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讲专家:罗耀先,从事早期教育的研究与宣传工作二十余年。先后担任《零岁方案》专家组主持专家、武汉大学智力技术开发中心实验部主任,并被多家幼教机构聘为顾问。很多媒体都曾报道过他提出的“早教六法则”,为了使家长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罗教授特为本刊撰写系列连载文章,与家长细谈“早教六法则”。
早期教育能开发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大脑,是美好人生的奠基教育。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的早期教育六法则,能够为家长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指导;而那些在早期教育基本法则指导下取得初步成效的家庭的经验,则能为家长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操作模式,和极具现实意义的具体帮助。
遵循生活教学,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条基本法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家长实操
爸爸把小明领到洗照片的暗室去,让他认识各种器具,并告诉他洗照片的基本程序。4岁的小明可高兴啦,不停地问这问那。突然,爸爸把暗室的灯关了,室内一点光亮也没有。他问儿子:“你能不能找一个词,描绘一下眼前的‘景色’?”小明很快就说:“一团漆黑。”爸爸表扬了他,接着又要求小明把手伸出来。小明叫起来:“哎呀!我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了。”爸爸说:“对!很黑的地方,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就叫做‘伸手不见五指’,学会了吗?”小明说:“哦!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学会了!”
专家点评
提倡在生活中教,就是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他的一种“经历”;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他能经历一次事件,获得一次具体经验,最终学到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学习,孩子理解准确,记忆牢固,而且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效果会非常好。
家长实操
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散步,走到一个花坛跟前停下来了。
“儿子。”爸爸说:“你顺着花坛左边往前走,我从右边绕过去。我们在前面会合,好吗?”
儿子马上往前蹿,爸爸也是三步并两步地往前赶,眼光却总顾盼着花坛那一边的孩子。儿子抢先几步跑到花坛的另一端,主动迎向爸爸。等他跑到爸爸跟前时,欢呼般地叫起来:“爸爸,我们会合了!”爸爸也应声道:“对,我们会合了。”
专家点评
在这一特定生活环境里,孩子很快就完全理解了“会合”。如果这位爸爸在小黑板上写上“会合”二字,然后用教鞭指着让孩子念:“会,会合的会;合,会合的合”,孩子会高兴地欢呼吗?
遵循生活教学法则,有两种具体教法:一种我们称之为“随机教学”法;另一种我们称之为“教在有心,学在无意”法,就是事先由家长设计、“导演”的“生活情境”,孩子不知“内情”,以为这一“生活情境”是“偶然”遇到的,思想没有准备,当然也就没有精神压力。在传统教育模式里,孩子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往往会因此而紧张,甚至就此失去学习兴趣。一旦解除了这种压力,紧张心理消失,孩子的正常水平就能得到发挥,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
“随机教学”法要求我们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教在有心,学在无意”法要求我们设计的“生活情境”即使不是完全真实的,也应是合理的。从合理的“生活情景”里得到的知识才能依然是真实的。
家长实操
我带着孩子走在马路上时,总喜欢跟孩子指指点点。走到果皮箱跟前,我就对她说:“这是果皮箱。”说完把刚剥的香蕉皮扔了进去。走到十字路口,我就让她观察红绿灯:“你看,红灯亮了,汽车就停下来;绿灯现在亮了,汽车可以开了。”我爱人常骑自行车带孩子去幼儿园,往左拐了,他就告诉孩子:“我们向左拐弯了”;该向右拐了,也告诉孩子要向右拐弯。即使孩子一时不能分清左右,爱人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过4岁生日时,我们坐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汽车刚一拐弯,孩子就说:“妈妈,我们向左拐弯了。”车上的人都很惊奇,问我:“她几岁了,怎么这么小就能分清左右?”我指着爱人回答说:“他骑自行车教的。”
专家点评
在生活里,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注意外部世界—这应该成为家长实施早期教育的“日常功课”。完成这一“日常功课”的具体办法是:伸出手指,指着周围环境的某一部分、某一点,引起孩子的注意,用非常简单的句式,“看,这是……(什么),”或“听,这是……(什么)。”
即使每天只指点三五次,说那么三五句,一两年坚持下来,家长也会发现大有收获。
家长实操
李先生常骑摩托车送儿子去幼儿园。当摩托车拐弯时,车上的人就会往一边倾斜。李先生的儿子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询问是怎么回事。李先生告诉他,物体在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有种离心力产生,是离心力使人往一边倾斜。儿子没有再吭声,李先生也不知道他听懂了没有。可是就在摩托车拐下一个弯时,儿子在摩托车后座上把李先生的腰搂得紧紧的,大声提醒道:“爸爸,小心,离心力要来了!”
专家点评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向家长提出问题,是非常可喜的事,这表明孩子在认真思考和探索世界。对孩子的提问,家长一定要回答,这既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也能保护和发展他探索世界的精神。
或许家长会问,回答孩子的内容,如果他不能理解怎么办?也许很多人认为,幼儿学习必须以理解为前提,但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比想像中要强得多。即便孩子一时不能理解,也可以在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去逐渐思考,决不能因为强调理解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
家长实操
在孩子快满3岁时,我第一次带他出去旅游,他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怀抱,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最后到了北京,第一次看到天安门时,他根本无法把眼前的建筑物和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天安门联系起来,他有些疑惑:电视上的天安门,怎么会“跑”到这儿来了?之后,他又第一次看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显得异常兴奋。当然,等旅游结束回到家,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妈妈时,他还第一次感受到重逢的喜悦。(没有离别的感受,就不可能获得重逢的喜悦。情感方面的酸甜苦辣,也要有意让孩子感受。——笔者注)
以后,我们夫妻两人又带他外出多次,每次回来,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又成熟了一点,懂事了一点。
专家点评
孩子其实非常乐于认识世界,但是他的“幼小”会使这种认识受到许多制约。家长要帮助孩子,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开阔视野,增加感受,这应成为家长在孩子处于0~12岁,尤其是0~6岁期间必须执行的战略性任务。
家长应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在现有的生活流程和生活环境里挖掘教育资源,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世界,使用新的言语和方式,让孩子有新的注意点。有条件的话,不妨多带孩子出去旅游。
孩子在旅途中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和博大,世界的多姿多彩会在孩子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火车、轮船、汽车或飞机的行进中,孩子会感受到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多次感受的积累,使孩子对空间概念、时间概念以及它们的转换,会逐渐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这对他正确树立世界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空间知觉的形成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以及他对他和周围环境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出时,孩子会接触许多新鲜事物,也会看到许多在家乡看不到的景物。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好处。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发展早期,有意让他经历更多的“第一次”,那么对孩子的培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一讲:早期教育六法则之二《放松法则》)
早期教育能开发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大脑,是美好人生的奠基教育。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的早期教育六法则,能够为家长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指导;而那些在早期教育基本法则指导下取得初步成效的家庭的经验,则能为家长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操作模式,和极具现实意义的具体帮助。
遵循生活教学,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条基本法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家长实操
爸爸把小明领到洗照片的暗室去,让他认识各种器具,并告诉他洗照片的基本程序。4岁的小明可高兴啦,不停地问这问那。突然,爸爸把暗室的灯关了,室内一点光亮也没有。他问儿子:“你能不能找一个词,描绘一下眼前的‘景色’?”小明很快就说:“一团漆黑。”爸爸表扬了他,接着又要求小明把手伸出来。小明叫起来:“哎呀!我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了。”爸爸说:“对!很黑的地方,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就叫做‘伸手不见五指’,学会了吗?”小明说:“哦!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学会了!”
专家点评
提倡在生活中教,就是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他的一种“经历”;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他能经历一次事件,获得一次具体经验,最终学到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学习,孩子理解准确,记忆牢固,而且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效果会非常好。
家长实操
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散步,走到一个花坛跟前停下来了。
“儿子。”爸爸说:“你顺着花坛左边往前走,我从右边绕过去。我们在前面会合,好吗?”
儿子马上往前蹿,爸爸也是三步并两步地往前赶,眼光却总顾盼着花坛那一边的孩子。儿子抢先几步跑到花坛的另一端,主动迎向爸爸。等他跑到爸爸跟前时,欢呼般地叫起来:“爸爸,我们会合了!”爸爸也应声道:“对,我们会合了。”
专家点评
在这一特定生活环境里,孩子很快就完全理解了“会合”。如果这位爸爸在小黑板上写上“会合”二字,然后用教鞭指着让孩子念:“会,会合的会;合,会合的合”,孩子会高兴地欢呼吗?
遵循生活教学法则,有两种具体教法:一种我们称之为“随机教学”法;另一种我们称之为“教在有心,学在无意”法,就是事先由家长设计、“导演”的“生活情境”,孩子不知“内情”,以为这一“生活情境”是“偶然”遇到的,思想没有准备,当然也就没有精神压力。在传统教育模式里,孩子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往往会因此而紧张,甚至就此失去学习兴趣。一旦解除了这种压力,紧张心理消失,孩子的正常水平就能得到发挥,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
“随机教学”法要求我们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教在有心,学在无意”法要求我们设计的“生活情境”即使不是完全真实的,也应是合理的。从合理的“生活情景”里得到的知识才能依然是真实的。
家长实操
我带着孩子走在马路上时,总喜欢跟孩子指指点点。走到果皮箱跟前,我就对她说:“这是果皮箱。”说完把刚剥的香蕉皮扔了进去。走到十字路口,我就让她观察红绿灯:“你看,红灯亮了,汽车就停下来;绿灯现在亮了,汽车可以开了。”我爱人常骑自行车带孩子去幼儿园,往左拐了,他就告诉孩子:“我们向左拐弯了”;该向右拐了,也告诉孩子要向右拐弯。即使孩子一时不能分清左右,爱人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过4岁生日时,我们坐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汽车刚一拐弯,孩子就说:“妈妈,我们向左拐弯了。”车上的人都很惊奇,问我:“她几岁了,怎么这么小就能分清左右?”我指着爱人回答说:“他骑自行车教的。”
专家点评
在生活里,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注意外部世界—这应该成为家长实施早期教育的“日常功课”。完成这一“日常功课”的具体办法是:伸出手指,指着周围环境的某一部分、某一点,引起孩子的注意,用非常简单的句式,“看,这是……(什么),”或“听,这是……(什么)。”
即使每天只指点三五次,说那么三五句,一两年坚持下来,家长也会发现大有收获。
家长实操
李先生常骑摩托车送儿子去幼儿园。当摩托车拐弯时,车上的人就会往一边倾斜。李先生的儿子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询问是怎么回事。李先生告诉他,物体在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有种离心力产生,是离心力使人往一边倾斜。儿子没有再吭声,李先生也不知道他听懂了没有。可是就在摩托车拐下一个弯时,儿子在摩托车后座上把李先生的腰搂得紧紧的,大声提醒道:“爸爸,小心,离心力要来了!”
专家点评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向家长提出问题,是非常可喜的事,这表明孩子在认真思考和探索世界。对孩子的提问,家长一定要回答,这既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也能保护和发展他探索世界的精神。
或许家长会问,回答孩子的内容,如果他不能理解怎么办?也许很多人认为,幼儿学习必须以理解为前提,但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比想像中要强得多。即便孩子一时不能理解,也可以在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去逐渐思考,决不能因为强调理解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
家长实操
在孩子快满3岁时,我第一次带他出去旅游,他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怀抱,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最后到了北京,第一次看到天安门时,他根本无法把眼前的建筑物和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天安门联系起来,他有些疑惑:电视上的天安门,怎么会“跑”到这儿来了?之后,他又第一次看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显得异常兴奋。当然,等旅游结束回到家,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妈妈时,他还第一次感受到重逢的喜悦。(没有离别的感受,就不可能获得重逢的喜悦。情感方面的酸甜苦辣,也要有意让孩子感受。——笔者注)
以后,我们夫妻两人又带他外出多次,每次回来,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又成熟了一点,懂事了一点。
专家点评
孩子其实非常乐于认识世界,但是他的“幼小”会使这种认识受到许多制约。家长要帮助孩子,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开阔视野,增加感受,这应成为家长在孩子处于0~12岁,尤其是0~6岁期间必须执行的战略性任务。
家长应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在现有的生活流程和生活环境里挖掘教育资源,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世界,使用新的言语和方式,让孩子有新的注意点。有条件的话,不妨多带孩子出去旅游。
孩子在旅途中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和博大,世界的多姿多彩会在孩子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火车、轮船、汽车或飞机的行进中,孩子会感受到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多次感受的积累,使孩子对空间概念、时间概念以及它们的转换,会逐渐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这对他正确树立世界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空间知觉的形成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以及他对他和周围环境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出时,孩子会接触许多新鲜事物,也会看到许多在家乡看不到的景物。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好处。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发展早期,有意让他经历更多的“第一次”,那么对孩子的培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一讲:早期教育六法则之二《放松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