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堂学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基本知识的传递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模式,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日俱强的时候,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自然水涨船高,学习的过程亦将自然而高效。
一、主次分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缺乏主见,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从过往的经验入手来思考,或者干脆等别人的思路,然后自己顺着现成的思路来解题,这样的“惯性”让他们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反思这种现象,与我们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解决问题的结果有关,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弱化结果,强化学生的解题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一半少8页,还剩下24页没有看,全书共多少页?”学生先自己尝试解题,然后再展开交流,交流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方法不正确,我没有直接评判他们答案的正误,而是请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思路,首先是用24乘2再减8的学生发言,他们的理由是看到“一半”就乘2,看到“少8页”就减8来计算。这样的理由立即遭到了其余学生的反驳:看了一半就乘2,为什么少8页不是加8而是减8呢?然后用24乘2加8来解决问题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又遭到了质疑:全书一共56页的话,怎么可能看了一半不到还剩下24页呢,剩下的应该超过全书的一半,他们一定是没有搞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后有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线段图走上讲台,对照线段图展示“看了一半少8页”就是指剩下的是全书的一半多8页,这样应该用24先减8得到全书的一半,然后再乘2求出故事书的页数。如此清晰的思路配合上线段图,让大家都能轻松领悟。
在学生依次说明自己的思路时,他们是围绕着解答问题这个目标来表达自己的理解的,当然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一些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犯了错,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思路,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且能够经由正确的示范与自己解题过程的比对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原因,为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选择正确的思路打下基础。
二、由点及面,注重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交流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推动学生之间印证彼此的想法,求同存异,从而一步一步接近数学问题的本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听、说、思、辩的能力。
例如,在“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彩带,用去它的三分之二,还剩下三分之二米,剩下的和用去的相比哪一段长?引发了学生的一段交流。
围绕着两个相同的分数,学生通过交流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两者的不同之处,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交流的几个要素,有效的交流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来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再提出来与他人分享,当然交流的时候要注重语言的组织,要让别人轻松明白自己的想法,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三、化静为动,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要努力拉伸学生的探索能力,让他们面对问题时有法可想,有事可做。这样的能力锻造可以首先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始。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然后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展开了不同的探索,有的以个人为单位,开始画画写写,有的两三个人聚在一起,进行简短的讨论。我不时加入到学生的研究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逐渐有了结果,有的学生仿照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将三角形沿着两条边的中点向另一条边作垂线,然后将截得的部分通过旋转将三角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以盈补虚),这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2×高,还有的学生想到用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是底×高÷2。在随后的展示交流中,学生领悟了从两种不同的渠道探索出来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学习是以提升学生的素养为目标的,教师要从不同维度来为学生更加高效、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白云小学)
一、主次分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缺乏主见,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从过往的经验入手来思考,或者干脆等别人的思路,然后自己顺着现成的思路来解题,这样的“惯性”让他们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反思这种现象,与我们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解决问题的结果有关,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弱化结果,强化学生的解题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一半少8页,还剩下24页没有看,全书共多少页?”学生先自己尝试解题,然后再展开交流,交流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方法不正确,我没有直接评判他们答案的正误,而是请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思路,首先是用24乘2再减8的学生发言,他们的理由是看到“一半”就乘2,看到“少8页”就减8来计算。这样的理由立即遭到了其余学生的反驳:看了一半就乘2,为什么少8页不是加8而是减8呢?然后用24乘2加8来解决问题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又遭到了质疑:全书一共56页的话,怎么可能看了一半不到还剩下24页呢,剩下的应该超过全书的一半,他们一定是没有搞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后有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线段图走上讲台,对照线段图展示“看了一半少8页”就是指剩下的是全书的一半多8页,这样应该用24先减8得到全书的一半,然后再乘2求出故事书的页数。如此清晰的思路配合上线段图,让大家都能轻松领悟。
在学生依次说明自己的思路时,他们是围绕着解答问题这个目标来表达自己的理解的,当然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一些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犯了错,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思路,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且能够经由正确的示范与自己解题过程的比对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原因,为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选择正确的思路打下基础。
二、由点及面,注重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交流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推动学生之间印证彼此的想法,求同存异,从而一步一步接近数学问题的本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听、说、思、辩的能力。
例如,在“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彩带,用去它的三分之二,还剩下三分之二米,剩下的和用去的相比哪一段长?引发了学生的一段交流。
围绕着两个相同的分数,学生通过交流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两者的不同之处,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交流的几个要素,有效的交流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来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再提出来与他人分享,当然交流的时候要注重语言的组织,要让别人轻松明白自己的想法,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三、化静为动,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要努力拉伸学生的探索能力,让他们面对问题时有法可想,有事可做。这样的能力锻造可以首先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始。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然后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展开了不同的探索,有的以个人为单位,开始画画写写,有的两三个人聚在一起,进行简短的讨论。我不时加入到学生的研究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逐渐有了结果,有的学生仿照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将三角形沿着两条边的中点向另一条边作垂线,然后将截得的部分通过旋转将三角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以盈补虚),这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2×高,还有的学生想到用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是底×高÷2。在随后的展示交流中,学生领悟了从两种不同的渠道探索出来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学习是以提升学生的素养为目标的,教师要从不同维度来为学生更加高效、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白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