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又对文章进行着重要的补充和诠释。教师应认真研读插图,将插图作为备课的一部分,找准插图的呈现时机,合理利用插图,在教学中拉近学生、插图和文本的距离,充分发挥插图的功效,课文插图将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得力“小助手”。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发挥课文插图的小助手作用,使学生从中获益最大化?
一、巧用课文插图,灵活导入新课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形成鲜明的感受。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教学S版教材十一册《29.老人与海》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了课前的彩色插图,让学生先仔细观察,看看大海的海面情况是怎样的?大马林鱼是怎样的?鲨鱼又是怎样的?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也很迫切想知道,于是仔细地观察图画,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我抽了几位中下生回答提问,结果都回答得很准确。紧接着我继续追问:“老人与凶悍的大马林鱼、鲨鱼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凶悍的大马林鱼和鲨鱼,老人是怎么做的呢?”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该课,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来印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课文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就能弄懂了。就好比一根绳子绑着东西,找到绳结的头(难点)一扯,重点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课堂上常常是先突破难点,再凸现重点。
如教学S版教材十二册《26.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刘老师放风筝这一环节是课文的重点,感悟人物的品质是难点。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文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或画面,之后我出示了文段“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和课文插图——放风筝图,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受:(师)刘老师望着这只在天上飞舞的纸燕,一句话也没说,他会想些什么呢?(生)刘老师会想这只燕子多可爱,多自在啊;如果我也像这只燕子那样高飞该多好啊;只要我不向命运低头,勇敢、坚强、热爱生活,我一定会像燕子那样快乐、自由高飞。(师)此刻,刘老师把自己当成了燕子,那他还会把燕子想成谁呢?(生)想成他的学生。这风筝多像我的学生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他们能和燕子一样高飞,成为祖国的栋梁。(师小结)你们想得太对了。这只翱翔的风筝,有刘老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刘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引读)理想的风筝。这样紧扣课题,让学生自然地理解文章重难点之一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同样是结合这幅放风筝插图,我还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段“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图文结合,让学生充分感悟了刘老师的“笑”,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动作、语言,从而体会刘老师乐观、积极、坚强,敢于挑战命运,热爱生活的品质,达到了对难点的突破,也抓住了文章重点。
三、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学完后需要学生复述,学生仅凭记忆,难以完整地复述。如果配有插图,遗忘的内容自然想起,学生就能较准确、有条理、有重点地把课文复述下来。
如教学S版十一册《26.将相和》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故事“完璧归赵”和故事“負荆请罪”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讲述故事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做到有条理、语句连贯地把故事复述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比较自己复述故事的文字与课文故事的异同,使学生逐渐达到牢记故事内容的目的。在教学S版第八册《15.舞动的北京》一课时。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北京奥运会会徽,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1:我看到了印章、汉字。学生2:我看到了“京”字好像一个人在翩翩起舞。学生3:我看到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学生4:我看到了运动员奔跑的情景。学生5:我看到了中国人向世界朋友的热烈欢迎。学生回答后,老师引领学生直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这样学生更深刻了解会徽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长此下去,学生说话、表达的能力将变得更加流畅、清楚。不仅能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用词适当,更好地复述文本,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
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把图上的内容做一假设、变换,让学生想象新的条件下的新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当然,课文插图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巧用好课文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它已成为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得力“小助手”。
一、巧用课文插图,灵活导入新课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形成鲜明的感受。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教学S版教材十一册《29.老人与海》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了课前的彩色插图,让学生先仔细观察,看看大海的海面情况是怎样的?大马林鱼是怎样的?鲨鱼又是怎样的?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也很迫切想知道,于是仔细地观察图画,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我抽了几位中下生回答提问,结果都回答得很准确。紧接着我继续追问:“老人与凶悍的大马林鱼、鲨鱼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凶悍的大马林鱼和鲨鱼,老人是怎么做的呢?”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该课,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来印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课文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就能弄懂了。就好比一根绳子绑着东西,找到绳结的头(难点)一扯,重点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课堂上常常是先突破难点,再凸现重点。
如教学S版教材十二册《26.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刘老师放风筝这一环节是课文的重点,感悟人物的品质是难点。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文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或画面,之后我出示了文段“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和课文插图——放风筝图,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受:(师)刘老师望着这只在天上飞舞的纸燕,一句话也没说,他会想些什么呢?(生)刘老师会想这只燕子多可爱,多自在啊;如果我也像这只燕子那样高飞该多好啊;只要我不向命运低头,勇敢、坚强、热爱生活,我一定会像燕子那样快乐、自由高飞。(师)此刻,刘老师把自己当成了燕子,那他还会把燕子想成谁呢?(生)想成他的学生。这风筝多像我的学生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他们能和燕子一样高飞,成为祖国的栋梁。(师小结)你们想得太对了。这只翱翔的风筝,有刘老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刘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引读)理想的风筝。这样紧扣课题,让学生自然地理解文章重难点之一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同样是结合这幅放风筝插图,我还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段“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图文结合,让学生充分感悟了刘老师的“笑”,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动作、语言,从而体会刘老师乐观、积极、坚强,敢于挑战命运,热爱生活的品质,达到了对难点的突破,也抓住了文章重点。
三、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学完后需要学生复述,学生仅凭记忆,难以完整地复述。如果配有插图,遗忘的内容自然想起,学生就能较准确、有条理、有重点地把课文复述下来。
如教学S版十一册《26.将相和》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故事“完璧归赵”和故事“負荆请罪”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讲述故事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做到有条理、语句连贯地把故事复述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比较自己复述故事的文字与课文故事的异同,使学生逐渐达到牢记故事内容的目的。在教学S版第八册《15.舞动的北京》一课时。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北京奥运会会徽,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1:我看到了印章、汉字。学生2:我看到了“京”字好像一个人在翩翩起舞。学生3:我看到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学生4:我看到了运动员奔跑的情景。学生5:我看到了中国人向世界朋友的热烈欢迎。学生回答后,老师引领学生直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这样学生更深刻了解会徽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长此下去,学生说话、表达的能力将变得更加流畅、清楚。不仅能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用词适当,更好地复述文本,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
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或者把图上的内容做一假设、变换,让学生想象新的条件下的新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当然,课文插图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巧用好课文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它已成为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得力“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