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重视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和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于学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现代社会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看做健康人的两大并行标准。笔者曾于2007年参与研究过省级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研究》,该课题成果在国内居领先水平。2010年5月,我又主持了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5月结题。通过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深入研究,我认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讴歌张国荣的跳楼自杀。针对学生这一心态,我在网上搜寻了有关张国荣的信息,从他的演艺生涯、为人处事、工作敬业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正面、积极、健康。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比纯粹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利用阅读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
学习《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可让学生认识柳宗元、欧阳修面对被贬遭遇时不同的心理态度,教育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道德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与渗透。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三、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地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现代社会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看做健康人的两大并行标准。笔者曾于2007年参与研究过省级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研究》,该课题成果在国内居领先水平。2010年5月,我又主持了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5月结题。通过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深入研究,我认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讴歌张国荣的跳楼自杀。针对学生这一心态,我在网上搜寻了有关张国荣的信息,从他的演艺生涯、为人处事、工作敬业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正面、积极、健康。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比纯粹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利用阅读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
学习《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可让学生认识柳宗元、欧阳修面对被贬遭遇时不同的心理态度,教育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道德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与渗透。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三、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地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