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新闻策划初探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nim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数以万计的信息,受众选择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对信息进行“把关”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把关”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选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去选取这个信息给受众,进而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受众群。本文试图从新闻策划的类型、新闻策划的误区、如何操作新闻策划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正确做好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的类型
  
  新闻策划就是“指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新闻活动”。大致说来,目前对于新闻的策划有两种,一种是新闻报道策划,另一种是策划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策划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关键的策划,它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从业人员商量如何采访、提炼主题、策划段落、制作标题、美化版面等。这种策划重在先期的智谋投入,其明显的优势是有利于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而策划新闻报道,又是另外一个不同的概念,不少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新闻始终不是策划出来的”,甚至有人认为是违背了新闻规律。笔者以为,所谓策划新闻报道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与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地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但在做这种策划时,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原则,即策划者不能先入为主,记者也不能在暗访和体验中,做出一些具有诱导性的提示,以怂恿当事人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制造新闻,因为这样的策划是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的。
  
  新闻策划的误区
  
  概念混淆:把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混为一谈,用炒作的目的和手法进行新闻策划。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在某些方面确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样追求创意,追求与众不同,追求社会反响,追求广告效应,以达到扩大报纸影响的商业目的;同样讲究形式包装,从语言内容到报道的规模,不乏夸张、渲染的倾向,以增强报道的感情色彩和视觉冲击力;同样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首尾照应的操作,以图把文章“做大”。由此可以看出:策划与炒作具有一些共同性,若把握不好“度”,策划就可能变成炒作。
  但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新闻策划在追求社会反响的同时,能够遵从新闻的一般规律,注意社会效果,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而讲究真实性,以事实说话,尽量客观公正;主动接受各种法规、纪律、道德的约束,稳健持重,较少偏差;新闻炒作却偏重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社会效果和社会责任感考虑不多,在真实性上经常出问题。所以在具体实践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好策划的尺度,防止过犹不及。
  趋同从众:新闻报道策划一味照抄照搬或延续传统做法,缺乏独创性和新鲜感。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出新求异。只有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超凡的气势和独特的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达到策划的目的。而一张报纸。一个版面要出新求异,就得不断地否定过去、否定别人和否定自己,否则就难以出新。
  顾此失彼:新闻报道策划缺乏全局性,注重前期内容策划,忽视后期形式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既有报道选题的创新,也有报道形式的创新。而成功的策划,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但目前新闻报道策划大多偏重于内容,忽略了形式,因而难以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因此,要提高新闻报道策划水平,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报道别人未曾报道的内容,开掘别人未曾开掘的主题,同时,也要采取别人未曾采取的形式,甚至在体裁运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方面都要匠心独运,真正使内容与形式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使新闻策划得到系统全面的实施。
  
  如何操作好新闻策划
  
  要坚持彰显个性的原则。相互作用论中有一个名词——“个性的丧失”,而这种低成本的模仿造成的个性丧失,是当前不少报社新闻策划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克服雷同,寻找个性,是所有媒体面临的一道难关。
  寻求新闻策划的个性,首先要坚持持续性原则,不能一蹴而就。新闻策划光有好的开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接下来的报道中强势展开,扩大优势,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推进,直至形成高潮,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其次,还要取得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甚至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使问题得到改善或解决。反之,只打雷不下雨,不触及问题本质,只能削弱报纸的品牌影响力。
  要有超前的意识。所谓策划的“超前”,不仅仅是一个“早”字所能代表的,它是建立在对信息和全局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见性策划。策划先于行动,先于别人分析现实,预测未来,发现并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予以报道,必须具有前瞻性,这是“超前”的一层含义;策划构思“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好我快”,这是“超前”的另一层含义。作为具体的策划者,其策划的效果与策划的超前意识成正比。而超前意识的发挥,往往集中体现在对事件本身做出充分准备的过程中。
  要有真实的基础。新闻报道策划,是主观能动性的报道手段,而新闻事实则是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事实在先,是第一位的;报道在后,是派生出来的,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基础,所有的策划必须围绕新闻事实来实施,超越这一界限,就成了假新闻。
  要有灵活的方法。新闻策划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可谓瞬息万变,相应的新闻策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任何弹性的,亦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灵活性。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新闻策划就要不断进行修正,切忌“硬做文章”。大至主题结构,小至一篇稿件,都应以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为依据。当情况变化与预见的策划不一致时,就应毫不犹豫地修改原有的方案,以增强适应性,切忌把手段当目的。
  总之,新闻策划是一个融合技术性和创新性的报道环节,只有弄清了新闻策划的真正含义,不断地学习完善策划方案,才能作出更优秀更有深度的报道,才能最终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也才能让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近日,欧洲客商主动找到福建晋江工业区来,到聚旺印染机械公司求购达芬奇圆网印花机,聚旺印机缘何受到外商如此青睐呢?记者在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上聚旺印染机械有限公司的展位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该报也成为我国内地第一份手机报。2005年5月17日,由浙报集团、浙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浙江在线联手打造的我国内地第一份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近,继网络新闻的蓬勃发展之后,目前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报正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并有望成为下一步资讯发展的新宠。    何为手机报?    手机报是
她以最朴素的信念和先觉般的市场感知,造就了一个企业传奇般的历程和50年的奇迹,凭借艰难的创新,她让一个即墨的本土企业脱胎换骨。即发今日的辉煌.更映衬了她名字的璀璨。陈玉兰,一个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老太太,以其起凡的人格魅力,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所尊重和艳羡。    创新业绩    以技术为核心,以品牌为羽翼,并将社会责任落在实处,即发的创新遍地开花,全面结果。  研发和投入上成果明显:即发投
20年前,他借了300块钱,倒腾东西,摆地摊;  1991年,他征地建厂,填补了义乌印染行业企业空白,创造了义乌乡镇企业发展新模式;  1997年,在印染行业混乱时期,在义乌率先倡导建立印染企业联盟,开启了浙江联盟企业的先河;  如今,他带领他的企业一度发展成为资产过亿,在行业内处于龙头地位的知名企业;  他,就是浙江省义乌市政协委员杨小波,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就在义乌这一市场经济发展的福地,他完
前些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小黑驴”去一家银行领取退休金,前后不到10分钟,营业大厅外边的“小黑驴”便不翼而飞。我分析丢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市政管理人员整顿市容时当成垃圾清理走了,二是猖獗的“小蟊贼”顺手牵羊偷去卖破烂了。  “小黑驴”从买到丢,屈指算来,已整整40个年头了。我与它结下不解之缘的时间,应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我的学生时期。那时我已经念师范,在校学习时比较偏爱写作,利用业余时间曾在《泌阳
当传播界对第四媒体的研究方兴未艾之时,第五媒体手机的传播气势已咄咄逼人。自去年上半年至今年春,北京、浙江、河南“手机报”纷纷诞生,而更多的.手机报也“怀胎十月”。“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一场以传播沟通为目的的阅读革命席卷全国。    一    手机在上世纪末才与人类结缘,但仅几年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从精英阶层的奢侈品变为国民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的时尚首选。我国现有4.6亿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