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笔者所在的初中,有来自各地的学生,他们生活环境和习惯略有不同;进入初中后,他们要在一个新的班集体里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初中生活,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班主任可以开展项目式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任务中互助合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达成目标。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持续开展项目式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促进他们在班集体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项目式活动 任务群 归属感
一、背景与概念
(一)班级状况
笔者所在的初中,外来工子女占比较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家乡风俗和习惯略有不同。外地和本地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要在新的班集体里融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需要在班主任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和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
(二)项目式活动
项目式活动的开展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班主任根据当前班级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驱动问题,设计一系列的任务群。学生在项目式活动中,既要发挥主动性,又要与同伴互助合作。
二、设计项目式活动
(一)驱动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此为驱动问题。比如,新生入学后,由于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部分同学学习、精神状态不佳,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学习习惯和精神状态方面:个别同学穿着不够规范和整洁,没有按要求佩戴红领巾;一些同学桌面凌乱,上课坐姿不端正,精神不饱满,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努力目标。针对以上情况,班主任可以把“如何做一个阳光少年”作为项目式活动的驱动问题。
(二)项目主题与目标
有了驱动问题后,班主任就开始确定项目主题和目标,如根据“如何做一个阳光少年”的驱动问题,可确定项目主题为“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目标是规范仪容仪表,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学习,确立初中阶段的奋斗目标。
(三)项目流程
项目式活动由多个任务组成。以“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为例,可以设计四个任务,一是“我是形象大使”,让学生为自己塑造一个阳光的形象;二是“经典照亮前路”,通过学习、诵读经典,培养高尚的精神品格,确立学习目标;三是“心路日历”,确立成长目标,记录成长的点滴;四是“21天养成计划”,用21天的时间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
三、开展项目式活动
(一)动员准备
在项目式活动启动之前,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作动员准备。以“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为例,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展示日常抓拍的照片,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衣着、桌面和抽屉、坐姿和站姿,议一议自己喜欢哪一种形象,哪一种环境。讨论后,全班达成共识,共同订立活动目标。
(二)任务群
项目式活动由任务群组成。以“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为例,一共有四个任务。
任务一是“我是形象大使”。先由班主任甄选出一些仪容仪表规范,形象阳光的同学作为形象大使,引导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达到标准的同学评为形象大使,每位同学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本班的形象大使。
任务二是“经典照亮前路”。如何做一个阳光少年,可以在经典文学中找到指引,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阐明了“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诸葛亮的《诫子书》则教导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少年君子……班主任向学生推荐名篇,让他们反复诵读、自省,以优秀的思想作引领,争当一个爱国、正直、博学的阳光少年。
任务三是“心路日历”。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要关注自己的变化、点滴的进步。学生可以列一个“心路日历”,用简单的语言记录每天的心情与进步,比如桌面更整洁了,上课专心听讲的时间更长了。一段时间后,总结自己的成长变化。
任务四是“21天养成计划”。利用行为心理学中的“21天效应”规律,班主任引导学生用21天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21天坚持做的事,如体育较差的同学可以坚持每天跳绳500下;内向胆怯的同学可以每天坚持录15分钟有声书。
(三)成果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用不同的方式展现成果。比如“我是形象大使”任务中,被评为形象大使的同学可以用一张展现自己阳光形象的照片,配上自拟的宣传词制作成海报在班级群中宣传。又比如“21天养成计划”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跳绳的视频,分享录制的有聲书。成果分享的形式不拘一格,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尽情展现自我。
四、增强归属感
学生进入到新的班集体,会感到陌生、不适应。班主任通过项目式活动吸引新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专注地完成任务,减少焦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同学逐渐建立起合作交流的关系;成果的展示,使同学在班里获得认可。所有这些活动,都促进了班集体的融合,建立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持续开展项目式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共建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 周宝玉.利用项目式实践活动促进聋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20(15):58-59.
[2] 陈佩凤.通过项目式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3):29-30.
[3] 付丽芝.青少年项目式社会活动初探[J].大众文艺,2014(04):264-265.
[4] 夏俭.做一个传承蚕桑文化的使者——“传承蚕桑文化构建教育特色”项目活动[J].小学教学研究,2019(21):26-28.
苏蕴瑜 广州市新滘中学
关键词:项目式活动 任务群 归属感
一、背景与概念
(一)班级状况
笔者所在的初中,外来工子女占比较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家乡风俗和习惯略有不同。外地和本地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要在新的班集体里融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需要在班主任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和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
(二)项目式活动
项目式活动的开展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班主任根据当前班级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驱动问题,设计一系列的任务群。学生在项目式活动中,既要发挥主动性,又要与同伴互助合作。
二、设计项目式活动
(一)驱动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此为驱动问题。比如,新生入学后,由于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部分同学学习、精神状态不佳,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学习习惯和精神状态方面:个别同学穿着不够规范和整洁,没有按要求佩戴红领巾;一些同学桌面凌乱,上课坐姿不端正,精神不饱满,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努力目标。针对以上情况,班主任可以把“如何做一个阳光少年”作为项目式活动的驱动问题。
(二)项目主题与目标
有了驱动问题后,班主任就开始确定项目主题和目标,如根据“如何做一个阳光少年”的驱动问题,可确定项目主题为“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目标是规范仪容仪表,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学习,确立初中阶段的奋斗目标。
(三)项目流程
项目式活动由多个任务组成。以“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为例,可以设计四个任务,一是“我是形象大使”,让学生为自己塑造一个阳光的形象;二是“经典照亮前路”,通过学习、诵读经典,培养高尚的精神品格,确立学习目标;三是“心路日历”,确立成长目标,记录成长的点滴;四是“21天养成计划”,用21天的时间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
三、开展项目式活动
(一)动员准备
在项目式活动启动之前,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作动员准备。以“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为例,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展示日常抓拍的照片,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衣着、桌面和抽屉、坐姿和站姿,议一议自己喜欢哪一种形象,哪一种环境。讨论后,全班达成共识,共同订立活动目标。
(二)任务群
项目式活动由任务群组成。以“加油吧,阳光少年”活动为例,一共有四个任务。
任务一是“我是形象大使”。先由班主任甄选出一些仪容仪表规范,形象阳光的同学作为形象大使,引导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达到标准的同学评为形象大使,每位同学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本班的形象大使。
任务二是“经典照亮前路”。如何做一个阳光少年,可以在经典文学中找到指引,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阐明了“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诸葛亮的《诫子书》则教导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少年君子……班主任向学生推荐名篇,让他们反复诵读、自省,以优秀的思想作引领,争当一个爱国、正直、博学的阳光少年。
任务三是“心路日历”。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要关注自己的变化、点滴的进步。学生可以列一个“心路日历”,用简单的语言记录每天的心情与进步,比如桌面更整洁了,上课专心听讲的时间更长了。一段时间后,总结自己的成长变化。
任务四是“21天养成计划”。利用行为心理学中的“21天效应”规律,班主任引导学生用21天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21天坚持做的事,如体育较差的同学可以坚持每天跳绳500下;内向胆怯的同学可以每天坚持录15分钟有声书。
(三)成果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用不同的方式展现成果。比如“我是形象大使”任务中,被评为形象大使的同学可以用一张展现自己阳光形象的照片,配上自拟的宣传词制作成海报在班级群中宣传。又比如“21天养成计划”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跳绳的视频,分享录制的有聲书。成果分享的形式不拘一格,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尽情展现自我。
四、增强归属感
学生进入到新的班集体,会感到陌生、不适应。班主任通过项目式活动吸引新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专注地完成任务,减少焦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同学逐渐建立起合作交流的关系;成果的展示,使同学在班里获得认可。所有这些活动,都促进了班集体的融合,建立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持续开展项目式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共建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 周宝玉.利用项目式实践活动促进聋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20(15):58-59.
[2] 陈佩凤.通过项目式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3):29-30.
[3] 付丽芝.青少年项目式社会活动初探[J].大众文艺,2014(04):264-265.
[4] 夏俭.做一个传承蚕桑文化的使者——“传承蚕桑文化构建教育特色”项目活动[J].小学教学研究,2019(21):26-28.
苏蕴瑜 广州市新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