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妈妈焦虑得不得了,她说儿子高三了,不喜欢上学,儿子其实也想上学,也很知道上学的重要性,但是没有信心,于是常逃学在家睡觉。有一次又看到孩子在家里睡觉,她就受不了,近乎崩溃。问我,该怎么办?
我说,和孩子相处,你会吗?假如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和你一起住,他住在那个房间,你住在这个房间,然后你很爱他,你对他很友好,你知道怎么做吗?
这位妈妈说,知道啊,带他看电影,给他做好吃的,拉着他出去散散心。
这不很明白吗?这就是能对孩子做的最好的,做孩子的支持者。这位妈妈不同意:可是我是他妈呀,他这样,如果我不管,那怎么行呢?
好吧,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说说。
第一个角度,我们把自己看成大人,把儿女看成孩子,因为儿女年龄比家长小。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把儿女当作身体,而不是当成和我们平等的心灵,和我们具有同样属性的心灵。如果我们把儿女当成和我们同等的心灵,同样属性的心灵,那就会知道,我们懂得好坏儿女也懂好坏;我们会为自己负责,儿女也能为自己负责;我们有困惑就去学习去探究,儿女也是;我们遭遇挫折可以低落然后继续生活,儿女也是。
第二个角度是,我们有很多需求依赖儿女满足,然后就对他们有了很多的期待,很强很大的期待。足够强足够大,所以让我们坐立难安。比如,我需要扮演一个好妈妈的角色,缘于我妈妈过去对我不够尽职,或者说她的做法不是很合格,现在我自己要做得合格尽职,这样我才能安心,否则我就会有很多恐惧和焦虑。可是,你知道吗?这是我们对儿女的需求,却不是对儿女的爱。因为我们需要儿女来安我们的心,这个事的难度是多么的大啊。
这个世界对于人该为自己负责的教育太少了,总是要别人为自己负责,自己的问题总是依赖外在解决。所以我们很难得到自我成长,我们以为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不是问题,期待不是问题,而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才是问题。以为我们不是根源,外在才是根源,这就是世界对人最大的催眠。
第三个角度,我们的焦虑和不安不是来自现实,孩子睡觉并不注定我们要焦虑和不安,孩子今年考不上大学,并不注定我们要焦虑和不安。这个焦虑和不安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信念系统或者说价值观。我们觉得应该焦虑,所以就焦虑了。
焦虑,就是我们试图把控我们无法把控也不由我们来把控的事情。比如说,明天有一个比赛,我非常想赢下这场比赛,但是它还没发生呢,我不知道自己到时会怎么样,我又很想赢,这个时候就产生焦虑了。
明天的比赛就交给明天,我怎么能在今天晚上把握明天呢?我应该做的是连考虑都不需要考虑。未知的事情我就交给未知,我只负责当下的平安和喜乐。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父母都担心孩子的未来。只要他不按父母的期待进行,父母就焦虑;只要不符合父母的意向,父母就不安。这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思维方式,甚至它不是健康的,尽管我们大家都这样,但它的确不是健康的。未知的事情就交给未知,我只负责当下,我对未知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我好好享受,过好当下。
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我信任我自己,所以我也信任孩子。
如果我不相信孩子,其实是我过去的恐惧还没有释放掉,我还不够信任自己。而对于这个我自己要负起完全的责任,并不是孩子让我焦虑,而是我过去未释放的恐惧或者未疗愈的创伤让我焦虑。所以我和孩子的关系是相处的关系,不是谁为谁负责的关系。
所以,对孩子我努力的方向不是孩子达到我的期待,不是我自己达到孩子的期待,而是我去爱。我把明天的事情交给明天,我把未知的事情交给未知。我最大的责任就是此刻为自己负责,带着爱和孩子相处。
不要再去为孩子负责了,相信他可以为自己负责吧。
如果我以前一直对孩子负责,我负责他的这个负责那个,遇到事情我比他还着急,然后他就退缩,他出了—大堆问题,那我该怎么做?
我会向他道歉。
我不—定说出来,至少心里向他道歉。当然也可以说出来,这个看当时的情况。我的潜台词是:孩子,我再也不小看你了,我再也不把你小看成一具幼稚的身体了,我把你当做和我一样的心灵来尊敬来信任来爱。现在我要放下自己的恐惧,我收回我对你的催促、干涉和管理,我把主权完全交给你,我从你的负责人变成一个支持者。
你看,如果让他开始为自己负责了,他就睡不着觉了。
我说,和孩子相处,你会吗?假如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和你一起住,他住在那个房间,你住在这个房间,然后你很爱他,你对他很友好,你知道怎么做吗?
这位妈妈说,知道啊,带他看电影,给他做好吃的,拉着他出去散散心。
这不很明白吗?这就是能对孩子做的最好的,做孩子的支持者。这位妈妈不同意:可是我是他妈呀,他这样,如果我不管,那怎么行呢?
好吧,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说说。
第一个角度,我们把自己看成大人,把儿女看成孩子,因为儿女年龄比家长小。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把儿女当作身体,而不是当成和我们平等的心灵,和我们具有同样属性的心灵。如果我们把儿女当成和我们同等的心灵,同样属性的心灵,那就会知道,我们懂得好坏儿女也懂好坏;我们会为自己负责,儿女也能为自己负责;我们有困惑就去学习去探究,儿女也是;我们遭遇挫折可以低落然后继续生活,儿女也是。
第二个角度是,我们有很多需求依赖儿女满足,然后就对他们有了很多的期待,很强很大的期待。足够强足够大,所以让我们坐立难安。比如,我需要扮演一个好妈妈的角色,缘于我妈妈过去对我不够尽职,或者说她的做法不是很合格,现在我自己要做得合格尽职,这样我才能安心,否则我就会有很多恐惧和焦虑。可是,你知道吗?这是我们对儿女的需求,却不是对儿女的爱。因为我们需要儿女来安我们的心,这个事的难度是多么的大啊。
这个世界对于人该为自己负责的教育太少了,总是要别人为自己负责,自己的问题总是依赖外在解决。所以我们很难得到自我成长,我们以为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不是问题,期待不是问题,而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才是问题。以为我们不是根源,外在才是根源,这就是世界对人最大的催眠。
第三个角度,我们的焦虑和不安不是来自现实,孩子睡觉并不注定我们要焦虑和不安,孩子今年考不上大学,并不注定我们要焦虑和不安。这个焦虑和不安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信念系统或者说价值观。我们觉得应该焦虑,所以就焦虑了。
焦虑,就是我们试图把控我们无法把控也不由我们来把控的事情。比如说,明天有一个比赛,我非常想赢下这场比赛,但是它还没发生呢,我不知道自己到时会怎么样,我又很想赢,这个时候就产生焦虑了。
明天的比赛就交给明天,我怎么能在今天晚上把握明天呢?我应该做的是连考虑都不需要考虑。未知的事情我就交给未知,我只负责当下的平安和喜乐。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父母都担心孩子的未来。只要他不按父母的期待进行,父母就焦虑;只要不符合父母的意向,父母就不安。这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思维方式,甚至它不是健康的,尽管我们大家都这样,但它的确不是健康的。未知的事情就交给未知,我只负责当下,我对未知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我好好享受,过好当下。
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我信任我自己,所以我也信任孩子。
如果我不相信孩子,其实是我过去的恐惧还没有释放掉,我还不够信任自己。而对于这个我自己要负起完全的责任,并不是孩子让我焦虑,而是我过去未释放的恐惧或者未疗愈的创伤让我焦虑。所以我和孩子的关系是相处的关系,不是谁为谁负责的关系。
所以,对孩子我努力的方向不是孩子达到我的期待,不是我自己达到孩子的期待,而是我去爱。我把明天的事情交给明天,我把未知的事情交给未知。我最大的责任就是此刻为自己负责,带着爱和孩子相处。
不要再去为孩子负责了,相信他可以为自己负责吧。
如果我以前一直对孩子负责,我负责他的这个负责那个,遇到事情我比他还着急,然后他就退缩,他出了—大堆问题,那我该怎么做?
我会向他道歉。
我不—定说出来,至少心里向他道歉。当然也可以说出来,这个看当时的情况。我的潜台词是:孩子,我再也不小看你了,我再也不把你小看成一具幼稚的身体了,我把你当做和我一样的心灵来尊敬来信任来爱。现在我要放下自己的恐惧,我收回我对你的催促、干涉和管理,我把主权完全交给你,我从你的负责人变成一个支持者。
你看,如果让他开始为自己负责了,他就睡不着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