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使命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在生物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重点,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勇于实践与探索并在创新中发展个性特长。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新的课改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标准》要求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两种思维相结合、有情有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因为独立思考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经常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洗礼”才能逐步形成。另外,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富尔顿发明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马可发明无线电,都是事先应用想象,预想了他们劳动的成果。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内容时,叶绿体是微观的生物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难度大、理解困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片绿叶比做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那么叶肉细胞就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而使用的原料则是导管运输来的水和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叶绿体这台机器上加工成有机物,再由筛管运输出去。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二、培养创新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真知、发现问题的源泉。创新观察能力是通过感官,捕捉事物中典型的具有本质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是科学研究的开端。例如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正是观察到被霉菌污染的细菌培养基中葡萄球菌菌落消失,在霉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从而发现青霉素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可见,观察力本身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科学观察不仅重视定性观察,掌握事物的形象、构造、过程、特征,而且重视定量观测,分析它的数量关系,综合它的性质特点,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内容时,我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捕捉鼠妇,学生在动手捕捉的过程中,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带着疑虑和问题来上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观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操作,有人负责记时,有人负责观察并数数。每一个小组都认真地进行观察活动,并在班级中汇报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提出了新的问题:既然光影响鼠妇的生活,那么土壤的干湿是否也影响鼠妇的生活呢?接下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进行观察活动并分析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三、培养实践探索能力
科学试验是人们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实验课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这是它的一大优势。如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要求学生必须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并正确观察、分析,否则可能将气泡或食物残渣误认为是细胞,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重视对方法的研究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应精心设计思考题,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点拨、启发和诱导,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变换思考题的形式,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逆向思维,发展性思维、多角度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她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如“种子的成分”实验,很多教师认为内容较简单,习惯的做法是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种子的成分,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倘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利用实验进行探索,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既认识了种子的成分,还理解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就会大大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2、抓好学生设计实验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怕错”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要训练学生善于抓住“一闪之念”。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要认真审查、及时指导并给予鼓励。如“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运输作用”等实验都可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这样既提高了她们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创造的思维空间
3、鼓励课外小实验,培养创造的群体意识。除了课堂实验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小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来探索知识,拓展思维领域,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实验中多交流,集他人之所想,发挥集体智慧,把别人的观点移植到自己探索的问题上来,就能拓宽创造的路子,团结协作,共同创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自发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诱导,辅导、指导和教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一个好教师,凭着敬业奉献精神、探索求真态度和不断创新意识,就可以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激励,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021000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第九中学)
现就新的课改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标准》要求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两种思维相结合、有情有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因为独立思考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经常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洗礼”才能逐步形成。另外,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富尔顿发明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马可发明无线电,都是事先应用想象,预想了他们劳动的成果。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内容时,叶绿体是微观的生物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难度大、理解困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片绿叶比做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那么叶肉细胞就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而使用的原料则是导管运输来的水和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叶绿体这台机器上加工成有机物,再由筛管运输出去。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二、培养创新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真知、发现问题的源泉。创新观察能力是通过感官,捕捉事物中典型的具有本质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是科学研究的开端。例如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正是观察到被霉菌污染的细菌培养基中葡萄球菌菌落消失,在霉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从而发现青霉素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可见,观察力本身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科学观察不仅重视定性观察,掌握事物的形象、构造、过程、特征,而且重视定量观测,分析它的数量关系,综合它的性质特点,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内容时,我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捕捉鼠妇,学生在动手捕捉的过程中,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带着疑虑和问题来上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观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操作,有人负责记时,有人负责观察并数数。每一个小组都认真地进行观察活动,并在班级中汇报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提出了新的问题:既然光影响鼠妇的生活,那么土壤的干湿是否也影响鼠妇的生活呢?接下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进行观察活动并分析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三、培养实践探索能力
科学试验是人们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实验课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这是它的一大优势。如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要求学生必须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并正确观察、分析,否则可能将气泡或食物残渣误认为是细胞,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重视对方法的研究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应精心设计思考题,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点拨、启发和诱导,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变换思考题的形式,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逆向思维,发展性思维、多角度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她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如“种子的成分”实验,很多教师认为内容较简单,习惯的做法是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种子的成分,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倘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利用实验进行探索,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既认识了种子的成分,还理解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就会大大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2、抓好学生设计实验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怕错”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要训练学生善于抓住“一闪之念”。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要认真审查、及时指导并给予鼓励。如“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运输作用”等实验都可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这样既提高了她们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创造的思维空间
3、鼓励课外小实验,培养创造的群体意识。除了课堂实验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小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来探索知识,拓展思维领域,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实验中多交流,集他人之所想,发挥集体智慧,把别人的观点移植到自己探索的问题上来,就能拓宽创造的路子,团结协作,共同创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自发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诱导,辅导、指导和教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一个好教师,凭着敬业奉献精神、探索求真态度和不断创新意识,就可以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激励,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021000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