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在当下”,首先肯定进入文本的最好方法就是“读”,而且非老师身体力行不可得其真谛;其次还要锤炼对语言的敏感性,抓住稍纵即逝的语言感受;进而拓展到读“当下”的生活,让语文和生活时时对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鲜活的语文学习过程。
【关键词】当下;阅读;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首先是一种语言,“言者,说也”。言语的学习,离不开“读”。汉语语音抑扬顿挫,具备特有的美感。 朗读,既能检验语音,培养语感,还能收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故“读”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当下”本是佛教用语,指“现在的这一刻”。它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当下就是永恒。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教学亦如此。
该怎么理解“读”和“当下”的关系呢?
一、“当下”是一种融入的状态,“读在当下”首先是一种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人说,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是乏味的,在某种程度上,课堂上有了不同形式的读书声,也便有了灵动的神韵。说到这,我不由地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情景来:“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老先生朗读的水平,不一定能赶上同时代说书的,但他读书时那种陶醉的神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并永远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鲁迅先生直到“夕拾”时还那么“鲜活”。
“读”的这种方法,若不是老师身体力行,断不能品其中妙趣。可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盛行,很多教师在朗读课文上,往往借助名家朗读音频,虽也能声情并茂,但终究少了许多亲切感,更让自己的朗读指导失去了凭借。可能老师大都有这种心理,有专家朗读在前,万一读得不好,让学生笑话怎么办?其实专家们读得虽然好,可毕竟离学生有点远。猴子摘桃子的实验告诉我们,要跳一跳能摸得着,它才会去努力。况且千句的说教也不如一次的身教。当老师一直在指导学生这样读、那样读;当老师在说,你听专家读得感情多饱满,声音多有气势,你们的感情到哪里去了?学生心里肯定在想,老师你心里感动了吗?你怎么不有感情地读一段呀?我们老师的范读可能不像名家那样标准,可我们一样也能抑扬顿挫,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朗读时的语态、神情、手势会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感染。所以,语文教学要读,而且要读在当下,千万不可白白丢失这个最真切品读语言的好机会。
二、“当下”是一种深入的追求,“读在当下”还是一种目的
理科的学习,最终要形成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语言习惯,即语感,进而才能形成语言的机智和风格。这或许是文理科比较大的差别吧。在日常生活中,同是一句话,有的人听得稀里糊涂,有的人听出字面的意思,而有的人却听出了言外之意,并能机智地对答。与其说这是一种智慧,不如说这是一种“读”的习惯和能力,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这种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靠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去练习的,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如本人在教《惠子相梁》一课时,三种设计和引导,使学生读出了三种境界。
第一次教学,我把它作为浅易的文言文来教学,目标定在疏通文句,了解大意上。学生在掌握主要字词后,知道了庄子通过讲故事,讽刺了惠子的利欲熏心。
第二次教学,我把它作为一个刻画人物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疏通文句,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掌握上述重点文言词汇后,找到了对比方法——这个解读人物的钥匙。按照此法,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惠子的“恐、搜”,庄子的“往、见”,从动词的比较中、揣摩中,体会到惠子的小肚鸡肠、小题大做、小利熏心,而庄子的大度豁达、大智大慧、大家风范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跃然纸上。
第三次教学,我把它作为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性故事来读,目标是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格的美丑。如“庄子往见之”,此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它们的含义一样吗?该怎样去读它?指导学生理解文本,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或篇,要将其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探寻,也就是这句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第一个“往见之”,是庄子闻惠子做了梁相,庄子作为好朋友前去道贺,心中自然是愉悦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就是一对故交,他乡相遇,按常规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动人情景。第二个“往见之”,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色恐怖”啊!庄子不会不有所耳闻的,可他君子坦荡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躲不避,仍“往见之”,读到此处,其正气凛然之势,已溢满胸膛,此二人的人生境界之高下、人格之优劣通过这两句话的朗读已不言自明了。
三、“当下”是一种观察的心境,“读在当下”更是语文教学的姿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与生活对接的如此紧密,或者说语文就是生活,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皆关乎语文学习 。读在当下,生活中处处蕴含语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草一木总关情。让语文成为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的交际工具,在一次次成功的或接近于成功的交往中,语文在学生心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老师就是要“读”准这些契机,创设这些情景,提供这些机会,还语文教学朴实的面目,还语文老师亲切的形象。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师生共读的琅琅书声,充满师生默契,充满生活灵动。教无定法,“读”的方法亦多种多样,但“当下”的这种姿态最美。读在当下,把“读”字注入教学和生活,让语文的教与学都变成一种美好的享受吧!
(编辑:刘婷婷)
【关键词】当下;阅读;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首先是一种语言,“言者,说也”。言语的学习,离不开“读”。汉语语音抑扬顿挫,具备特有的美感。 朗读,既能检验语音,培养语感,还能收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故“读”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当下”本是佛教用语,指“现在的这一刻”。它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当下就是永恒。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教学亦如此。
该怎么理解“读”和“当下”的关系呢?
一、“当下”是一种融入的状态,“读在当下”首先是一种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人说,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是乏味的,在某种程度上,课堂上有了不同形式的读书声,也便有了灵动的神韵。说到这,我不由地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情景来:“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老先生朗读的水平,不一定能赶上同时代说书的,但他读书时那种陶醉的神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并永远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鲁迅先生直到“夕拾”时还那么“鲜活”。
“读”的这种方法,若不是老师身体力行,断不能品其中妙趣。可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盛行,很多教师在朗读课文上,往往借助名家朗读音频,虽也能声情并茂,但终究少了许多亲切感,更让自己的朗读指导失去了凭借。可能老师大都有这种心理,有专家朗读在前,万一读得不好,让学生笑话怎么办?其实专家们读得虽然好,可毕竟离学生有点远。猴子摘桃子的实验告诉我们,要跳一跳能摸得着,它才会去努力。况且千句的说教也不如一次的身教。当老师一直在指导学生这样读、那样读;当老师在说,你听专家读得感情多饱满,声音多有气势,你们的感情到哪里去了?学生心里肯定在想,老师你心里感动了吗?你怎么不有感情地读一段呀?我们老师的范读可能不像名家那样标准,可我们一样也能抑扬顿挫,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朗读时的语态、神情、手势会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感染。所以,语文教学要读,而且要读在当下,千万不可白白丢失这个最真切品读语言的好机会。
二、“当下”是一种深入的追求,“读在当下”还是一种目的
理科的学习,最终要形成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语言习惯,即语感,进而才能形成语言的机智和风格。这或许是文理科比较大的差别吧。在日常生活中,同是一句话,有的人听得稀里糊涂,有的人听出字面的意思,而有的人却听出了言外之意,并能机智地对答。与其说这是一种智慧,不如说这是一种“读”的习惯和能力,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这种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靠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去练习的,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如本人在教《惠子相梁》一课时,三种设计和引导,使学生读出了三种境界。
第一次教学,我把它作为浅易的文言文来教学,目标定在疏通文句,了解大意上。学生在掌握主要字词后,知道了庄子通过讲故事,讽刺了惠子的利欲熏心。
第二次教学,我把它作为一个刻画人物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疏通文句,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掌握上述重点文言词汇后,找到了对比方法——这个解读人物的钥匙。按照此法,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惠子的“恐、搜”,庄子的“往、见”,从动词的比较中、揣摩中,体会到惠子的小肚鸡肠、小题大做、小利熏心,而庄子的大度豁达、大智大慧、大家风范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跃然纸上。
第三次教学,我把它作为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性故事来读,目标是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格的美丑。如“庄子往见之”,此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它们的含义一样吗?该怎样去读它?指导学生理解文本,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或篇,要将其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探寻,也就是这句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第一个“往见之”,是庄子闻惠子做了梁相,庄子作为好朋友前去道贺,心中自然是愉悦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就是一对故交,他乡相遇,按常规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动人情景。第二个“往见之”,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色恐怖”啊!庄子不会不有所耳闻的,可他君子坦荡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躲不避,仍“往见之”,读到此处,其正气凛然之势,已溢满胸膛,此二人的人生境界之高下、人格之优劣通过这两句话的朗读已不言自明了。
三、“当下”是一种观察的心境,“读在当下”更是语文教学的姿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与生活对接的如此紧密,或者说语文就是生活,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皆关乎语文学习 。读在当下,生活中处处蕴含语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草一木总关情。让语文成为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的交际工具,在一次次成功的或接近于成功的交往中,语文在学生心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老师就是要“读”准这些契机,创设这些情景,提供这些机会,还语文教学朴实的面目,还语文老师亲切的形象。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师生共读的琅琅书声,充满师生默契,充满生活灵动。教无定法,“读”的方法亦多种多样,但“当下”的这种姿态最美。读在当下,把“读”字注入教学和生活,让语文的教与学都变成一种美好的享受吧!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