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汉语使用者思维模式的自相似性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浑沌学中的自相似性原理用以研究汉语与汉民族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汉民族思维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试图运用浑沌学视角,对汉语进行辩证的考察,以期揭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特质形成的影响,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浑沌学对文化语言学的启示。
  关键词:浑沌学自相似性汉语思维模式
  一、语言与思维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指出:语言不仅是表达和标示思维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形成思维的模子。每一种语言都以特定的方式为它的说话者建构他的世界。一个民族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作用的合力最终直指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所以语言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思维特质。汉语中有大量的语言学现象体现着汉民族整体性、形象性、辩证性、中庸性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汉民族思维模式在汉语上的充分体现。
  二、浑沌学自相似性原理对汉语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关系的启示
  浑沌学是以直观、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浑沌学状态和浑沌学运动的复杂规则性的学问,浑沌学认为: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现实世界是确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浑沌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蝴蝶效应;分形式或无穷嵌套的自相似性;阿瑟的路径锁定效应;奇异吸引子现象;同步现象;伸缩和折叠变化等这些方法给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有益的帮助。
  张公瑾先生在1998年主张把浑沌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语言学。因为“它不再局限于阐明以往语言学所阐明的语言内部规律,而且将揭示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揭示语言与民族文化整体之间的内部联系。”其中将浑沌学中的自相似性原理应用于汉语与汉民族思维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将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探究汉语与汉民族思维模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一面。
  三、汉语与汉语使用者思维模式的自相似性
  (一) 汉语的意合性与整体性思维的自相似性
  汉语使用者偏向于整体性、综合性的思维模式,这起源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从《易经》的八卦思维开始,及至老子、庄子的浑沌思维,两宋道学的太极思维,都注重对天、地、人的探索。这种探索从来不是孤立、分开地进行,而是把天、地、人二者有机地贯通起来进行研究,把自然、社会、人生看成是一体化的系统,互相比附、联想,这便体现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汉民族整体性思维模式与汉语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到部分的“整体优先”原则具有极强的自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汉字语符——汉字方面,汉字是意符、音符、记号的三维文字,理解汉字从三个角度整体思维,认识汉字要选取“整体优先”的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的。在语音方面,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语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发音时必须整体兼顾三方面。在词汇方面,汉语词汇发展上,给某些具有统一属性的事物一个“总名”。古代的江河都有专名,如江、河、渭、汉、湘、淮等,并加“水”以表示河流,在许慎的《说文》中,用“水”作为通名,使之成为众多河流的概括性称呼。此外,以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的语素构成的联合型词语内部排列顺序,如“都市、国家、公私、巨细、眼睛、头脑、岁月”等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顺序是汉民族重整体性的思维特点的体现。
  (二)辩证式思维模式与汉语语符及汉语表达方式的自相似性
  和整体性思维模式密切联系的是辩证性思维,辨证思维主要是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行乎中庸、对立和谐思想对汉民族影响深远。
  首先,符号内部、符号与符号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文化艺术的整体结构。其次,在汉字的结构中,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几种情况,这里面包含着矛盾关系。各部分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同时又有主次之分,并且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最后,汉字符号是变化发展的,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图画线条变为笔画,繁笔字演变为简笔字。
  (三)形象思维与汉语的自相似性
  形象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偏重于对事物进行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从整体出发,以经验为基础,善于把握事物的外在形象。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直接性、创造性、运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汉语的语音、词汇、汉字等方面皆有对应。
  在汉字方面,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采取了“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样一个具体的运思过程。汉字起源于图画,汉字所具有的方块图形,使人们在汉字认知过程中对“形”的依赖极大。在甲骨文、钟鼎文就有许多图画意味极浓的图画文字,这便与汉语使用者的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自相似性:一些甲骨文中的文字形体,反映了商代或更早的汉族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如“逐”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似一头野猪或野鹿在奔跑,其后有一猎人追逐;而“射”字的字形像一个人的张弓射箭之态;“陷”字的字形似某种动物陷入阱中。六书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象思维便是基础的基础。
  在语音方面,形象思维模式与谐音现象的自相似性体现在:传统婚礼,新娘入门后,要在新娘的被子里放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因为“枣”、“生”“桂”“子”与“早生贵子”谐音;过春节时的“福倒(到)了”、“碎碎(岁岁)平安、莲(连)年有鱼(余)”,这些都是形象的联想类比的体现。
  形象思维模式与韵律现象的自相似性体现在:汉语里的众多拟声词,联绵词和一些文学语词都透露着形象思维的特质,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摹状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不同的声音;联绵词构成双声、叠韵充满音乐感和节奏感;诗、词、歌、赋、对联、快板、鼓辞等的语音形式构成独具特色的韵律节奏。
  在词汇方面,形象思维模式与汉语构词的自相似性体现在:形象比喻为多,如“矛盾”、“雪白”、“席卷”、“面包车”、“瓜子脸”、“羊肠小道”等。汉语造词上“以具体实在、表象可触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延伸的基点,作为蕴涵着丰富内涵的词义外形”。许多汉语词语除具概念义外,还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如“蛙泳、雪白、气功、辣妹、电脑、心房、针眼”等词语,不仅突出、强调了人或物某一方面的性质或特征,还给人以真实具体可感性。
  结语
  汉民族具有整体性、形象性、辩证性等思维方式,从而使汉语具有意合性,注重以意统形;语言结构简洁而灵活;初始汉语语符具有形象性;部分语序及构词方式具有从整体着眼,遵循由整体到部分的规则;语言表达具有含蓄礼貌等特质。研究汉语与汉民族思维模式的自相似性对我们进一步分析汉语、汉民族的思维、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流等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启示。 语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李树辉.汉语文化要略[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3(3).
  [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社,2010.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
  [7]包宵林.思维的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9).
  
其他文献
又一轮学生带到了三年级,面对作文课上多数学生紧咬笔杆、苦思冥想,迟迟不能动笔的苦愁神情,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觅一把开启学生作文心智的金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势在必行。但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必修科目之一,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应用生活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有效输出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语言有效输出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有效输出,也包括书面上的有效输出,那就是写作。写作就是一个有效输出的过程。因此,作为一
现在的教育中,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被越来越重视,通过我校的实践,也证明有效教学的实施的确迫在眉睫,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怎样让学生学、怎样让学生学好,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有效呢?以下是我初步实践的一点经验。  为了进行有效教学。我在课改初期,在课堂前五分钟左右,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同时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接着学生完成当堂检测。教师根
怎样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能轻松、愉快的写作,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一、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1.从学生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情感悲剧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丰富细腻的语言及人物情感、情节的安排,无不体现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令本剧成为其主要作品中独具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必须努力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强作文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使作文教学成为源远流长的活水,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思考、获取信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激起强烈的自主习作的兴趣,去自由表达真切的收获和发现,在写作中开发学生探究、创造
目的了解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损害特点,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91例TIA或小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TCD和CTA或DSA检查,依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狭窄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