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桃花渡》系列通过对弘仁、石涛画作的临摹,在绘画创作临摹学习中得到灵感,在学习技法时同时通过许多途径学习画作的构图,在临摹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创作中能进一步提升。十分欣赏弘仁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富有秀逸之气 ,给人以清新之感。于是便学习他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的方法,对清代山水画的笔墨和构图进行了探索和创作。山水的构图很微妙,山群的交错、树木的遮挡都需要严谨的思考后落笔,在山水画中,我们追求的是意境,是感觉,用笔刚柔并济,水墨交融,这些都是平时练习时候一点点积累来的。我在创作中主要在大山与树木的整体入手,合理的构图要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关键词】国画山水;写意;浅绛山水;桃林
一 《桃花渡》系列创作概述
(一)引言
选题意义及目的:在本次创作中我意识到自身对国画创作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导师的帮助下将临摹中学习到的知识用作创作题材进行研究创作。在题材的选取上进行了很多调查,最后创作的主基调定为以南方山水为主,桃林点缀,营造一种闲逸的景象。学习中国画主要还是小时候耳濡目染,特别是对国画,对水墨色彩的运用十分着迷。
主要研究:山石和树木,对于树木形态的掌控能力笔墨的运用尚且不足。
范围:涉及到山、水、石头、树木、桃林、杂草等。
应解决的问题:在临摹中心态容易着急,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使我压力倍增;用墨方面焦墨淡墨的转换不够灵活;在山体的结构上,树木的枝条穿插方面还有很多学习的空间。
二《桃花渡》系列创作过程
(一)临摹
创作初期导师让我们大量临摹《弘仁画册》的小品,让我们在笔墨方面有一些基础,学习弘仁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临摹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习的,先要去学习古人的用笔用墨,临摹到一定的阶段才可以进行创作。《弘仁画册》的小品我几乎都临摹过,倪瓒的大画也有临摹。
(二)绘画过程
1、初稿:创作中期导师要求我们作一些小构图,然后他帮我们调整,避免我们在构图上出现差错。为了创作我的《桃花渡》系列本人借鉴了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的构图,在选择尺寸上,本人用了四尺对开的宣纸作画,主体是南方山水,桃林点缀,点景有村落、田园、茅草房、瀑布等。构图要根据古人的章法进行构图。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幅画的好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的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2、水墨稿:经过几个月的临摹和学习,也慢慢的掌握了纸的纸性,一般山水画都是用全生宣或者半生熟的宣纸进行绘画的。相对半生熟的宣纸而言全生宣纸吸水性比较慢,但是全生宣纸不容易把握,本人在刻画的时候用不同的毛笔勾勒出山、树、人物、房的轮廓了,运用不用的浓淡墨色来表现它们的质感。在刻画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画面的主次、虚实的对比。
3、色彩的运用:一开始上色我真的很头疼无从下手,请教了导师终于明白了上色的基本顺序。当然在上色前要考虑清楚整个画面的色调,用赭石加水、加墨把画面统一一遍,用很淡的颜色进行渲染。渲染时候要注意画面的干净、透气。然后接着用赭石加点墨(比第一遍的颜色要重一些)开始渲染画面中的暗部,亮部也要稍微的提一下。染树干的时候我用的方法也相同,先用赭石打底,然后基础上再一些需要的颜色加入。山的暗部我用的是重色渲染,亮部用的是比较淡一点的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是从淡到浓慢慢渲染。在然的过程中要注意注意前后山石的关系。用墨、朱膘、赭石等染房和一些树叶等。为了画桃林,我参考了沈周的《桃林书屋图》还有王翚的《桃花渔艇图》的色调,为了与山的颜色能协调,毕竟粉色的桃花画不好容易俗,我画了大片的桃林掩映在云中,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4、画面调整:创作接近尾声,最怕的问题还是浮现出来,我还是把桃林颜色上的太平均,显得画面平均,没有纵深感,说明我对画面的悉心程度不够。从刚开始从临摹转换成创作,有些难以下笔,磕磕碰碰遇到了很多难题,主要原因还是画的太少,肚子里的墨水不够,但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鼓励下,我慢慢调节,在几张练习稿后逐渐上手了。
5、落款和铃印:画面构图算是比较完整的,然后再画面中空白的地方落款、铃印(中景右边空白处)。根据画面的需要在边角下压了一个章,使得画面更加完整。
三《桃花渡》系列创作总结
(一)课题创作总结
本次毕业创作作品共4幅,其中尺寸为34(cm)×138(cm),之前在临摹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次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包括用笔用墨用色,都有很大的提升。一边创作一边仔细欣赏大师的画作,得到了很多灵感和知识。通过山水画的学习,我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探寻到山水画的奥秘,探寻到人生的意义,也希望像画面里闲逸的景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净土。
参考文献:
[1]《中国山水画技法》白雪石,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12版
[2]安园园. 王蒙、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中国好丹青·大师册页精品·石涛》,四川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6月1日)
[4]《中国画山水》(1-10级) 徐建明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07版
[5]安园园. 王蒙、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6]《中國山水画史》,陈传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7]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范春蓉.美术大观.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林欣,(1996-2-18)女,论文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
【关键词】国画山水;写意;浅绛山水;桃林
一 《桃花渡》系列创作概述
(一)引言
选题意义及目的:在本次创作中我意识到自身对国画创作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导师的帮助下将临摹中学习到的知识用作创作题材进行研究创作。在题材的选取上进行了很多调查,最后创作的主基调定为以南方山水为主,桃林点缀,营造一种闲逸的景象。学习中国画主要还是小时候耳濡目染,特别是对国画,对水墨色彩的运用十分着迷。
主要研究:山石和树木,对于树木形态的掌控能力笔墨的运用尚且不足。
范围:涉及到山、水、石头、树木、桃林、杂草等。
应解决的问题:在临摹中心态容易着急,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使我压力倍增;用墨方面焦墨淡墨的转换不够灵活;在山体的结构上,树木的枝条穿插方面还有很多学习的空间。
二《桃花渡》系列创作过程
(一)临摹
创作初期导师让我们大量临摹《弘仁画册》的小品,让我们在笔墨方面有一些基础,学习弘仁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临摹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习的,先要去学习古人的用笔用墨,临摹到一定的阶段才可以进行创作。《弘仁画册》的小品我几乎都临摹过,倪瓒的大画也有临摹。
(二)绘画过程
1、初稿:创作中期导师要求我们作一些小构图,然后他帮我们调整,避免我们在构图上出现差错。为了创作我的《桃花渡》系列本人借鉴了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的构图,在选择尺寸上,本人用了四尺对开的宣纸作画,主体是南方山水,桃林点缀,点景有村落、田园、茅草房、瀑布等。构图要根据古人的章法进行构图。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幅画的好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的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2、水墨稿:经过几个月的临摹和学习,也慢慢的掌握了纸的纸性,一般山水画都是用全生宣或者半生熟的宣纸进行绘画的。相对半生熟的宣纸而言全生宣纸吸水性比较慢,但是全生宣纸不容易把握,本人在刻画的时候用不同的毛笔勾勒出山、树、人物、房的轮廓了,运用不用的浓淡墨色来表现它们的质感。在刻画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画面的主次、虚实的对比。
3、色彩的运用:一开始上色我真的很头疼无从下手,请教了导师终于明白了上色的基本顺序。当然在上色前要考虑清楚整个画面的色调,用赭石加水、加墨把画面统一一遍,用很淡的颜色进行渲染。渲染时候要注意画面的干净、透气。然后接着用赭石加点墨(比第一遍的颜色要重一些)开始渲染画面中的暗部,亮部也要稍微的提一下。染树干的时候我用的方法也相同,先用赭石打底,然后基础上再一些需要的颜色加入。山的暗部我用的是重色渲染,亮部用的是比较淡一点的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是从淡到浓慢慢渲染。在然的过程中要注意注意前后山石的关系。用墨、朱膘、赭石等染房和一些树叶等。为了画桃林,我参考了沈周的《桃林书屋图》还有王翚的《桃花渔艇图》的色调,为了与山的颜色能协调,毕竟粉色的桃花画不好容易俗,我画了大片的桃林掩映在云中,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4、画面调整:创作接近尾声,最怕的问题还是浮现出来,我还是把桃林颜色上的太平均,显得画面平均,没有纵深感,说明我对画面的悉心程度不够。从刚开始从临摹转换成创作,有些难以下笔,磕磕碰碰遇到了很多难题,主要原因还是画的太少,肚子里的墨水不够,但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鼓励下,我慢慢调节,在几张练习稿后逐渐上手了。
5、落款和铃印:画面构图算是比较完整的,然后再画面中空白的地方落款、铃印(中景右边空白处)。根据画面的需要在边角下压了一个章,使得画面更加完整。
三《桃花渡》系列创作总结
(一)课题创作总结
本次毕业创作作品共4幅,其中尺寸为34(cm)×138(cm),之前在临摹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次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包括用笔用墨用色,都有很大的提升。一边创作一边仔细欣赏大师的画作,得到了很多灵感和知识。通过山水画的学习,我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探寻到山水画的奥秘,探寻到人生的意义,也希望像画面里闲逸的景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净土。
参考文献:
[1]《中国山水画技法》白雪石,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12版
[2]安园园. 王蒙、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中国好丹青·大师册页精品·石涛》,四川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6月1日)
[4]《中国画山水》(1-10级) 徐建明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07版
[5]安园园. 王蒙、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6]《中國山水画史》,陈传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7]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范春蓉.美术大观.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林欣,(1996-2-18)女,论文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