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降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眼屈光度的影响,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20例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检测治疗前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hC肽等生化指标。测定双眼屈光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并在降糖治疗的第1、2、3、4周分别复测以上眼部指标。分析屈光度改变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降糖治疗前后各眼部指标的变化。结果 降糖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远视性屈光改变,平均最大
【机 构】
:
518035,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518035,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518035,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5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降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眼屈光度的影响,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20例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检测治疗前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hC肽等生化指标。测定双眼屈光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并在降糖治疗的第1、2、3、4周分别复测以上眼部指标。分析屈光度改变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降糖治疗前后各眼部指标的变化。结果 降糖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远视性屈光改变,平均最大远视改变幅度1.6D(0.50D~3.20D),改变幅度与HbA1c、治疗第1周的降糖速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0.53;P值均<0.05),与治疗前随机血糖、空腹及餐后2hC肽无相关性,持续约2~4周逐渐恢复治疗前屈光水平。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眼部指标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 降糖治疗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暂时性远视改变,改变幅度主要与治疗前HbA1c水平及治疗的前7天的降糖速度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晶状体水合化导致的屈光力降低有关,而非晶状体形态的改变。
其他文献
中华医学会第13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交流会于2008年5月14-17日在杭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1000余人,大会共收到论文700余篇。本次会议以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以及生物制剂治疗风湿病为重点专题,同时涵盖了其他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研究进展。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入选2003-2004年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904例,并随访728例,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共随访4.5年。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入院时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病者多,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成功再灌注率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随访期间女性坚持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明显少于男性,病死率及因
2010年发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了9.7%,推算中国目前有9240万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并且有1.482亿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有效控制血糖、延缓病程进展,从而减少并发症发展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的,而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治疗的重要宗旨。
胰性脑病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并发症,发病率为3%~27%,病死率超过40%。目前认为血脑屏障(BBB)损伤和通透性的升高是多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及病变的前提,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变化研究尚较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一种趋化性细胞因子,体外实验表明BBB的主要构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可分泌MCP-1,同时MCP-1也是CNS炎症中最重要的趋化因子。胶质细胞纤维酸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HSCT)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最佳方法。传统的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SCT)因其超大剂量的放化疗预处理,并发症较多,移植相关死亡率相对较高。我们采用NASCT,移植之后行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应用这一新模式治疗恶性血液病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WT1基因定位于11p13,可通过选择性剪接编码4种异构体:WT1A(-17AA/-KTS)、WT1B(+17AA/-KTS)、WT1C(-17AA/+KTS)、WT1D(+17AA/+KTS)。许多文献证实80%~90%的急性白血病无论型别均过表达野生型WT1基因,新近研究表明WT1基因调节细胞周期和凋亡途径,WT1+17AA异构体在内源性凋亡途径中在线粒体上游某些位点起着抗凋亡作用。了解不同亚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定于2009年9月18-21日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危重病与机械通气治疗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机械通气技术临床应用新进展高级培训班”,国家继教项目编号2009-03-02-084。会议将邀请知名的危重病及机械通气专家就机械通气治疗领域(无创和有创技术)的理论和新进展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对机械通气治疗关键技术进行重点培训和示教,对疑难危重病及肺部疾病诊疗进行深入探讨。授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均是以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中EB、CVA仅表现为慢性咳嗽,哮喘则主要表现为喘息、气急等症状,造成这种差异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提出,EB、CVA、哮喘其实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本研究通过分析EB、CVA、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细胞分类和P物质水平,探讨EB、CVA、哮喘的气道炎症特征。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肺实质以中性粒细胞、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肺泡巨噬细胞作为支气管肺泡腔内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在氧化-抗氧化失衡、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巨噬细胞能产生IL-10,而IL-10作为一种抑炎因子反过来能作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炎症反应的各部分,包括巨噬细胞本身。有研究报道,香烟烟雾急性暴露后可导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0浓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