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长小说《秘密花园》叙述了一场围绕成长话语而展开的斗争。一方面,帝国作为特定之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扭曲孩子的心灵,为帝国的维系培养继承人;另一方面,花园代表自然之法,在帝国内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构建了真善美的理想国度。最终,花园战胜帝国,孩子们在回归花园之后,摆脱了帝国的负面影响,重获健康体魄与人格。
关键词:《秘密花园》;成长话语;花园;帝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094-04
《秘密花园》是F.H.伯内特女士文学创作生涯中最为灿烂的作品,其作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之地位,毋庸置疑。作品中,伯内特女士以至善至诚之情感及生动细腻之笔触,描述了玛莎.伦诺克斯和柯林.克兰文两位小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故事情节跌宕,妙趣横生,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既能够充分品味印度和英国之异域风情,又能够于玛丽、柯林之成长救赎中找到共鸣。究其本质,《秘密花园》实乃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成长小说。
就成长小说之范畴而言,《秘密花园》着力描绘了玛莎与柯林稚嫩人生所经受之成长挫折和心灵磨难,实现了从“天真→受挫→迷惘→顿悟→长大成人”的叙述结构,同时也探索了孩子们对于自主、自强、自由的渴望和冲动,用文字再现了孩子们对于“成长”这一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1]。《秘密花园》之成功既有赖于作者的见识与文笔,又肇始于伯内特女士真诚善良的品格。她巧妙地将成长叙事与成长环境的转换并置,揭示了成长环境对于成长救赎所具有之重要意义。
在《秘密花园》中,作者将玛莎和柯林先后置于帝国和花园两种迥异的成长环境,详细描述其成长救赎过程,继而呈现两种截然不同之人格塑造模式:一边是帝国及其所规定的森严的等级壁垒;而另一边则是花园:花园中,万物彼此亲近,和谐而平等。环境塑造人:既影响体格之成长,更着力于人格的构建。文中两种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被视为两种意识形态围绕个体成长话语权而展开的斗争,一方面帝国期待通过展示、使用与强调权力,引起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权力之崇拜与追求,维系帝国之存在与延续;然花园则完全相反,它尊崇自然成长法则,自然万物雨露均沾,花园仅作营养提供与成长守护——尽管园丁本和孩子们不时地从事修剪和杂草清除,所有这一切都还算得上是为了促进健康自然之成长;花园里呈现的生态关系自然而和谐。
一、帝国话语控制下的童年噩梦
“帝国主义不仅仅是简单粗暴地占有土地,积累财富,更是对语言文字、社会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面侵蚀。”[2]赛义德此番关于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本质的论述,深刻揭露了帝国作为一种因人类活动而缔结的利益制度体系,为维系自身永久存在而试图全面掌控人类精神话语的野心。因此,其必然一方面在殖民地加强奴化教育,制造一代又一代顺从帝国话语、认同帝国文化的奴隶;另一方面又在帝国内部构建森严的意识形态管控体系,控制帝国事业继任者的成长话语,选择性地对其进行等级观念和殖民意识的输入。《秘密花园》的故事叙述恰好呈现了帝国语境下两位少年的成长路程。
玛丽和柯林均出生在帝国统治阶级之家,玛丽出生在殖民地印度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大多数时光,最后辗转至米瑟韦斯特庄园;柯林则诞生在大英帝国本土的庄园城堡,整个童年都幽闭在昏暗的房间里,直至玛丽和迪肯到来。玛丽的出身及童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印度社会、殖民者群体、大小姐身份、印度仆人、热带气候——所有这些都早已由帝国预先设定,玛丽小姐一出生便被浸没在扭曲、疏离的社会环境之中。帝国的殖民行为日益在殖民地引起人际关系之异化:一边是殖民者间盛行愚不可及的傲慢与奢靡之风,另一端则是被压迫者不得已的屈从和长期压迫所生的愚钝和怨恨。这些对玛丽小姐成长所产生之影响远甚于“印度那恼人的天气”。成长于此,身为帝国殖民者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予她“天真”的呵护。因此,玛丽小姐的“天真”从一开始就大打折扣,不仅长相“丑陋”,且乖张暴戾,喜怒无常,更兼恣意妄为;即便不得父母之宠爱,玛丽小姐因其殖民者后裔、帝国继任者的身份,竟也得以在仆人群中“呼风唤雨”,“生杀予夺”,动辄以其认为最“恶毒“的话语谩骂侍从,为她上课的家庭教师全都有始无终。帝國自玛丽人生初始就以权力等级意识的毒药喂养其心灵,在其眼前尽情铺展权有高低、人有尊卑之画卷,并赋予其奴役土著侍从的权杖,而未加以丝毫的约束与监督。
同为童年沦落人,柯林·克兰文的经历更加令人扼腕而叹,原本可尽享父母慈爱,却因遭遇母亲意外离世、父亲迷信执拗而成长于绝望孤独。柯林倔强地将自己幽闭于昏暗的房间,几近凋零。然而同玛丽相似,撇开悲剧式的家庭成长环境,柯林也充分得到了帝国之“关照”。庄园即是殖民地在大英帝国本土的映像:克兰文家族掌管一切,所有人的福祉全仰仗克兰文先生的体恤与怜悯,不敢对其有些许之违拗。而柯林·克兰文,即便连其本人都视自己为即将夭折的驼背残废,因其米瑟韦斯特庄园少主之身份,却得以令所有人臣服于他的淫威,化身为悬挂在众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避之不及,无所遁形。
至此,帝国语境对于两位孩子成长之影响显而易见,且毫无疑问:就人类个体自然和谐之成长而言,帝国荣耀“恩赐”的并不是温暖的阳光、亲密的陪伴与和谐的平等正义。相反,它将孩子们禁锢于极度自我、固执与偏见的牢笼,日日以权力意识去腐蚀、扭曲他们的灵魂,质朴的心灵惨遭蒙昧,被圈禁在和谐人际关系的真空地带却无所察觉,一旦陷入绝境,便倍感绝望无助。坦白说,权力确实能在成长途中,为好奇之心灵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帮助其觅得答案,可以使个体成长之物质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但其终究无法给予正常的人际关爱与陪伴,无法排解成长旅途中个体所面临的孤独。对于玛丽和柯林来说,造就他们富足任性却无比孤独之童年的,正是帝国。
年幼的玛丽和柯林显然尚未谙帝国之道,然而多年之耳濡目染,使其自幼便构建了对帝国权力的原始感知:血统与出身赋予的特殊地位,与之相伴而生的可以对他人生杀予夺之权力。对于尚在成长初期,心智远未成熟的人类个体,寻求欲望的最大满足是其人性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必然驱使孩子们充分利用帝国赋予的话语权力予取予求,绝不会考量自己渴求之事是多么难以满足且不合情理。一旦未能如愿,他们便会动用帝国权力,对下人们施以惩戒和威吓。下人们又恨又怕,避之唯恐不及,遑论对其言及人情伦理,施以教化。 开明、民主、深谙世事人心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父母可以在与子女的朝夕相处中,通过自己日常的言行,在诸如人际交往、重大决断、个人欲望及情绪之管控等方面,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典范。不幸的是,玛丽与柯林的父母既没有给予充分的陪伴,在有限的陪伴中也没有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注;或因己身道德伦理之缺失,或因性格中的偏执与懦弱,均未能垂范于孩子们的成长。
综上所述,玛丽与柯林长期处于帝国阴影之下,帝国在赋予其特权之前,就已将他们的父母腐蚀。缺乏父母慈爱与良好家庭启蒙的孩子们,在帝国权力的纵容之下逐渐成长为心中独我、恣意妄为的“小独裁者”,既渴望得到关爱,却又不懂得不愿意考虑他人之处境,与人为善和行他人方便,渐失与身边他人正常交往的能力。面对内心的恐惧,他们不仅不懂如何向他人求助,甚至在他人善意帮助时表现得歇斯底里。小霸王们在帝国构筑的权力牢笼里“安逸舒适”地长大,扭曲的心灵因缺少爱、不懂爱、不会爱而陷入无尽的惶恐——孤独无助成为永恒的噩梦。
二、花园语境中实现的成长拯救
《秘密花园》反映了伯内特女士的生态观。她“乐观地认为只要人们能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认识到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够带来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并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3]。伯内特女士以轻灵的笔触,将玫瑰花园描绘成孩子们成长的救赎之地,重拾和谐的福地。对于花园,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花园”仅指涉庄园内那座被隐蔽深藏的花园,经年的深锁之后,无意中被玛丽发现,得以继续施展其愈疾疗伤、滋润心灵的魔力。广义的花园则逾过围墙栅栏和遗忘,延伸至沐尔的每一个角落,弥漫于蔚蓝的天空和自由的空气。真正的花园存在于慈爱的母亲和她所操持的家庭内每一个人的心里。
与帝国相比,花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帝国于平等中滋不公,花园却自不公中育平等。帝国用权力编织话语,用话语维护其权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花园则一派慈爱宁静,静视花开花谢,春来冬往。帝国构筑特权等级,令一部分人去奴役、压迫另一些人;而在花园中,即便尊贵、蛮横如玛丽、柯林之辈,在老园丁、迪肯,甚至是知更鸟面前也无法撒泼发横,在这里权力意识被某一种神秘的气氛所消解。个体若想真正融入花园,就必须放下小姐少爷的架子,必须尊重他人他物,敬慕善意并对他人他物施以善意。这正是花园能够驱除帝国魔障、温暖人心、照耀人性、拯救童贞的秘密所在。
花园的法力,首先在于为孩子们在帝国权力话语的中心之地构建了一方净土。值得玩味的是,花园得以成为众人无法言说、不敢言说之秘密,其原因竟是出于人性之爱和帝国的暗黑权力。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暗黑腐朽的帝国中心,也存在着至臻之爱。克兰文绅士深爱着逝去的妻子,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为了逃避睹物思人的痛苦,下令封闭妻子生前挚爱的花园。偏爱与权力编织的咒语,将代表爱与欢乐的花园从人们的视线中抹去。从此以后,庄园便笼罩在忧郁的哀伤之中。权力不断制造出各种关于庄园继承权的猜疑,克兰文父子的怪异任性使得人人自危,權力意识和等级观念不断被强化,爱与关怀让位于冷漠与无奈。就在庄园极度混乱、即将分崩离析之时,玛莎小姐驾临并发现了秘密的花园和柯林的秘密。由此,作为母爱象征的花园,迎来了从未得享母爱的孩子们;她将孩子们牢牢地保护起来,就在帝国权力的中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可以重归自然、任由天性挥洒的天地。这里一切皆顺其自然,顺着孩子们的善意的想象力,即便是老园丁的唯唯诺诺也完全是出于爱的自愿,而非是受制于权力。
花园之修复功能更体现在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秩序,一种以爱、善意与平等为基石而构建的秩序。广义的“花园”早已超出其既定之概念范围,延伸至整个沐尔,至迪肯的家庭,甚至迪肯的足迹抵达的每一个角落。花园所在,一切皆循时顺势而为,遵循自然之法,独立个体之间按照自然本性存在并相互关联,远离谄媚与压迫,阴晴雨雪,花开花谢,生长消逝,季节更替都在自然法则中有序发生。正是基于自然法则,花园设定了一种健康和谐的成长模式,其核心就是平等、善意和对话:唯有平等,善意才能得到更好的表达;假以平等与善意,方能有效开展对话,灵魂之间和不同经历才能真正地交融。随着孩子们对秘密花园的访问日益增多,他们日趋成为自然之子,和迪肯一样。在花园里,玛丽和柯林逐渐与身边的人、动物、植物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并从他者身上不断汲取人性、物性的温暖,拨开帝国话语迷雾,渐觅得成长之希望,于健康成长中见未来。
不难发现,在进入庄园之前,贵为帝国继承人和大小姐的玛丽却是一位极度缺少关爱且自尊严重受损的少女,她性格孤傲乖戾,从不知与人为善。而进入庄园之后,她幸运地被安排在玛莎的照料之下。虽然在帝国语境中仅是一位地位低微的婢女,玛莎却是不折不扣的花园之女,不同于众多只求自保、不敢多事的侍从们,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玛莎的帮助下,玛丽继而认识了自然之子迪肯,并不可思议地第一次见面就将花园的秘密告诉了他。花园强健了玛丽小姐的体质,使她找到了劳作的乐趣:“她劳作着,挖掘着,奋力拔出杂草,她不断地在劳动中收获乐趣,却不是感觉疲惫。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极具魅力的玩耍。”[4]正是在劳作中,玛丽有效地纠正并修复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既强健了体魄,又找到了自我,自此成长途中阴霾散尽,迎来全新之人生。
柯林的境遇略有不同。亲情的缺失导致安全感的严重匮乏,帝国权力荼毒下滋养出乖戾暴躁、无礼蛮横的性格,虚弱孤独,却不容他人走进内心。然而,与玛丽的相遇构成了其身体与人格恢复健康的契机。彼时玛丽已经开始走出庄园里幽暗压抑的房间,呼吸到沐尔新鲜的空气,更是发现了秘密花园并和迪肯播下最初的花籽。继而是柯林,和玛丽一起不断地进出花园,像玛丽一样劳作,并将从书中看到的知识用于花园的工作。就这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来自花园内外、沐尔之上的故事,小小的心灵不断受到启迪,进而激扬起宗教般虔诚的祷告和言说。当生的希望被重新燃起,不近人情的乖戾变得柔软而和善,想象力开始扩张,理想的风帆也被挂起,便标志着柯林克兰文已在花园的滋润下,重获健康的人性与生机。 統观《秘密花园》全书,帝国和花园就玛丽和柯林成长的话语权,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较量。自出生起,帝国便将他们置于特定的话语体系之中,这种体系以权力为核心,构建出尊卑分明的各阶各级,使得人际关系严重异化,主要体现为各色的权力争斗和阶级不平等。而花园则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帝国权力,在帝国势力的中心之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另辟蹊径;在这里,孩子们得以躲避帝国监视,远离帝国意识形态的荼毒,在新型的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关系中,与他人交往,与自然万物互动,进而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构建自我。花园式的互动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们对于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帝国处心积虑去灌输的权力中心意识、阶级和种族优越意识被消弭于无形,孩子们回归自然健康的成长之路。
可以预见,在未来,玛丽和柯林将继承帝国大业,在帝国内部倡导和推广花园式互动伦理关系,于更多孩子心灵中埋下平等友善之火种。他们甚至或将与广大渴望自由平等、亟待脱离帝国奴役的殖民地人民一起,推动帝国和帝国话语的消亡——而这也确实已为历史所证明。
参考文献:
〔1〕张国龙.成长小说界域辨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61-263.
〔2〕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14.
〔3〕祝贺.秘密花园中的自然、人与社会[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13,(02):229-231.
〔4〕伯内特,弗朗西斯.秘密花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67-6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initiation novel, The Secret Garden relates a combating strory of Garden and Empire competing for the discourse over two children's growth. On the one hand, Empire as a particular form of social system and ideology, tries every means to deform the children's minds and cast them into quality heirs so as to maintain itself. Whereas, Garden on behalf of natural laws, reclaims an ideal piece of land within Empire where genuineness, benevolence and beauty rules, and natural healthy growth happens. In the end of the novel, Garden wins the competition as the children regain a strong physique and personality well-being after their return to Garden and being rid of Empire's evil shadows.
Keywords: Growth Discourse; Garden; Empire
关键词:《秘密花园》;成长话语;花园;帝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094-04
《秘密花园》是F.H.伯内特女士文学创作生涯中最为灿烂的作品,其作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之地位,毋庸置疑。作品中,伯内特女士以至善至诚之情感及生动细腻之笔触,描述了玛莎.伦诺克斯和柯林.克兰文两位小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故事情节跌宕,妙趣横生,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既能够充分品味印度和英国之异域风情,又能够于玛丽、柯林之成长救赎中找到共鸣。究其本质,《秘密花园》实乃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成长小说。
就成长小说之范畴而言,《秘密花园》着力描绘了玛莎与柯林稚嫩人生所经受之成长挫折和心灵磨难,实现了从“天真→受挫→迷惘→顿悟→长大成人”的叙述结构,同时也探索了孩子们对于自主、自强、自由的渴望和冲动,用文字再现了孩子们对于“成长”这一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1]。《秘密花园》之成功既有赖于作者的见识与文笔,又肇始于伯内特女士真诚善良的品格。她巧妙地将成长叙事与成长环境的转换并置,揭示了成长环境对于成长救赎所具有之重要意义。
在《秘密花园》中,作者将玛莎和柯林先后置于帝国和花园两种迥异的成长环境,详细描述其成长救赎过程,继而呈现两种截然不同之人格塑造模式:一边是帝国及其所规定的森严的等级壁垒;而另一边则是花园:花园中,万物彼此亲近,和谐而平等。环境塑造人:既影响体格之成长,更着力于人格的构建。文中两种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被视为两种意识形态围绕个体成长话语权而展开的斗争,一方面帝国期待通过展示、使用与强调权力,引起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权力之崇拜与追求,维系帝国之存在与延续;然花园则完全相反,它尊崇自然成长法则,自然万物雨露均沾,花园仅作营养提供与成长守护——尽管园丁本和孩子们不时地从事修剪和杂草清除,所有这一切都还算得上是为了促进健康自然之成长;花园里呈现的生态关系自然而和谐。
一、帝国话语控制下的童年噩梦
“帝国主义不仅仅是简单粗暴地占有土地,积累财富,更是对语言文字、社会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面侵蚀。”[2]赛义德此番关于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本质的论述,深刻揭露了帝国作为一种因人类活动而缔结的利益制度体系,为维系自身永久存在而试图全面掌控人类精神话语的野心。因此,其必然一方面在殖民地加强奴化教育,制造一代又一代顺从帝国话语、认同帝国文化的奴隶;另一方面又在帝国内部构建森严的意识形态管控体系,控制帝国事业继任者的成长话语,选择性地对其进行等级观念和殖民意识的输入。《秘密花园》的故事叙述恰好呈现了帝国语境下两位少年的成长路程。
玛丽和柯林均出生在帝国统治阶级之家,玛丽出生在殖民地印度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大多数时光,最后辗转至米瑟韦斯特庄园;柯林则诞生在大英帝国本土的庄园城堡,整个童年都幽闭在昏暗的房间里,直至玛丽和迪肯到来。玛丽的出身及童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印度社会、殖民者群体、大小姐身份、印度仆人、热带气候——所有这些都早已由帝国预先设定,玛丽小姐一出生便被浸没在扭曲、疏离的社会环境之中。帝国的殖民行为日益在殖民地引起人际关系之异化:一边是殖民者间盛行愚不可及的傲慢与奢靡之风,另一端则是被压迫者不得已的屈从和长期压迫所生的愚钝和怨恨。这些对玛丽小姐成长所产生之影响远甚于“印度那恼人的天气”。成长于此,身为帝国殖民者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予她“天真”的呵护。因此,玛丽小姐的“天真”从一开始就大打折扣,不仅长相“丑陋”,且乖张暴戾,喜怒无常,更兼恣意妄为;即便不得父母之宠爱,玛丽小姐因其殖民者后裔、帝国继任者的身份,竟也得以在仆人群中“呼风唤雨”,“生杀予夺”,动辄以其认为最“恶毒“的话语谩骂侍从,为她上课的家庭教师全都有始无终。帝國自玛丽人生初始就以权力等级意识的毒药喂养其心灵,在其眼前尽情铺展权有高低、人有尊卑之画卷,并赋予其奴役土著侍从的权杖,而未加以丝毫的约束与监督。
同为童年沦落人,柯林·克兰文的经历更加令人扼腕而叹,原本可尽享父母慈爱,却因遭遇母亲意外离世、父亲迷信执拗而成长于绝望孤独。柯林倔强地将自己幽闭于昏暗的房间,几近凋零。然而同玛丽相似,撇开悲剧式的家庭成长环境,柯林也充分得到了帝国之“关照”。庄园即是殖民地在大英帝国本土的映像:克兰文家族掌管一切,所有人的福祉全仰仗克兰文先生的体恤与怜悯,不敢对其有些许之违拗。而柯林·克兰文,即便连其本人都视自己为即将夭折的驼背残废,因其米瑟韦斯特庄园少主之身份,却得以令所有人臣服于他的淫威,化身为悬挂在众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避之不及,无所遁形。
至此,帝国语境对于两位孩子成长之影响显而易见,且毫无疑问:就人类个体自然和谐之成长而言,帝国荣耀“恩赐”的并不是温暖的阳光、亲密的陪伴与和谐的平等正义。相反,它将孩子们禁锢于极度自我、固执与偏见的牢笼,日日以权力意识去腐蚀、扭曲他们的灵魂,质朴的心灵惨遭蒙昧,被圈禁在和谐人际关系的真空地带却无所察觉,一旦陷入绝境,便倍感绝望无助。坦白说,权力确实能在成长途中,为好奇之心灵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帮助其觅得答案,可以使个体成长之物质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但其终究无法给予正常的人际关爱与陪伴,无法排解成长旅途中个体所面临的孤独。对于玛丽和柯林来说,造就他们富足任性却无比孤独之童年的,正是帝国。
年幼的玛丽和柯林显然尚未谙帝国之道,然而多年之耳濡目染,使其自幼便构建了对帝国权力的原始感知:血统与出身赋予的特殊地位,与之相伴而生的可以对他人生杀予夺之权力。对于尚在成长初期,心智远未成熟的人类个体,寻求欲望的最大满足是其人性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必然驱使孩子们充分利用帝国赋予的话语权力予取予求,绝不会考量自己渴求之事是多么难以满足且不合情理。一旦未能如愿,他们便会动用帝国权力,对下人们施以惩戒和威吓。下人们又恨又怕,避之唯恐不及,遑论对其言及人情伦理,施以教化。 开明、民主、深谙世事人心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父母可以在与子女的朝夕相处中,通过自己日常的言行,在诸如人际交往、重大决断、个人欲望及情绪之管控等方面,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典范。不幸的是,玛丽与柯林的父母既没有给予充分的陪伴,在有限的陪伴中也没有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注;或因己身道德伦理之缺失,或因性格中的偏执与懦弱,均未能垂范于孩子们的成长。
综上所述,玛丽与柯林长期处于帝国阴影之下,帝国在赋予其特权之前,就已将他们的父母腐蚀。缺乏父母慈爱与良好家庭启蒙的孩子们,在帝国权力的纵容之下逐渐成长为心中独我、恣意妄为的“小独裁者”,既渴望得到关爱,却又不懂得不愿意考虑他人之处境,与人为善和行他人方便,渐失与身边他人正常交往的能力。面对内心的恐惧,他们不仅不懂如何向他人求助,甚至在他人善意帮助时表现得歇斯底里。小霸王们在帝国构筑的权力牢笼里“安逸舒适”地长大,扭曲的心灵因缺少爱、不懂爱、不会爱而陷入无尽的惶恐——孤独无助成为永恒的噩梦。
二、花园语境中实现的成长拯救
《秘密花园》反映了伯内特女士的生态观。她“乐观地认为只要人们能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认识到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够带来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并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3]。伯内特女士以轻灵的笔触,将玫瑰花园描绘成孩子们成长的救赎之地,重拾和谐的福地。对于花园,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花园”仅指涉庄园内那座被隐蔽深藏的花园,经年的深锁之后,无意中被玛丽发现,得以继续施展其愈疾疗伤、滋润心灵的魔力。广义的花园则逾过围墙栅栏和遗忘,延伸至沐尔的每一个角落,弥漫于蔚蓝的天空和自由的空气。真正的花园存在于慈爱的母亲和她所操持的家庭内每一个人的心里。
与帝国相比,花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帝国于平等中滋不公,花园却自不公中育平等。帝国用权力编织话语,用话语维护其权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花园则一派慈爱宁静,静视花开花谢,春来冬往。帝国构筑特权等级,令一部分人去奴役、压迫另一些人;而在花园中,即便尊贵、蛮横如玛丽、柯林之辈,在老园丁、迪肯,甚至是知更鸟面前也无法撒泼发横,在这里权力意识被某一种神秘的气氛所消解。个体若想真正融入花园,就必须放下小姐少爷的架子,必须尊重他人他物,敬慕善意并对他人他物施以善意。这正是花园能够驱除帝国魔障、温暖人心、照耀人性、拯救童贞的秘密所在。
花园的法力,首先在于为孩子们在帝国权力话语的中心之地构建了一方净土。值得玩味的是,花园得以成为众人无法言说、不敢言说之秘密,其原因竟是出于人性之爱和帝国的暗黑权力。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暗黑腐朽的帝国中心,也存在着至臻之爱。克兰文绅士深爱着逝去的妻子,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为了逃避睹物思人的痛苦,下令封闭妻子生前挚爱的花园。偏爱与权力编织的咒语,将代表爱与欢乐的花园从人们的视线中抹去。从此以后,庄园便笼罩在忧郁的哀伤之中。权力不断制造出各种关于庄园继承权的猜疑,克兰文父子的怪异任性使得人人自危,權力意识和等级观念不断被强化,爱与关怀让位于冷漠与无奈。就在庄园极度混乱、即将分崩离析之时,玛莎小姐驾临并发现了秘密的花园和柯林的秘密。由此,作为母爱象征的花园,迎来了从未得享母爱的孩子们;她将孩子们牢牢地保护起来,就在帝国权力的中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可以重归自然、任由天性挥洒的天地。这里一切皆顺其自然,顺着孩子们的善意的想象力,即便是老园丁的唯唯诺诺也完全是出于爱的自愿,而非是受制于权力。
花园之修复功能更体现在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秩序,一种以爱、善意与平等为基石而构建的秩序。广义的“花园”早已超出其既定之概念范围,延伸至整个沐尔,至迪肯的家庭,甚至迪肯的足迹抵达的每一个角落。花园所在,一切皆循时顺势而为,遵循自然之法,独立个体之间按照自然本性存在并相互关联,远离谄媚与压迫,阴晴雨雪,花开花谢,生长消逝,季节更替都在自然法则中有序发生。正是基于自然法则,花园设定了一种健康和谐的成长模式,其核心就是平等、善意和对话:唯有平等,善意才能得到更好的表达;假以平等与善意,方能有效开展对话,灵魂之间和不同经历才能真正地交融。随着孩子们对秘密花园的访问日益增多,他们日趋成为自然之子,和迪肯一样。在花园里,玛丽和柯林逐渐与身边的人、动物、植物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并从他者身上不断汲取人性、物性的温暖,拨开帝国话语迷雾,渐觅得成长之希望,于健康成长中见未来。
不难发现,在进入庄园之前,贵为帝国继承人和大小姐的玛丽却是一位极度缺少关爱且自尊严重受损的少女,她性格孤傲乖戾,从不知与人为善。而进入庄园之后,她幸运地被安排在玛莎的照料之下。虽然在帝国语境中仅是一位地位低微的婢女,玛莎却是不折不扣的花园之女,不同于众多只求自保、不敢多事的侍从们,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玛莎的帮助下,玛丽继而认识了自然之子迪肯,并不可思议地第一次见面就将花园的秘密告诉了他。花园强健了玛丽小姐的体质,使她找到了劳作的乐趣:“她劳作着,挖掘着,奋力拔出杂草,她不断地在劳动中收获乐趣,却不是感觉疲惫。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极具魅力的玩耍。”[4]正是在劳作中,玛丽有效地纠正并修复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既强健了体魄,又找到了自我,自此成长途中阴霾散尽,迎来全新之人生。
柯林的境遇略有不同。亲情的缺失导致安全感的严重匮乏,帝国权力荼毒下滋养出乖戾暴躁、无礼蛮横的性格,虚弱孤独,却不容他人走进内心。然而,与玛丽的相遇构成了其身体与人格恢复健康的契机。彼时玛丽已经开始走出庄园里幽暗压抑的房间,呼吸到沐尔新鲜的空气,更是发现了秘密花园并和迪肯播下最初的花籽。继而是柯林,和玛丽一起不断地进出花园,像玛丽一样劳作,并将从书中看到的知识用于花园的工作。就这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来自花园内外、沐尔之上的故事,小小的心灵不断受到启迪,进而激扬起宗教般虔诚的祷告和言说。当生的希望被重新燃起,不近人情的乖戾变得柔软而和善,想象力开始扩张,理想的风帆也被挂起,便标志着柯林克兰文已在花园的滋润下,重获健康的人性与生机。 統观《秘密花园》全书,帝国和花园就玛丽和柯林成长的话语权,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较量。自出生起,帝国便将他们置于特定的话语体系之中,这种体系以权力为核心,构建出尊卑分明的各阶各级,使得人际关系严重异化,主要体现为各色的权力争斗和阶级不平等。而花园则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帝国权力,在帝国势力的中心之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另辟蹊径;在这里,孩子们得以躲避帝国监视,远离帝国意识形态的荼毒,在新型的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关系中,与他人交往,与自然万物互动,进而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构建自我。花园式的互动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们对于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帝国处心积虑去灌输的权力中心意识、阶级和种族优越意识被消弭于无形,孩子们回归自然健康的成长之路。
可以预见,在未来,玛丽和柯林将继承帝国大业,在帝国内部倡导和推广花园式互动伦理关系,于更多孩子心灵中埋下平等友善之火种。他们甚至或将与广大渴望自由平等、亟待脱离帝国奴役的殖民地人民一起,推动帝国和帝国话语的消亡——而这也确实已为历史所证明。
参考文献:
〔1〕张国龙.成长小说界域辨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61-263.
〔2〕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14.
〔3〕祝贺.秘密花园中的自然、人与社会[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13,(02):229-231.
〔4〕伯内特,弗朗西斯.秘密花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67-6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initiation novel, The Secret Garden relates a combating strory of Garden and Empire competing for the discourse over two children's growth. On the one hand, Empire as a particular form of social system and ideology, tries every means to deform the children's minds and cast them into quality heirs so as to maintain itself. Whereas, Garden on behalf of natural laws, reclaims an ideal piece of land within Empire where genuineness, benevolence and beauty rules, and natural healthy growth happens. In the end of the novel, Garden wins the competition as the children regain a strong physique and personality well-being after their return to Garden and being rid of Empire's evil shadows.
Keywords: Growth Discourse; Garden; 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