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评价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50例踝关节骨折病人分别应用1/3管形钢板及螺钉内固定。结果 46例随访6个月~3.5年,优良率为93.6%。结论 踝关节的良好重建、合理有效的固定以及术后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是得到良好结果的保证。应用1/3管形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39-02
自2008~2009年对50例踝关节骨折中的外踝骨折用1/3管形钢板固定,内、后踝骨折用螺钉固定,配合中药治疗,经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65岁。车祸伤38例,坠落伤或扭伤12例。闭合性骨折43例,开放性骨折7例。其中陈旧性骨折2例,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12例。骨折按Lauge-Hansen法分类 ,旋后外旋型25例,旋后内收型11例,旋前外展型8例,旋前外旋型6例。下胫腓关节分离按Bonnin法分度[2],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6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受伤距手术时间3 h~9 d,平均6 d。全部病例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止血带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次序为腓骨(外踝)、内踝、后踝、下胫腓关节。直弧形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及下胫腓关节,暴露并清理骨折端,如有较大的蝶形骨折块,复位后可用拉力螺钉固定于主骨上,骨折复位满意后选用长度合适的1/3管形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外踝后弧形切口,暴露并清理骨折端,复位后用1~2枚4.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并有下胫关节分离时,用皮质骨螺钉或松质骨螺钉通过腓骨上管形钢板由外向内前至少穿过三层皮质固定。术后伤肢用棉垫加压包扎,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8周可部分负重,8~10周取出下胫腓关节长螺钉,并根据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逐渐练习负重行走。
2 结果
50例中46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5年。采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根据主诉、踝关节外观、功能及X线片征象进行疗效评定[3],优:踝关节无肿痛、无畸形、功能正常,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良:踝关节轻微酸痛、稍肿,功能基本正常,伸屈受限在10°~15°,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可:踝关节出现肿痛,但能坚持行走,伸屈受限在16°~20°,X线片显示外踝向外移位1~2 mm;差:踝关节负重即痛、肿胀,行走呈跛行,伸屈受限在30°以上,X线片显示外踝向外移位大于2mm。本组中优25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6%。1例因未取出下胫腓关节长螺钉,过早负重行走锻炼而致螺钉折断,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皮肤破溃。
3 讨论
踝关节是个鞍状负重关节,一旦骨折,即为关节内骨折。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防止病废。关节面解剖重建的精确度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
外踝骨折的准确复位 近年来,腓骨与外踝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腓骨可以传导体重的17%。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中十分重视外踝及腓骨骨折的复位,称之为治疗踝部骨折的关键。腓骨长度的恢复是获得解剖复位的基础,如果未能恢复其长度,将引起踝关节持续性疼痛,外踝上移,踝穴增宽,踝关节不稳,踝穴的解剖结构破坏,将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切口裂开是外踝骨折钢板内固定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局部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加之一般钢板(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的厚度为3.5 mm,影响了切口的愈合。本组外踝骨折均应用1/3管形钢板固定。因1/3管形钢板较薄(仅1 mm厚)及具有很好的可塑性,预先塑形就会很好地适应外踝的解剖形状,可以完全恢复外踝及腓骨下段形状,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倾斜角,防止外踝上移、踝穴增宽,其功能与张力带固定相同,且易于被皮肤覆盖,对切口愈合影响较小。术后不用外固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减小创伤后关节粘连、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其固定优于其它内固定,且管形钢板的价格便宜。
总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应遵循踝关节的生理特点,恢复外踝及下胫腓关节的解剖关系和踝关节的力学稳定性。踝关节的良好重建、合理有效的固定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得到良好结果的保证。应用1/3管形钢板和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监社,2001:1102-1114.
[2] 张亚东,曹德良,周泰仁.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00,3(4):289-290.
[3] 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3.
[4] 荣国威.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7,5:395.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39-02
自2008~2009年对50例踝关节骨折中的外踝骨折用1/3管形钢板固定,内、后踝骨折用螺钉固定,配合中药治疗,经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65岁。车祸伤38例,坠落伤或扭伤12例。闭合性骨折43例,开放性骨折7例。其中陈旧性骨折2例,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12例。骨折按Lauge-Hansen法分类 ,旋后外旋型25例,旋后内收型11例,旋前外展型8例,旋前外旋型6例。下胫腓关节分离按Bonnin法分度[2],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6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受伤距手术时间3 h~9 d,平均6 d。全部病例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止血带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次序为腓骨(外踝)、内踝、后踝、下胫腓关节。直弧形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及下胫腓关节,暴露并清理骨折端,如有较大的蝶形骨折块,复位后可用拉力螺钉固定于主骨上,骨折复位满意后选用长度合适的1/3管形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外踝后弧形切口,暴露并清理骨折端,复位后用1~2枚4.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并有下胫关节分离时,用皮质骨螺钉或松质骨螺钉通过腓骨上管形钢板由外向内前至少穿过三层皮质固定。术后伤肢用棉垫加压包扎,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8周可部分负重,8~10周取出下胫腓关节长螺钉,并根据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逐渐练习负重行走。
2 结果
50例中46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5年。采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根据主诉、踝关节外观、功能及X线片征象进行疗效评定[3],优:踝关节无肿痛、无畸形、功能正常,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良:踝关节轻微酸痛、稍肿,功能基本正常,伸屈受限在10°~15°,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可:踝关节出现肿痛,但能坚持行走,伸屈受限在16°~20°,X线片显示外踝向外移位1~2 mm;差:踝关节负重即痛、肿胀,行走呈跛行,伸屈受限在30°以上,X线片显示外踝向外移位大于2mm。本组中优25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6%。1例因未取出下胫腓关节长螺钉,过早负重行走锻炼而致螺钉折断,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皮肤破溃。
3 讨论
踝关节是个鞍状负重关节,一旦骨折,即为关节内骨折。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防止病废。关节面解剖重建的精确度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
外踝骨折的准确复位 近年来,腓骨与外踝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腓骨可以传导体重的17%。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中十分重视外踝及腓骨骨折的复位,称之为治疗踝部骨折的关键。腓骨长度的恢复是获得解剖复位的基础,如果未能恢复其长度,将引起踝关节持续性疼痛,外踝上移,踝穴增宽,踝关节不稳,踝穴的解剖结构破坏,将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切口裂开是外踝骨折钢板内固定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局部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加之一般钢板(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的厚度为3.5 mm,影响了切口的愈合。本组外踝骨折均应用1/3管形钢板固定。因1/3管形钢板较薄(仅1 mm厚)及具有很好的可塑性,预先塑形就会很好地适应外踝的解剖形状,可以完全恢复外踝及腓骨下段形状,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倾斜角,防止外踝上移、踝穴增宽,其功能与张力带固定相同,且易于被皮肤覆盖,对切口愈合影响较小。术后不用外固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减小创伤后关节粘连、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其固定优于其它内固定,且管形钢板的价格便宜。
总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应遵循踝关节的生理特点,恢复外踝及下胫腓关节的解剖关系和踝关节的力学稳定性。踝关节的良好重建、合理有效的固定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得到良好结果的保证。应用1/3管形钢板和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监社,2001:1102-1114.
[2] 张亚东,曹德良,周泰仁.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00,3(4):289-290.
[3] 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3.
[4] 荣国威.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7,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