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纳溪中学大力推行新课改,确立了“352生本课堂”模式,“生本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首先要真正的实现“自学为主,先学后教”。
一般说来,初中语文学科里,学生的自主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为了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这三个环节适时引导,明确各环节的任务,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明确方法。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进入初中以后,语文课文篇幅增长,内容更难,问题的难度也加大了,这也决定了学生必须提前预习才能跟上之后的课堂学习。而在预习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设置也要尽可能的符合学生学情。
1、朗读学习目标,勾画学习重难点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要预习什么,可能仅仅是朗读几遍课文,读过即忘。所以教师在不知预习任务时,首先要要求学生先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知道学习本课需要掌握些什么内容,并且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习目标的语言表述要具体、准确,不要过于模糊,最好使用“能……”、“有……”、“会……”等句式,让学生知道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完成了目标,或是还有哪些是课前预习没完成的。
2、先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许多同学习惯先完成作业,再读课文,或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通读了课文才能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知,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也能更全面的把握,即使是字词等基础知识,放入文章中也能有掌握得更好。比如词语有语境义,“酝酿”的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但在《春》当中却解释为“气味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假如不放入文章理解起来就会产生偏差。
因此,先把课文读两遍,在头脑中形成对文章的大体认识,然后再做题,势必事半功倍。
3、以问带学,独立思考
教师布置预习时还需要在导学案上设置相应的思考题,也就是【自主学习】部分,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自学课文。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重点突出基础,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不宜过难,应该让学生简单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此外,还可以对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和任务。比如文学常识、字词的形音义等基础性的知识可以用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翻字典完成,然后要求学生立即背诵。
4、找出疑问,学会质疑
预习的最后一步是将自己认为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以便第二天重点学习或向老师同学提出。学会了质疑,才算学会了预习。
(二)课堂练习,检验成果
在每一课的尾声应该要有【当堂检测】,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做一个了解。有几点需要注意:
1、题目贵精不贵多。原则上不超过10道题,5、6分钟可以完成。
2、要与课堂内容有所区别。检测题一方面要反映当堂课的内容,但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重复,需要学生结合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动动脑筋才能完成。
3、必须限时独立完成。【当堂检测】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作为测验,独立闭卷完成。这样,学生才更有紧迫感,也更能反映其真实水平。
(三)课后复习,巩固提升
课后的复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只注重当时的学习记忆,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收获了许多零散的知识,也需要课后加以整理、巩固。
语文的知识点比较零碎、繁杂,这无疑加大了复习的难度,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
(1)系统整理。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课文的知识点做一个分类,形成知识体系。如按照文学常识——字词——课文的主旨——重点词句的分析——其他重点问题——写作方法等来归类。每个单元、每个学期还可以分别画知识树。
(2)独立作业。教师在导学案上布置一定的【拓展延伸】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或由学生自己搜集一定的思考题,尝试完成。
(3)分析错误。分析做错的题目,找出出错的原因,将错题和原因分析写在错题本上,并经常复习。
(4)系统小结。对于经常出现的题型要善于总结方法,规律,找出答题的基本思路。如问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是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能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其实,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始终都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化教为学,以学定教,注重课堂教学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真实地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实现自学自能。
我还将不断深化实践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达到生本课堂的教育理想。
一般说来,初中语文学科里,学生的自主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为了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这三个环节适时引导,明确各环节的任务,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明确方法。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进入初中以后,语文课文篇幅增长,内容更难,问题的难度也加大了,这也决定了学生必须提前预习才能跟上之后的课堂学习。而在预习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设置也要尽可能的符合学生学情。
1、朗读学习目标,勾画学习重难点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要预习什么,可能仅仅是朗读几遍课文,读过即忘。所以教师在不知预习任务时,首先要要求学生先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知道学习本课需要掌握些什么内容,并且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习目标的语言表述要具体、准确,不要过于模糊,最好使用“能……”、“有……”、“会……”等句式,让学生知道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完成了目标,或是还有哪些是课前预习没完成的。
2、先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许多同学习惯先完成作业,再读课文,或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通读了课文才能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知,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也能更全面的把握,即使是字词等基础知识,放入文章中也能有掌握得更好。比如词语有语境义,“酝酿”的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但在《春》当中却解释为“气味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假如不放入文章理解起来就会产生偏差。
因此,先把课文读两遍,在头脑中形成对文章的大体认识,然后再做题,势必事半功倍。
3、以问带学,独立思考
教师布置预习时还需要在导学案上设置相应的思考题,也就是【自主学习】部分,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自学课文。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重点突出基础,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不宜过难,应该让学生简单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此外,还可以对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和任务。比如文学常识、字词的形音义等基础性的知识可以用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翻字典完成,然后要求学生立即背诵。
4、找出疑问,学会质疑
预习的最后一步是将自己认为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以便第二天重点学习或向老师同学提出。学会了质疑,才算学会了预习。
(二)课堂练习,检验成果
在每一课的尾声应该要有【当堂检测】,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做一个了解。有几点需要注意:
1、题目贵精不贵多。原则上不超过10道题,5、6分钟可以完成。
2、要与课堂内容有所区别。检测题一方面要反映当堂课的内容,但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重复,需要学生结合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动动脑筋才能完成。
3、必须限时独立完成。【当堂检测】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作为测验,独立闭卷完成。这样,学生才更有紧迫感,也更能反映其真实水平。
(三)课后复习,巩固提升
课后的复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只注重当时的学习记忆,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收获了许多零散的知识,也需要课后加以整理、巩固。
语文的知识点比较零碎、繁杂,这无疑加大了复习的难度,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
(1)系统整理。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课文的知识点做一个分类,形成知识体系。如按照文学常识——字词——课文的主旨——重点词句的分析——其他重点问题——写作方法等来归类。每个单元、每个学期还可以分别画知识树。
(2)独立作业。教师在导学案上布置一定的【拓展延伸】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或由学生自己搜集一定的思考题,尝试完成。
(3)分析错误。分析做错的题目,找出出错的原因,将错题和原因分析写在错题本上,并经常复习。
(4)系统小结。对于经常出现的题型要善于总结方法,规律,找出答题的基本思路。如问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是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能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其实,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始终都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化教为学,以学定教,注重课堂教学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真实地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实现自学自能。
我还将不断深化实践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达到生本课堂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