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伍子胥变文》中,王昭君的“忠国”、秋胡妻的“忠夫”及浣纱女的“忠孝义”为典型来表现《敦煌变文集》之女性异于男性的“忠”,体现《敦煌变文集》女性形象的价值和独特内涵。而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则与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唐代后期的异族统治及儒家女教的影响息息相关。
关键词:《敦煌变文集》;女性;忠国;忠夫;忠孝义
据统计,敦煌变文涉及女性的变文作品,共有24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存在于不同的作品,但都从不同侧而反映了女性的“忠”。不同于男性的“忠”,女性用自己的方式,用比男性更坚忍的“忠”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本文以《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伍子胥变文》为典型,探讨敦煌变文中女性的“忠”。
一、《敦煌变文集》中的女性之“忠”
(一)“忠”于国——《王昭君变文》
《敦煌变文集》根据正史、野史、文人诗及民间传说,创设了《王昭君变文》。不同于正史,变文更着力渲染王昭君的“忠君爱国”之情怀。变文中昭君出塞是由于昭君耻于贿赂画匠所致,并非出于个人行为,即被迫和亲。变文还极力展示了一位痴情的汉子单于。然则,昭君却不为所动,仍然心系故乡,整日郁郁寡欢,以致忧郁而死。而在昭君死后,单于“脱却天子之服,还著庶人之裳,披发临丧,魁渠并至”,甚至发出了“公主时亡仆亦死,谁能在后哭孤魂”的哀叹。[1]
由此可知,不同于《汉书》或《后汉书》的记载,《王昭君变文》的改编,“被迫和亲,无视单于恩宠,一心系国,终而献出生命”的“忠”君、“忠”国,为巩固疆域稳定,睦邻友好、促进民族团结而宁愿牺牲的光辉形象展现的更加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二)“忠”于夫——《秋胡变文》
《敦煌变文集》将秋胡妻的故事编入其中,且进行了更详尽的加工,更体现了女性之“忠”。
秋胡在桑间偶遇貌美之妻,而九载之离,己使夫妻相见不相识。秋胡见其貌美,竞动色心,将夫妻之盟早抛到九霄云外,意欲用重金诱之。而讽刺的是,秋胡妻在而对诱惑时却而不改色,“忠”君之情,
其妇下数,敛容仪,不识其夫,唤言郎君:“新妇夫归游学,经今九载,消息不通,音言隔绝。阿婆年老,独坐堂中,新妇宁可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一马不被两鞍,单牛岂有双车并驾?家中贫薄,宁可守饿而死,岂乐黄金为重?忽而一朝夫至,遣妾将何申吐?纵使黄金积到天半,()()似丘山,新妇宁有恋心,可以守贫取死。”[1]
秋胡妻之忠贞可见一般。另秋胡羞愧难当,却也佩服至极,称其“贞夫烈妇”。而对比秋胡妻听闻夫君归来之喜悦,更可见其“忠贞”。
(三)“忠”于孝义——《伍子胥变文>
《伍子胥变文》本是歌颂伍子胥的英雄气概,但其中的“浣纱女”的出现,虽未大张旗鼓的浓墨重彩,但寥寥数笔便可窥见浣纱女“忠孝忠义”的气节,让多少男儿自叹不如。浣纱女为了不成为伍子胥逃亡路上的绊脚石,而抱石投河,自行灭口,以表“忠义”。如此壮举,震撼的不仅是当时困顿的伍子胥,更是那些肆意蹂躏女性尊严,强加于女性不公平评价的世人。同时,三十未嫁,一心只在堂前侍奉母亲,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足可见,浣纱女之“忠孝”。于是,浣纱女便成为了侠肝义胆、至孝贞烈、忠义忠孝的典型女性形象。
二、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塑造的原因
(一)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女性历史上第一次觉醒,不是在五四运动,而是繁盛的唐朝。唐代出现女皇帝、女政治家,江湖女、女诗人。唐代女性穿着以健康为美,说明唐代女性的自信及灵魂的释放。《敦煌变文集》自然也将女性作为其讴歌的对象,收录专门歌颂女性的变文于其中,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等。
(二)唐代后期敦煌的异族统治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社会衰微,异族突起,敦煌从中央政权中分离。在叶蕃的统治下,敦煌人民无法用直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唐朝的归附之情,只能通过变文这一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故事加以改编。在变文中,女性被赋予了男性的要求和意味,她们不仅恪守礼教,而且于礼教之外有了忠义的特点。这跟当时敦煌处于异族统治是有很大关系的,渴望回归故土的敦煌人民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在了女性身上,通过她们的言语行为,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情感。[2]
(三)儒家女教的影响
唐代后期,政府为加强统治,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利器。儒家女教自古要求女性“三从四德”,“贤妇”、“忠贞”将女性套上了“以夫为纲”的枷锁,女性全然只是家庭和夫君的附庸,一切的行为举止都应合乎礼教。
三、总结
《敦煌变文集》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因唐代女性的独特地位,也是《敦煌变文集》本身精髓的重要组成,是儒家女教的体现,更是敦煌人民借用女性表达的心声的化身。无论是《王昭君变文》中“忠国”的王昭君,《秋胡变文》中“忠君”的秋胡妻,还是《伍子胥变文》中“忠义孝”的浣纱女,《敦煌变文集》都集大成者,将女性的典型融于一体,彰显了女性的特有的“忠”,令人惊叹。
参考文献
[1]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段王静.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扬州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梁庆华.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7(2).
[4]刘梦爽.《王昭君变文》中昭君故事与历史真实故事比较[J].北方文学,2017,05.
[5]李莉.试论敦煌本秋胡故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
[6]胡海桃.近十年唐代女性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报),2012,12(6).
关键词:《敦煌变文集》;女性;忠国;忠夫;忠孝义
据统计,敦煌变文涉及女性的变文作品,共有24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存在于不同的作品,但都从不同侧而反映了女性的“忠”。不同于男性的“忠”,女性用自己的方式,用比男性更坚忍的“忠”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本文以《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伍子胥变文》为典型,探讨敦煌变文中女性的“忠”。
一、《敦煌变文集》中的女性之“忠”
(一)“忠”于国——《王昭君变文》
《敦煌变文集》根据正史、野史、文人诗及民间传说,创设了《王昭君变文》。不同于正史,变文更着力渲染王昭君的“忠君爱国”之情怀。变文中昭君出塞是由于昭君耻于贿赂画匠所致,并非出于个人行为,即被迫和亲。变文还极力展示了一位痴情的汉子单于。然则,昭君却不为所动,仍然心系故乡,整日郁郁寡欢,以致忧郁而死。而在昭君死后,单于“脱却天子之服,还著庶人之裳,披发临丧,魁渠并至”,甚至发出了“公主时亡仆亦死,谁能在后哭孤魂”的哀叹。[1]
由此可知,不同于《汉书》或《后汉书》的记载,《王昭君变文》的改编,“被迫和亲,无视单于恩宠,一心系国,终而献出生命”的“忠”君、“忠”国,为巩固疆域稳定,睦邻友好、促进民族团结而宁愿牺牲的光辉形象展现的更加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二)“忠”于夫——《秋胡变文》
《敦煌变文集》将秋胡妻的故事编入其中,且进行了更详尽的加工,更体现了女性之“忠”。
秋胡在桑间偶遇貌美之妻,而九载之离,己使夫妻相见不相识。秋胡见其貌美,竞动色心,将夫妻之盟早抛到九霄云外,意欲用重金诱之。而讽刺的是,秋胡妻在而对诱惑时却而不改色,“忠”君之情,
其妇下数,敛容仪,不识其夫,唤言郎君:“新妇夫归游学,经今九载,消息不通,音言隔绝。阿婆年老,独坐堂中,新妇宁可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一马不被两鞍,单牛岂有双车并驾?家中贫薄,宁可守饿而死,岂乐黄金为重?忽而一朝夫至,遣妾将何申吐?纵使黄金积到天半,()()似丘山,新妇宁有恋心,可以守贫取死。”[1]
秋胡妻之忠贞可见一般。另秋胡羞愧难当,却也佩服至极,称其“贞夫烈妇”。而对比秋胡妻听闻夫君归来之喜悦,更可见其“忠贞”。
(三)“忠”于孝义——《伍子胥变文>
《伍子胥变文》本是歌颂伍子胥的英雄气概,但其中的“浣纱女”的出现,虽未大张旗鼓的浓墨重彩,但寥寥数笔便可窥见浣纱女“忠孝忠义”的气节,让多少男儿自叹不如。浣纱女为了不成为伍子胥逃亡路上的绊脚石,而抱石投河,自行灭口,以表“忠义”。如此壮举,震撼的不仅是当时困顿的伍子胥,更是那些肆意蹂躏女性尊严,强加于女性不公平评价的世人。同时,三十未嫁,一心只在堂前侍奉母亲,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足可见,浣纱女之“忠孝”。于是,浣纱女便成为了侠肝义胆、至孝贞烈、忠义忠孝的典型女性形象。
二、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塑造的原因
(一)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女性历史上第一次觉醒,不是在五四运动,而是繁盛的唐朝。唐代出现女皇帝、女政治家,江湖女、女诗人。唐代女性穿着以健康为美,说明唐代女性的自信及灵魂的释放。《敦煌变文集》自然也将女性作为其讴歌的对象,收录专门歌颂女性的变文于其中,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等。
(二)唐代后期敦煌的异族统治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社会衰微,异族突起,敦煌从中央政权中分离。在叶蕃的统治下,敦煌人民无法用直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唐朝的归附之情,只能通过变文这一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故事加以改编。在变文中,女性被赋予了男性的要求和意味,她们不仅恪守礼教,而且于礼教之外有了忠义的特点。这跟当时敦煌处于异族统治是有很大关系的,渴望回归故土的敦煌人民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在了女性身上,通过她们的言语行为,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情感。[2]
(三)儒家女教的影响
唐代后期,政府为加强统治,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利器。儒家女教自古要求女性“三从四德”,“贤妇”、“忠贞”将女性套上了“以夫为纲”的枷锁,女性全然只是家庭和夫君的附庸,一切的行为举止都应合乎礼教。
三、总结
《敦煌变文集》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因唐代女性的独特地位,也是《敦煌变文集》本身精髓的重要组成,是儒家女教的体现,更是敦煌人民借用女性表达的心声的化身。无论是《王昭君变文》中“忠国”的王昭君,《秋胡变文》中“忠君”的秋胡妻,还是《伍子胥变文》中“忠义孝”的浣纱女,《敦煌变文集》都集大成者,将女性的典型融于一体,彰显了女性的特有的“忠”,令人惊叹。
参考文献
[1]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段王静.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扬州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梁庆华.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7(2).
[4]刘梦爽.《王昭君变文》中昭君故事与历史真实故事比较[J].北方文学,2017,05.
[5]李莉.试论敦煌本秋胡故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
[6]胡海桃.近十年唐代女性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报),20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