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它将取代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对广大中学物理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要求和崭新的挑战。对于探究性学习,有的教师认为那是很深奥的、只有科学家才能干的事;有的认为探究性学习很简单,只是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做而已。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常有无从下手之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以“扶”助学生“上路”
在导入阶段创设探究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明了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再借助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扶”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做了捉泥鳅比赛游戏:叫一位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抓得多。结果男生捉了好几条,而女生在全班同学的加油助威声中一条都抓不住。我再往女同学的塑料盆里撒细沙,女同学也很快抓住了几条。针对上述现象,我让学生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踊跃发言:(1)为什么男同学能抓住泥鳅,而女同学很难抓住?(2)撒了细沙后,女同学为什么也能抓住泥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很快就产生了解开这些谜底的愿望,“我要学”的欲望在心中悠然而生,从而达到了以“扶”助学生“上路”的目的。
二、以“引”导学生“走路”
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还能使他们思维开放,学会学习,并且越学越“活”。
1.启发、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想,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由于探究的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猜想与假设”环节上。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某种关系,并提出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的各种猜测。
2.引导学生分组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环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创设条件分小组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索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方案。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根据各小组猜想的不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重力的关系;(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要在充分肯定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努力改进,以保护学生探索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学会“走路”。
三、以“放”促学生“拓路”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生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切勿包办代替。
1.“放手”让学生实验
分组探究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根据各小组的计划与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按照各自分工,协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并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放手”操作。课外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如:利用铅笔、导线、手电筒设计调光灯电路;利用简单机械原理研制一个升降式衣架;结合电磁继电器原理设计一个防盗报警装置;用马铃薯、铜皮、废干电池的锌片自制电池等,这些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感到惊喜,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分析和论证做到“敢放”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实验结果等信息进行初步描述、比较,在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之间推理,归纳规律;让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小组中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例如“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可以让学生用纸锅烧开水,不仅能观察到水的沸腾,还能体验到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使学生敢于分析和论证不同的观点,并解释探究的结论。
3.评估中做到“善放”
让学生对探究的行为,所收集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让学生对假设与探究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对探究过程中的成败进行总结等。在此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评估,让学生通过评估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好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写好心得体会。
4.交流与合作中做到“奔放”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探究中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善于思考别人的不同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造的能力,“拓”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使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达到热情洋溢,感情奔放。
实践表明,探究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并力求参与探究未知世界的实践活动,无论对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还是对人的工作、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以上是笔者对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议。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以“扶”助学生“上路”
在导入阶段创设探究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明了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再借助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扶”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做了捉泥鳅比赛游戏:叫一位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抓得多。结果男生捉了好几条,而女生在全班同学的加油助威声中一条都抓不住。我再往女同学的塑料盆里撒细沙,女同学也很快抓住了几条。针对上述现象,我让学生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踊跃发言:(1)为什么男同学能抓住泥鳅,而女同学很难抓住?(2)撒了细沙后,女同学为什么也能抓住泥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很快就产生了解开这些谜底的愿望,“我要学”的欲望在心中悠然而生,从而达到了以“扶”助学生“上路”的目的。
二、以“引”导学生“走路”
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还能使他们思维开放,学会学习,并且越学越“活”。
1.启发、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想,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由于探究的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猜想与假设”环节上。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某种关系,并提出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的各种猜测。
2.引导学生分组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环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创设条件分小组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索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方案。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根据各小组猜想的不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重力的关系;(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要在充分肯定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努力改进,以保护学生探索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学会“走路”。
三、以“放”促学生“拓路”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生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切勿包办代替。
1.“放手”让学生实验
分组探究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根据各小组的计划与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按照各自分工,协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并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放手”操作。课外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如:利用铅笔、导线、手电筒设计调光灯电路;利用简单机械原理研制一个升降式衣架;结合电磁继电器原理设计一个防盗报警装置;用马铃薯、铜皮、废干电池的锌片自制电池等,这些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感到惊喜,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分析和论证做到“敢放”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实验结果等信息进行初步描述、比较,在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之间推理,归纳规律;让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小组中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例如“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可以让学生用纸锅烧开水,不仅能观察到水的沸腾,还能体验到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使学生敢于分析和论证不同的观点,并解释探究的结论。
3.评估中做到“善放”
让学生对探究的行为,所收集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让学生对假设与探究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对探究过程中的成败进行总结等。在此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评估,让学生通过评估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好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写好心得体会。
4.交流与合作中做到“奔放”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探究中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善于思考别人的不同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造的能力,“拓”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使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达到热情洋溢,感情奔放。
实践表明,探究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并力求参与探究未知世界的实践活动,无论对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还是对人的工作、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以上是笔者对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议。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