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示病愈的词语更替看词汇的发展规律

来源 :励耘学刊(语言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四个时期描写了各时期中表示疾病恢复的词语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主要用"瘳"来表示疾病恢复,战国时期主要用"愈"表示,秦汉时期表示疾病恢复的词有"愈、知、衰、已、慧、静、安、甚、间、加、甚、快、差"等,汉代以后,主要用"愈"和"差"来表示。文章同时用同律互证等方法分析了各词表示疾病恢复的词义来源,指出认知心理上的通感作用在智力上"意精明"与身体上感觉到"病好了"之间具有桥梁作用,因为传统中医对疾病恢复状态的认识是基于主观感受的,是纯经验性的,为疾病恢复意义所设的词也就具有明显的主体感受特点和认知特点。
其他文献
古代字书、韵书因误解《方言》的复合词"筩褹"及其郭璞注,将原本表示"衣袖"之义的"褹"、"袂"两词误释为"复襦",并且将它们视为或体,从而违背了语言事实,也混淆了"褹"、"袂"、"襼"三者之间的音
扬州因地处江淮之间,为运河枢纽又兼“盐”“漕”之利,明代中晚期大批西贾徽商云聚于此。清初诗人孙枝蔚就出身陕西盐商家庭,流寓扬州时,周边有很多出身徽籍商人家庭的汪姓友
汉字不断发展演变,汉字规范整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本文通过中山王错方壶和鼎铭文与小篆比较,分析研究铭文字用特点.认为:中山国文字与秦文字同源,诸侯力政造成各国文字异形;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