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邻里空间中存在的交往问题,分析居住区里交往发生的内在原因及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指出邻里交往对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在设计过程中的方法和建议,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邻里交往;外空间;交流空间;建筑空间
当今,楼房式住宅已经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的方式,在住进楼房的同时也渐渐的减少了对外的联系,也渐渐失去可以自由交流的乐土,原本的适合聚集的户外空间变成了毫无遮挡的宽阔的现代广场,原本自然的绿化成了矫揉造作的城市形象代言者,原本给人提供休息、交流的各类户外空间被城市不断膨胀的交通枢纽无情的侵占了等等。人们的自由户外活动空间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本文对此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城市中社区空间以及建筑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在增加交流空间的同时也增进城市居民关系,创造出一个城市如同一个大家庭一般的融洽氛围。
一、目前我国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历史的礼仪之邦,邻里之间的交往在传统的居住环境中占有特殊的比重。在中国的传统的民居之中十分注重交流空间的布置和划分,最具特色的就是北方最常見的四合院,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围合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对内开放的交流的空间,方便进行生活的交往,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语言交流、文体交流形成了其乐融融的邻里空间,组成了生活的七彩乐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住宅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片的新建住宅拔地而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的住房问题,人均居住面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这些乐观的现实背后城市居住区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邻里关系淡薄和冷漠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加上建筑交流空间上的缺陷,原先在人际交往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邻里关系变的淡薄和冷漠。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变的“老死不相往来”,人们忍受着孤独和个性上的压抑。
二、邻里交往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其实从类人猿进化为人,人类就以“聚”居的生活方式组织着自己的社会体系,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交往行为便成为维系社会关系平衡与发展的重要活动。人们通过交往来组织生产、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在交往中获取信息、在交往中得到启示。交往无处不在,正如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H·列昂节夫所说“在一般情况下,人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关系总是通过他同人的关系和同社会的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交往是人类社会性的反映,同时也是个人情绪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的整个情绪领域都是在人们交往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保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还有利于身心健康。人们重视交往、渴望交往,甚至利用科技的发展将交往拓展到网络虚拟生活中。
三、社区交流空间设计
(一)户外交流空间设计
在关于处理城市邻里关系的思考上分为了两种主要的解决办法。第一种对一些公共设施以及公共场所等户外空间的处理。第二种是对建筑楼房整体结构的重新设计,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
1、道路
道路交通的安全是影响人们出行与活动的重要条件。邻里空间是居民日常出入、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为了保证居民安全地活动和交往,最好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为邻里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可采用如下组织方式:平面人车分流,将车行道环绕在邻里空间的外围,内部以步行道路组织交通,为居民提供不受车辆干扰的活动空间。竖向人车分流,即从竖向空间分离车流和人流,具体的可分为:车行上,人行下或者人行下,车行上两类。此外,除了交通方式的设计外,停车方式也是影响居民在邻里活动的因素,宜采取集中停车的方式,将车辆停放于小区级车库或各邻里级车库里,避免对居民的干扰和影响。
对于道路要创造出多维性,除了满足交通功能,还应提供居民休息、游玩、散步、交往等各种户外活动的可能性,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如图1)延长居民的户外逗留时间才能有效提高交往的频率。改善单调乏味的道路,提高道路的功能多维性,是增加居民交往行为的有效手段。
2、景观
增加人们行走的兴趣是人们在走行过程中能有景可看、可感,让单调的行走行为变得悠闲、丰富。应尽量避免直而无趣的道路设计,多采用曲线弯折的路线,用不同材质、色彩的拼花铺地,提高其观赏性和趣味性,最好能达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如图2)装饰雕塑的摆放以及两边楼梯的不对称排列,整体构成一种和谐的自然美。
邻里空间的道路常是邻居们寒暄、聊天的日常活动场所,故其设计不应该是单纯的线形,而应做到“道路—节点—小广场”相结合的模式,丰富其空间形态。可在路边设计适当的缓冲区域,放置坐椅和花台,并将道路与活动的小广场有机结合,促使人们交往行为的发生。
3、绿化
绿化的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在邻里中的绿地不仅是视觉景观环境的美化,也是居民能进入休闲和活动的场所,要避免空旷、大而无用的草坪式绿化,也要减少“只可看,不可玩”的图面绿地。树种的配置,除了满足景观效果外,也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可以利用植物来改善局部小气候,或者用来作为邻里中的标志物,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
4、活动场所的设计。
邻里活动场所是居民最方便到达的活动区域,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最多。应当适当的配备锻炼用的器械,儿童玩耍娱乐的设施等,丰富户外活动的类型,延长户外逗留的时间。这样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更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氛围和机会。
(二)建筑交流空间设计
1、公共平台
在单栋的居民建筑结构上设计一个“场”的公共平台,比如一栋楼房高为15层,
那么在4.8.12层设置一个小型公共平台,成为楼房之中的小型广场、书屋或者茶馆之类的休闲场所。每一层楼房的黄色区域表示楼层的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居民之间在闲暇之余不必下楼就可以在楼层之间活动。每相隔几层就会设置一层专门的活动交流空间,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并且使居民提高了居民的相互的交流。
2、流通路线
变更传统的流通路线,把居民楼的主要人流路线集中设置在楼房的一侧,将流通的平台面积扩大,增加居民在进出的时候接触的机会。共享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以及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的活动。
3、创建和谐城市
居民适度交往行为的发生,不仅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通过解决一个社区存在的关于交流空间的问题,可以影响到一座城市,使整个城市的居民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相互关心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和谐家园,和谐城市做贡献。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开始由基本的物质要求转变为充实的精神需要,城市交流空间的扩大将充分的满足人们活动需求,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未来的设计人员,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李青.形而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何镜堂.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5]陆元鼎.岭南人文·人文·性格·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王文杰.安徽文学.论交流空间与建筑设计
关键词:邻里交往;外空间;交流空间;建筑空间
当今,楼房式住宅已经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的方式,在住进楼房的同时也渐渐的减少了对外的联系,也渐渐失去可以自由交流的乐土,原本的适合聚集的户外空间变成了毫无遮挡的宽阔的现代广场,原本自然的绿化成了矫揉造作的城市形象代言者,原本给人提供休息、交流的各类户外空间被城市不断膨胀的交通枢纽无情的侵占了等等。人们的自由户外活动空间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本文对此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城市中社区空间以及建筑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在增加交流空间的同时也增进城市居民关系,创造出一个城市如同一个大家庭一般的融洽氛围。
一、目前我国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历史的礼仪之邦,邻里之间的交往在传统的居住环境中占有特殊的比重。在中国的传统的民居之中十分注重交流空间的布置和划分,最具特色的就是北方最常見的四合院,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围合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对内开放的交流的空间,方便进行生活的交往,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语言交流、文体交流形成了其乐融融的邻里空间,组成了生活的七彩乐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住宅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片的新建住宅拔地而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的住房问题,人均居住面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这些乐观的现实背后城市居住区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邻里关系淡薄和冷漠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加上建筑交流空间上的缺陷,原先在人际交往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邻里关系变的淡薄和冷漠。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变的“老死不相往来”,人们忍受着孤独和个性上的压抑。
二、邻里交往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其实从类人猿进化为人,人类就以“聚”居的生活方式组织着自己的社会体系,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交往行为便成为维系社会关系平衡与发展的重要活动。人们通过交往来组织生产、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在交往中获取信息、在交往中得到启示。交往无处不在,正如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H·列昂节夫所说“在一般情况下,人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关系总是通过他同人的关系和同社会的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交往是人类社会性的反映,同时也是个人情绪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的整个情绪领域都是在人们交往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保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还有利于身心健康。人们重视交往、渴望交往,甚至利用科技的发展将交往拓展到网络虚拟生活中。
三、社区交流空间设计
(一)户外交流空间设计
在关于处理城市邻里关系的思考上分为了两种主要的解决办法。第一种对一些公共设施以及公共场所等户外空间的处理。第二种是对建筑楼房整体结构的重新设计,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
1、道路
道路交通的安全是影响人们出行与活动的重要条件。邻里空间是居民日常出入、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为了保证居民安全地活动和交往,最好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为邻里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可采用如下组织方式:平面人车分流,将车行道环绕在邻里空间的外围,内部以步行道路组织交通,为居民提供不受车辆干扰的活动空间。竖向人车分流,即从竖向空间分离车流和人流,具体的可分为:车行上,人行下或者人行下,车行上两类。此外,除了交通方式的设计外,停车方式也是影响居民在邻里活动的因素,宜采取集中停车的方式,将车辆停放于小区级车库或各邻里级车库里,避免对居民的干扰和影响。
对于道路要创造出多维性,除了满足交通功能,还应提供居民休息、游玩、散步、交往等各种户外活动的可能性,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如图1)延长居民的户外逗留时间才能有效提高交往的频率。改善单调乏味的道路,提高道路的功能多维性,是增加居民交往行为的有效手段。
2、景观
增加人们行走的兴趣是人们在走行过程中能有景可看、可感,让单调的行走行为变得悠闲、丰富。应尽量避免直而无趣的道路设计,多采用曲线弯折的路线,用不同材质、色彩的拼花铺地,提高其观赏性和趣味性,最好能达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如图2)装饰雕塑的摆放以及两边楼梯的不对称排列,整体构成一种和谐的自然美。
邻里空间的道路常是邻居们寒暄、聊天的日常活动场所,故其设计不应该是单纯的线形,而应做到“道路—节点—小广场”相结合的模式,丰富其空间形态。可在路边设计适当的缓冲区域,放置坐椅和花台,并将道路与活动的小广场有机结合,促使人们交往行为的发生。
3、绿化
绿化的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在邻里中的绿地不仅是视觉景观环境的美化,也是居民能进入休闲和活动的场所,要避免空旷、大而无用的草坪式绿化,也要减少“只可看,不可玩”的图面绿地。树种的配置,除了满足景观效果外,也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可以利用植物来改善局部小气候,或者用来作为邻里中的标志物,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
4、活动场所的设计。
邻里活动场所是居民最方便到达的活动区域,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最多。应当适当的配备锻炼用的器械,儿童玩耍娱乐的设施等,丰富户外活动的类型,延长户外逗留的时间。这样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更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氛围和机会。
(二)建筑交流空间设计
1、公共平台
在单栋的居民建筑结构上设计一个“场”的公共平台,比如一栋楼房高为15层,
那么在4.8.12层设置一个小型公共平台,成为楼房之中的小型广场、书屋或者茶馆之类的休闲场所。每一层楼房的黄色区域表示楼层的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居民之间在闲暇之余不必下楼就可以在楼层之间活动。每相隔几层就会设置一层专门的活动交流空间,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并且使居民提高了居民的相互的交流。
2、流通路线
变更传统的流通路线,把居民楼的主要人流路线集中设置在楼房的一侧,将流通的平台面积扩大,增加居民在进出的时候接触的机会。共享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以及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的活动。
3、创建和谐城市
居民适度交往行为的发生,不仅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通过解决一个社区存在的关于交流空间的问题,可以影响到一座城市,使整个城市的居民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相互关心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和谐家园,和谐城市做贡献。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开始由基本的物质要求转变为充实的精神需要,城市交流空间的扩大将充分的满足人们活动需求,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未来的设计人员,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李青.形而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何镜堂.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5]陆元鼎.岭南人文·人文·性格·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王文杰.安徽文学.论交流空间与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