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人的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它追求的是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效果。因此,我们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敢于质疑“权威”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权威”。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但是,人的大脑不应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还应是创造知识的工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多提出问题,敢于向“权威”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提问要经过思考,如果不经思考,只是随口问,即使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有人提出“五不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科书没有看过的不问,老师问的问题未经思考的不问,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这“五不问”充分说明善于提问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
二、学会自我设疑和解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有了“疑”,才会去探究。学习就是这样在发现“疑”与解决“疑”之中进行的。所谓“疑”,是指疑惑,它是学与思结合的媒介,是思维的出发点,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意思是说:学习时,如果遇到疑惑或意思不确定而需要思考的地方,却不去思考,那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所以,学习时,一定要与思考结合在一起,解决疑惑问题或弄懂它的意思,才能获得真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设疑,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自我设疑的人,会形成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三、要有勇气“不耻下问”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死要面子,不肯问别人,这样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就会陷于被动局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找人解答,哪怕是别人不如自己,只要能帮助你解决眼前的疑难,你就得虚心向别人请教。一个人有了“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才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四、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除了敢于向老师质疑,学会自我设疑、解疑,做到不耻下问之外,还应该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许多实验表明,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学习上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入手。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其次,要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目的与意义的理解,使其产生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只对活动的目的、结果感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力、克服困难的重要条件。例如,考试前,大多数学生学习效率比较高,虽然他们对考试本身没有兴趣,甚至深恶痛绝,但是对考试的结果感兴趣。所以,为了考试结果,他们会强迫自己丢下其他事情,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复习迎考的紧张学习中。这种间接兴趣越稳定,学生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二)教给学生排除干扰的方法
学生学习常常是在自己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来自外因和内因的干扰。有些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课,实际上还想着周日在家玩游戏的进攻方法,思考着如何冲关,当老师叫到他回答问题时,他才从走神中惊醒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用意志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二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排除干扰的方法,如听课时坚持做笔记,做笔记时要手脑并用。大脑不仅要将听到的信息加以储存,还要进行加工,才能记下课堂所学到的有益部分,这样注意力就不容易受到干扰。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排除一切干扰,集中注意力。
五、培养学生的计划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勤思善问、专心致志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一般来说,有计划的学习要比无计划的学习效率高,学生有了学习计划,可以形成自我约束。因此,学生会自觉地进行学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有计划的学习习惯呢?
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支配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将每年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周、每天,甚至某个单位的时间内该做什么。只要事先制订好了计划,到了学习时间,就知道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一切按计划进行,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師要指导学生制订相应的检查制度。检查制度是督促学生按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表扬、鼓励做得好的学生,督促做得差的学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逐步养成习惯。
总之,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制订科学系统的计划,学生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真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杨圩中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一、敢于质疑“权威”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权威”。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但是,人的大脑不应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还应是创造知识的工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多提出问题,敢于向“权威”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提问要经过思考,如果不经思考,只是随口问,即使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有人提出“五不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科书没有看过的不问,老师问的问题未经思考的不问,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这“五不问”充分说明善于提问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
二、学会自我设疑和解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有了“疑”,才会去探究。学习就是这样在发现“疑”与解决“疑”之中进行的。所谓“疑”,是指疑惑,它是学与思结合的媒介,是思维的出发点,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意思是说:学习时,如果遇到疑惑或意思不确定而需要思考的地方,却不去思考,那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所以,学习时,一定要与思考结合在一起,解决疑惑问题或弄懂它的意思,才能获得真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设疑,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自我设疑的人,会形成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三、要有勇气“不耻下问”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死要面子,不肯问别人,这样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就会陷于被动局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找人解答,哪怕是别人不如自己,只要能帮助你解决眼前的疑难,你就得虚心向别人请教。一个人有了“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才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四、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除了敢于向老师质疑,学会自我设疑、解疑,做到不耻下问之外,还应该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许多实验表明,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学习上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入手。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其次,要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目的与意义的理解,使其产生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只对活动的目的、结果感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力、克服困难的重要条件。例如,考试前,大多数学生学习效率比较高,虽然他们对考试本身没有兴趣,甚至深恶痛绝,但是对考试的结果感兴趣。所以,为了考试结果,他们会强迫自己丢下其他事情,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复习迎考的紧张学习中。这种间接兴趣越稳定,学生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二)教给学生排除干扰的方法
学生学习常常是在自己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来自外因和内因的干扰。有些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课,实际上还想着周日在家玩游戏的进攻方法,思考着如何冲关,当老师叫到他回答问题时,他才从走神中惊醒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用意志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二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排除干扰的方法,如听课时坚持做笔记,做笔记时要手脑并用。大脑不仅要将听到的信息加以储存,还要进行加工,才能记下课堂所学到的有益部分,这样注意力就不容易受到干扰。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排除一切干扰,集中注意力。
五、培养学生的计划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勤思善问、专心致志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一般来说,有计划的学习要比无计划的学习效率高,学生有了学习计划,可以形成自我约束。因此,学生会自觉地进行学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有计划的学习习惯呢?
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支配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将每年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周、每天,甚至某个单位的时间内该做什么。只要事先制订好了计划,到了学习时间,就知道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一切按计划进行,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師要指导学生制订相应的检查制度。检查制度是督促学生按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表扬、鼓励做得好的学生,督促做得差的学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逐步养成习惯。
总之,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制订科学系统的计划,学生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真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杨圩中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