。
消除限制,突破瓶颈
大学生社团建设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首先探索评价机制。要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周长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以年度考核为主要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建设。其次完善激励机制。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交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再次建立研究机制。要以专家学者、干部老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构建研究队伍,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为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选拔培养,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轩学干部体系,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社团工作及其业绩,通过他们凝聚更多的学生,丰富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改进和创新学生社团工作。
(编辑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