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axue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意志力、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范围应是全体学生。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正日渐加强。在过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情绪波动大,耐力差等现象,对学生持续快速发展十分不利。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注重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通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简称,属于人的非认知性心理系统,它包括兴趣、态度、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不具有认知事物、处理信息的机能,而主要对认知性心理系统起调节和催化作用。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兴趣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对数学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这就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才之路等数学史料及数学的广泛应用,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精心设疑,让学生以疑激思、以疑获知,组织游戏、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努力使这种兴趣逐步稳定,直至发展成兴趣;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感化学生,使他们由爱老师转化为爱老师所教的数学科目,近年的教学实际中,有赖于此,我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二、意志是攻关的利剑
  
  意志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是通过意志行为表现出来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我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总是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认识到前进中的艰辛;设计的提问或练习,均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经常性地进行各种意志力的训练,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使他们从小就具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
  
  三、习惯是成功的保证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自控力差,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在教学中总是因势利导,重视培养学生如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的学具准备、课上集中注意、认真听讲、积极思维、举手发言、作业规范、书写整洁、独立思考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严格训练、长期培养。我在教学、生活中特别注意言传身教,经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提醒学生,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使学生们能自觉排除外界干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注于数学课程的学习。
  
  四、寓教于乐
  
  教学中,我往往有时也讲些数学方面的幽默故事或者放一段有很强感染力的音乐,这样既缓解了紧张的学习,又获得了知识,收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我认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应当注意消除思想上的两大误区:一是优生没必要培养非智力因素,二是后进生只需要弥补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也要注意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尤其要注意强化他们的意志品质。研究表明:智力与成才有关系,但关系不大;高智商的人,并非都有成就;最有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智商水平中上、并具有勤奋和不懈追求等优良性格特征的人。因此,对于高智商的学生如不注意强化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优生也成不了优才。《伤仲永》的主人公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而对于智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尤其要重视自信心的树立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我国青年数学家张广厚小时候经常数学考试不及格,后来不正是他的勤奋努力,最终成了有名的数学家吗?
  总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415900湖南省汉寿县岩汪湖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思想十分强调教育评价,就语文教学来讲,教学评价不仅通过检验教学效果以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为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准确有效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一思想,依据现行语文教材,提出了“写好课后自评,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的理论。  什么是课后自评呢?课后自评就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对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获取的不同认识与体会,作上详细的记录,并加上自己的分析,作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不但是教学的重点,而且是考试的重点。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面对作文题,往往迟迟下不了手,觉得无话可说,也拿不准自己准备写的是否符合要求,究其原因很多。那么小学生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呢?下面谈谈我多年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水平低,从本质上说就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从
期刊
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语言文字真实地反应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要写好一篇文章,除了要接近生活,了解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外。还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要经常阅读别人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品味别人是怎样反应生活的。我们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观察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写作能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璧江山”,为语文老师们所重视。不少老师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但笔者在近几年分析学生考场作文时,总能发现一个相同的问题,部分作文未能获得应有的评价。究其原因,不是该生作文出现了选材、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也非阅卷老师“不懂欣赏”,实是学生未能主动赢得阅卷老师的“感情分”(再客观的老师在阅卷中都会存在个人喜好的感情因素)。那么,考场作文怎样才能有
期刊
语文老师都熟悉“讲透讲深”,一篇《荷花淀》能讲个五堂六堂,一篇《祝福》能讲上十堂八堂,很见“功力”。在课堂,由于学生的自身知识、背景等差异,面对同一的课本,教师的解读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怎样的程度才算“深”“透”?“讲透讲深”已经不适应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从自己的“讲”转向学生的“读”。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阅读是对课本的阐释与反应,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熏陶、思想升华、价值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少讲与精讲指的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的水平,在质上要精讲,尽量排除学生已经掌握和自学可以理解掌握的简单而又基础的知识。讲解教材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研发、练习,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会乘风破浪。  少讲精讲,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提高活动效
期刊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比如讲“有理数的加法”,我们可以用扑克牌代替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学生一起来抽扑克牌,每人抽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谁获胜。把抽象的知识转移到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不知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每一位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小学生作文能力不能短期内提高,它需要老师从以下几方面慢慢培养。    一、多观察    多观察就是多看,在多观察、多看的基础上养成爱观察、喜观察。老师要指导观察方法,达到会观察,善于观察的目的,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育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就会在头脑中形成
期刊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时间过去了半个多钟头,有些同学还是两眼发直,迟迟不肯动笔,因为肚里空空的,觉得没话可写;有些同学好不容易找到了素材,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平平淡淡,味同嚼蜡。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题材空。古人曰:“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同学上作文课发愁,主要是没话写,说明这些同学平时缺乏观察。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作文教学的引导者,探究者必须注意在引导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抓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第一,在初始阶段的作文课上,让学生放胆去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即平时所说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第二,必须使作文课贴近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