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術設計奠定了藝術人生
中帑先生祖籍山東,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因少時就對文化藝術興趣濃鬱,便和同龄同學在少年宫一起學習素描水彩;隨周昔非老師學習書法篆刻。漸漸熟悉了毛筆、宣紙和墨水,學有所成。至八十年代以前,中帑先生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擔任美術師,參與拍攝《東方紅音樂舞蹈史詩》、《戰洪圖》、《沙家浜》、《奇襲白虎圖》、《紅牡丹》等影片近四十部。同時,在書法篆刻藝術家周昔非門下學習,為曰後研修篆刻藝術的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年的特殊經歷,讓中帑先生的藝術之心變得更加敏感和通透,因為電影拍攝所選取的題材紛繁多樣,無論是城市、農村、古代、現代都有涉及,豐富多變的選材要求美術師必須涉獵廣泛,甚至對於化粧、服裝、道具等美術系統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也正因為如此,中帑先生逼着自己每天在書海裏暢遊,甚至四處奔走學習,只為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搜集多種多樣的電影題材。日子久了,他所知道的東西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他的夢想,奠定了他的藝術人生。
中帑先生八十年代移居香港,開始專注於中國水墨、各體書法、甲骨文篆刻等研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每項專業進行深度追求,藝術造詣更上層樓。在他投身於中華商務聯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從事美術設計,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他傑出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賞識,遂有幸成為香港、澳門特區護照設計繪製者之一。2006年,即在榮休三年後,中帑先生再次被選為“第二代香港電子護照”特邀設計繪製人員,此代護照内頁裏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是每頁中間的“華”字,均採用不同的書法字體表達出來,給護照增添了很强的藝術氣息。
中帑先生酷愛詩詞、國畫、書法篆刻,尤擅彩墨晝,在藝術界聲名鵲起、影響深遠。1998年,其創作的120多幅作品,在紐約、洛杉磯、香港舉辦巡回大展;作品被博物館、美術館、遠東經濟評論、天壇大佛永久展覽廳和私人所收藏;自2004年起,《中帑篆刻》、《中帑水墨》、《中帑書法》三部精裝畫册,在美國連續幾年榮獲“印刷界奥斯卡”的“富蘭克林Benny Award”大獎、金獎及全場大獎等,同時《中帑篆刻》榮獲金獎和卓越印廊全場大獎(The Best of Best IAPHC),《中帑水墨》在香港第十六届印製大獎評比中榮獲冠軍,又於亞洲榮獲全場大獎。其人曾應香港無錢電視台邀請,開展書法示範講座,亦常常受邀參加國内外等地的美術交流展;曾為前原港督衛奕信、彭定康及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伉儷治印;已刻名章、閒章詩句等,直至今年留存已近一千五百餘方……
儘管已是殊榮迭至,中帑先生却始終不願停歇。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他的藝術造詣聞名於整個藝術界,但他仍在努力地前行着,不為功,不求名,只求給世界留一個執著走過藝術之路的背影。
甲骨心:獨特技法的探索讓篆刻藝術升華
古語云:“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意為學習書法的人,刚開始因為技藝不熟而講求技藝,後來意思延伸為:因為掌握了技藝而講求不圃於技藝限制,不圃於技藝限制,才是技藝的極致。其實,不僅是書法,所有的藝術皆是如此。中帑先生深得創作要領,所有作品皆是擺脱思維和技法的限制,挖掘出别人所没有表現過的内涵,風格獨特,自成一家。著名美術史論家、批評家薛永年教授講中帑篆刻:“路數極多,誇張疏密,變化虚實、方圓互補,多變而不做作,氣派流動而不浮華。”中帑先生的作品確是如此。他善於在篆刻中施展多變的手法,嫻熟運用衝刀、切刀的效應,赋予作品靈氣和金石韻味。他講究方與圓的錯落,主張在文字大小、疏密、章法和虚實等的變换中實現整體的和諧,雖字字獨立却筆斷意連,彰顯出簡約大氣而又自然流動的美感。
藝術家的創作是其内在思想和情感的體現,中帑先生的作品恰如其分地层露出他的智慧與人格。如他頗有成就的繪畫,一幅《四季飄香》,用繽紛的色彩繪製成農家山莊,一片片花革樹木,似飄着芬芳的香味,整幅畫面讓人如同回歸自然,散發着濃鬱的田園氣息;一幅《春回塞北》,意境遼闊悠遠,色彩豐富而不失質素,縱是鶴乘落日歸也顯得朝氣蓬勃;一幅《朝陽聖雪》,没有冰天雪地的嚴寒,却有明澈如鏡的雪景,仿佛這冰冷的雪給人帶來的卻是温暖美好的感覺……
中帑先生的成就不僅見於他的創作水平,還表現在他的創新意識上。幾十年的苦心鑽研,讓中帑先生摸索出兩個獨特的技法——宏印和龜板篆刻。宏印,即特大印,將詩詞或名言警句等,刻在同一個印章之内,不被“方寸之間”所困擾,而在六寸以上作功夫。由於石大、字大,便可清晰地表達古今文化藝術。中帑先生曾經把260字的《心經》用小篆字體雕刻在石料、再印在宣纸上,成品出來後被屢屢稱奇。宏印改變了印章在書、畫作品中只作為陪襯的“配角”地位,而是讓它們各自成為“主角”,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從而獨立表現出印章的自我魅力,將篆刻藝術的潛能無限升華。
其次是龜板篆刻。龜板篆刻即是用龜片篆刻甲骨文,是形體與内容最為恰當的結合。龜板篆刻與普通石質篆刻,在刻製的質感、硬度、速度、刀法上都有很大的區别。雖然雕刻文字的時間并不長,却要花費許多工序、時間和精力,需要極强的耐心。中帑先生一筆一劃地篆刻着,像經營他的人生一樣,將一個個充滿美感的文字篆刻出來。短短四年間,80多片龜板,1600多個文字,其熱情之高,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中帑先生的特别大印可謂超凡,他常常就大印的話題,與行内同好交流,並嘗試製作,以實現學習、繼承、推廣中國文化的新渠道,將篆刻藝術的潛能無限升華。
在傳承中華文明中弘揚藝術精神
中帑先生曾經說過,學習、繼承、探索與創新是他的心聲,他要學習和繼承的就是甲骨文。於是,他於2004年創辦了中國古文字藝術學會,利用自身的力量感召了無數熱衷藝術的人,在這裏學習、交流、成長。
漸漸地,中帑先生發現,香港社會出來教隸書以前的古文字,諸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鳥蟲篆等的老師為數不多,而隨着科技的發展,年輕人練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對古文字的認知更是極其淺薄,這對於中華文化的弘揚尤其是古文字的繼承非常不利。為了改善這一現狀,中帑先生在傾力篆刻之餘,還開辦了一個書畫班,親自進行古文字教學,其他書法、繪畫則由學生來教。在此基礎上,中帑先生又於2012年開辦了專門的古文字班,為的是能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古文字老師,到社會上開展古文字教學,將這一優秀的文化瑰寶傳承下來。
如今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中帑先生依舊年輕康健,渾身上下無不散發着濃厚的藝術氣息。隨着名氣的大增,師從中帑先生學藝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在閒暇之餘,也會對古文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期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境界。
“承前啟後傳文明,中華甲骨貫天下”,六十餘載光陰,中帑先生始終執著於在藝術的道路上做一個中華文明的傳承者。為了達成自己的信念,追求心聲本色,他堅定熱忱、敢為天下,給藝術界留下數不盡的文化瑰宝。歌不盡,是他深深烙上歷史痕跡的甲骨情懷;詠不完,是他奉獻給世人而能傳之不朽的藝術精神!
中帑先生祖籍山東,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因少時就對文化藝術興趣濃鬱,便和同龄同學在少年宫一起學習素描水彩;隨周昔非老師學習書法篆刻。漸漸熟悉了毛筆、宣紙和墨水,學有所成。至八十年代以前,中帑先生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擔任美術師,參與拍攝《東方紅音樂舞蹈史詩》、《戰洪圖》、《沙家浜》、《奇襲白虎圖》、《紅牡丹》等影片近四十部。同時,在書法篆刻藝術家周昔非門下學習,為曰後研修篆刻藝術的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年的特殊經歷,讓中帑先生的藝術之心變得更加敏感和通透,因為電影拍攝所選取的題材紛繁多樣,無論是城市、農村、古代、現代都有涉及,豐富多變的選材要求美術師必須涉獵廣泛,甚至對於化粧、服裝、道具等美術系統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也正因為如此,中帑先生逼着自己每天在書海裏暢遊,甚至四處奔走學習,只為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搜集多種多樣的電影題材。日子久了,他所知道的東西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他的夢想,奠定了他的藝術人生。
中帑先生八十年代移居香港,開始專注於中國水墨、各體書法、甲骨文篆刻等研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每項專業進行深度追求,藝術造詣更上層樓。在他投身於中華商務聯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從事美術設計,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他傑出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賞識,遂有幸成為香港、澳門特區護照設計繪製者之一。2006年,即在榮休三年後,中帑先生再次被選為“第二代香港電子護照”特邀設計繪製人員,此代護照内頁裏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是每頁中間的“華”字,均採用不同的書法字體表達出來,給護照增添了很强的藝術氣息。
中帑先生酷愛詩詞、國畫、書法篆刻,尤擅彩墨晝,在藝術界聲名鵲起、影響深遠。1998年,其創作的120多幅作品,在紐約、洛杉磯、香港舉辦巡回大展;作品被博物館、美術館、遠東經濟評論、天壇大佛永久展覽廳和私人所收藏;自2004年起,《中帑篆刻》、《中帑水墨》、《中帑書法》三部精裝畫册,在美國連續幾年榮獲“印刷界奥斯卡”的“富蘭克林Benny Award”大獎、金獎及全場大獎等,同時《中帑篆刻》榮獲金獎和卓越印廊全場大獎(The Best of Best IAPHC),《中帑水墨》在香港第十六届印製大獎評比中榮獲冠軍,又於亞洲榮獲全場大獎。其人曾應香港無錢電視台邀請,開展書法示範講座,亦常常受邀參加國内外等地的美術交流展;曾為前原港督衛奕信、彭定康及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伉儷治印;已刻名章、閒章詩句等,直至今年留存已近一千五百餘方……
儘管已是殊榮迭至,中帑先生却始終不願停歇。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他的藝術造詣聞名於整個藝術界,但他仍在努力地前行着,不為功,不求名,只求給世界留一個執著走過藝術之路的背影。
甲骨心:獨特技法的探索讓篆刻藝術升華
古語云:“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意為學習書法的人,刚開始因為技藝不熟而講求技藝,後來意思延伸為:因為掌握了技藝而講求不圃於技藝限制,不圃於技藝限制,才是技藝的極致。其實,不僅是書法,所有的藝術皆是如此。中帑先生深得創作要領,所有作品皆是擺脱思維和技法的限制,挖掘出别人所没有表現過的内涵,風格獨特,自成一家。著名美術史論家、批評家薛永年教授講中帑篆刻:“路數極多,誇張疏密,變化虚實、方圓互補,多變而不做作,氣派流動而不浮華。”中帑先生的作品確是如此。他善於在篆刻中施展多變的手法,嫻熟運用衝刀、切刀的效應,赋予作品靈氣和金石韻味。他講究方與圓的錯落,主張在文字大小、疏密、章法和虚實等的變换中實現整體的和諧,雖字字獨立却筆斷意連,彰顯出簡約大氣而又自然流動的美感。
藝術家的創作是其内在思想和情感的體現,中帑先生的作品恰如其分地层露出他的智慧與人格。如他頗有成就的繪畫,一幅《四季飄香》,用繽紛的色彩繪製成農家山莊,一片片花革樹木,似飄着芬芳的香味,整幅畫面讓人如同回歸自然,散發着濃鬱的田園氣息;一幅《春回塞北》,意境遼闊悠遠,色彩豐富而不失質素,縱是鶴乘落日歸也顯得朝氣蓬勃;一幅《朝陽聖雪》,没有冰天雪地的嚴寒,却有明澈如鏡的雪景,仿佛這冰冷的雪給人帶來的卻是温暖美好的感覺……
中帑先生的成就不僅見於他的創作水平,還表現在他的創新意識上。幾十年的苦心鑽研,讓中帑先生摸索出兩個獨特的技法——宏印和龜板篆刻。宏印,即特大印,將詩詞或名言警句等,刻在同一個印章之内,不被“方寸之間”所困擾,而在六寸以上作功夫。由於石大、字大,便可清晰地表達古今文化藝術。中帑先生曾經把260字的《心經》用小篆字體雕刻在石料、再印在宣纸上,成品出來後被屢屢稱奇。宏印改變了印章在書、畫作品中只作為陪襯的“配角”地位,而是讓它們各自成為“主角”,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從而獨立表現出印章的自我魅力,將篆刻藝術的潛能無限升華。
其次是龜板篆刻。龜板篆刻即是用龜片篆刻甲骨文,是形體與内容最為恰當的結合。龜板篆刻與普通石質篆刻,在刻製的質感、硬度、速度、刀法上都有很大的區别。雖然雕刻文字的時間并不長,却要花費許多工序、時間和精力,需要極强的耐心。中帑先生一筆一劃地篆刻着,像經營他的人生一樣,將一個個充滿美感的文字篆刻出來。短短四年間,80多片龜板,1600多個文字,其熱情之高,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中帑先生的特别大印可謂超凡,他常常就大印的話題,與行内同好交流,並嘗試製作,以實現學習、繼承、推廣中國文化的新渠道,將篆刻藝術的潛能無限升華。
在傳承中華文明中弘揚藝術精神
中帑先生曾經說過,學習、繼承、探索與創新是他的心聲,他要學習和繼承的就是甲骨文。於是,他於2004年創辦了中國古文字藝術學會,利用自身的力量感召了無數熱衷藝術的人,在這裏學習、交流、成長。
漸漸地,中帑先生發現,香港社會出來教隸書以前的古文字,諸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鳥蟲篆等的老師為數不多,而隨着科技的發展,年輕人練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對古文字的認知更是極其淺薄,這對於中華文化的弘揚尤其是古文字的繼承非常不利。為了改善這一現狀,中帑先生在傾力篆刻之餘,還開辦了一個書畫班,親自進行古文字教學,其他書法、繪畫則由學生來教。在此基礎上,中帑先生又於2012年開辦了專門的古文字班,為的是能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古文字老師,到社會上開展古文字教學,將這一優秀的文化瑰寶傳承下來。
如今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中帑先生依舊年輕康健,渾身上下無不散發着濃厚的藝術氣息。隨着名氣的大增,師從中帑先生學藝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在閒暇之餘,也會對古文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期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境界。
“承前啟後傳文明,中華甲骨貫天下”,六十餘載光陰,中帑先生始終執著於在藝術的道路上做一個中華文明的傳承者。為了達成自己的信念,追求心聲本色,他堅定熱忱、敢為天下,給藝術界留下數不盡的文化瑰宝。歌不盡,是他深深烙上歷史痕跡的甲骨情懷;詠不完,是他奉獻給世人而能傳之不朽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