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财富》杂志称:“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不使用表外融资的公司是少见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进行业务拓展和壮大规模,进行表外融资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本文对什么是企业表外融资,表外融资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表述,并在此基础上就表外融资的动因及相关各方的反应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如何应对企业表外融资的问题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表外融资;动因;反应;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表外融资概述
(一)对表外融资的认知
表外融资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简称,是相对表内融资的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种新型融资工具所融通的资金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既不揭示其资产的增加,也不反映其负债的增加,更不会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其本身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而且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数额及比率等财务指标严重失实,也会使公司利润表中收入、费用信息及现金流量表中各种现金收支信息与事实相悖,极大的误导了相关各方的判断和决策。鉴于当今会计准则的漏洞及我国现行准则制度的不完善,表外融资给融资需求旺盛的理财专家们提供了打“擦边球”的机会和空间,成为一种与利益相关方博弈的“财务游戏”。相对于表内融资,表外融资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好处,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表外融资的常见方式
1.租赁融资
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会计上将租赁划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类型。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通行会计惯列,融资租赁需要将租赁资产视为自有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资本化处理,其实质是一种表内融资,这会降低承租企业盈利能力和筹资能力。而经营租赁费用的会计处理不需资本化,只需要反映在损益表中,无疑被承租人视为较理想的方式。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承租人会千方百计回避融资租赁合同条款,使实质上是融资租赁的业务被视为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
2.合资经营与SPE融资
合资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持有另一个企业相当数量股份,但未达到控制另一企业程度的经营方式,这里的另一企业被称为未合并企业。根据现行准则对合并报表的编制要求,需要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但准则对“控制”的界定不是十分明确,这给融资企业可以通过在未合并企业安排融资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其表外融资并不需要在合并报表中反映。合伙企业、特殊目的实体(SPE)等关联企业融资也是这种只注重法律形式不注重经济实质的融资方式。
3.资产证券化(ABS)
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存量资产、企业交易或服务或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收入通过特殊目的实体,构造和转换为资本市场可销售或流通的金融产品即证券的过程。如美国安然公司将能源商品证券化就是典型一例。资产证券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加资产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表外融资优化财务报表。常见的证券化产品主要有住房抵押贷款、 汽车抵押贷款、信用消费贷款、 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等,比如,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讲是一种抵押借款,按制度规定作资产转让处理,不确认为负债。
4.创新金融工具
随着现代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由于准则制度的修订完善滞后于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目前相当部分创新金融工具所引起的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尚未在表内加以反映,曾经声名远播的美国第七大公司-安然公司,就是利用这种创新金融工具如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和其它衍生工具,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一度获美国 “最富创新能力” 公司殊荣。目前我国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仍持谨慎态度,准入及监管都十分严格。
二、企业表外融资的动因分析
(一)掩盖资金来源、隐藏债务,粉饰财务报表
融资企业一般通过设立关联企业来隐藏债务,用诸如关联性信托投资公司或其它特殊目的实体发行债券,关联企业负责承担全部债务,所融资金全部输入融资企业,融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既不反映资产也不反映负债,而表外融资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这明显加大了财务杠杆效应,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造成一种融资企业资产负债率很低而盈利率很高的假象,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二)套期保值、风险隔离
在所有者权益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增加负债也增加,但通过特殊目的实体等关联企业,融资企业可以将资产与负债剥离,通过“空头”与“多头”策略使融资企业资产达到套期保值或增值的目的,融资企业在受益的同时风险也降低了。当然,“套期保值”策略无法将风险完全“对冲”,当市场波动剧烈时,有可能使企业陷入无法补救的危机之中。另外,外贸企业为了对抗汇率波动风险,使其资产和权益免受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也会通过表外融资调节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兑换价值,起到稳定财务状况、应对外汇风险的作用。
(三)盘活资产,拓宽融资范围
如资产证券化、应收票据贴现、出售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等融资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融资企业的资产流动性,盘活了企业资产,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另外融资企业利用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业务占用其他企业的流动资金,使双方都实现双赢,等等,融资企业可以利用表外融资业务筹措到所需要的资金不必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的会计惯例的限制,开辟了融资渠道,拓宽了融资范围。
(四)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一般而言,借款双方需要签订一个具有很多限制性条款的借款合同,如规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如果超出这一规定比率,签约失败。为了实现成功签约,企业将某些债务置于表外,以此规避合同的限制。另外,债权人在审查借款合同履行时,也会有意无意间将某些债务如租赁、贴现等与一般债务对等看待,这也会助推表外融资,并将此从表内剔除,置于表外。 (五)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当前成本计量模式有多种,如历史成本法、现值法、未来值法等,但历史成本法仍被大多数企业采用。处于通胀时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会使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被严重低估,诸于资产负债率、负债所有者权益比率指标恶化,降低了企业的举债能力。作为对被低估价值的抵销,企业极有可通过表外融资将部分债务置于表外,以此改善财务状况,降低因通胀所带来的举债压力。
三、利益相关方的反应
(一)从管理方角度看
表外融资的原始诱因和动机来自于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及实现企业表面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在精明的理财专家的配合下绞尽脑汁地与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周旋,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千方百计粉饰会计报表,资产成倍增加,而负债又不会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这给管理者带来了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管理业绩突出,给企业带来表面上的空前繁荣。也为日后的表外融资创造了更有说服力的条件,为骗取更多收益提供了方便。由此看来,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希望采用表外融资。
(二)从投资人角度看
企业投资人需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权益最大化,投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表外融资可以借助财务杠杆作用, 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当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 表外融资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收益, 使投资人从表外融资中获益;但是表外融资的隐蔽性, 使投资人无法获得企业实际投资收益信息, 也无法掌握其经营状况及预测经营前景,所以单纯从投资收益率与举债成本率的关系来判断, 势必陷入管理者事先设下的圈套。因此投资人必须慎重处理,辩证地看待表外融资,善于识破其表外融资的动机, 如果是为了增强其资产流动性、套期保值、风险隔离、应对通胀等的表外融资,尽管也会形成表外债务,但一般在企业可控范围之内,投资人对此可持支持态度;但如果是通过关联公司(如SPE)一味举债,势必成倍增加财务风险,企业在虚报利润假象下暗流涌动,势必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安然事件就是明证。投资人应对此种融资立即加以制止, 要求将表外负债纳入表内。
由于表外融资没有向外部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使那些有意向的潜在投资人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数据, 会误导市场潜在投资者的决策。 潜在投资者对表外融资理应反对。
(三)从债权人角度看
总的说来,表外融资对债权人是不利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债权人权益受权益性资本的保护作用降低。表外融资会使企业实际资本负债率加大,在权益性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原来只需要对表内债权人提供权益保障,现在既要对内也要对外进行保障, 所以表内债权人收回投资的保证性降低了。其二, 表内债权人权益受表外债权人侵蚀。表外融资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表外负债如同企业“私生子”,不受现行法律保护,但它要享受与“亲生子”一样的经济待遇甚或更高。表外负债因其非正当性和非法性,融资企业往往要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以弥补其风险,这自然会影响表内债权人的权益,造成表内债权人权益减少。这也称得上是“亲生子”与“私生子”之间的财富抢夺,其最终结果是表内债权人权益减少、风险也增加。债权人对此持当然的反对态度。
四、关于表外融资的几点建议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利用表外融资来解决资金需求,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发现隐藏在外部资产膨胀背后的深刻危机,融资企业必须审慎把握好这一高风险的盈利模式,积极、谨慎地探索表外融资的利弊,合理地运用表外融资,兴利去弊。
(一)重视表外融资的理论研究、提高表外信息的辨识力
随着资产证券化、SPE、衍生金融工具等名词进入公众视野,人们试图去搞懂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及复杂繁琐的运作模式,籍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一试身手。社会各界应给予足够关注,学术界应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做好对理论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指导,让公众对表外融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表外信息的辨识力。
(二)加快制订表外融资表内化的准则及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资金成本
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所以表外融资表内化的制订,必然要考虑经济后果。由于准则制订机构受到相关利益集团的压力,表外融资形式的又不断出现,决定了表外融资表内化将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跟随这一进程的加速,将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三)充分揭示表外融资信息,确保财务报告真实与完整。
鉴于表外融资业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掌握足够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技巧,熟悉金融业务,同时避免财务人员在技术形式上遵循准则却在实质上规避准则意图的“界线”,不仅达到“程序公允”,而且最终实现“结果公允”。
(四)加强表外融资审计,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监管作用
在企业看来,表外融资不过是精明的管理者经过巧妙设计的“财务游戏”,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筹码,外界无法通过财务报表洞察心机,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职能,增加融资企业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代理成本。
参考文献:
[1]梁庆.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1(10上)
[2]彭海辉,陈红.从表外负债看次贷危机成因及对策[J].财会/审计,2010(4).
[3]马洪达,于珊.浅析表外融资的类型及形成[J].财务与会计,2014(8).
[4]郑伟生.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
[5]刘励威.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表外融资会计信息的质量[J].东方企业文化及策略,20113(6).
关键词:表外融资;动因;反应;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表外融资概述
(一)对表外融资的认知
表外融资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简称,是相对表内融资的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种新型融资工具所融通的资金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既不揭示其资产的增加,也不反映其负债的增加,更不会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其本身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而且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数额及比率等财务指标严重失实,也会使公司利润表中收入、费用信息及现金流量表中各种现金收支信息与事实相悖,极大的误导了相关各方的判断和决策。鉴于当今会计准则的漏洞及我国现行准则制度的不完善,表外融资给融资需求旺盛的理财专家们提供了打“擦边球”的机会和空间,成为一种与利益相关方博弈的“财务游戏”。相对于表内融资,表外融资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好处,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表外融资的常见方式
1.租赁融资
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会计上将租赁划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类型。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通行会计惯列,融资租赁需要将租赁资产视为自有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资本化处理,其实质是一种表内融资,这会降低承租企业盈利能力和筹资能力。而经营租赁费用的会计处理不需资本化,只需要反映在损益表中,无疑被承租人视为较理想的方式。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承租人会千方百计回避融资租赁合同条款,使实质上是融资租赁的业务被视为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
2.合资经营与SPE融资
合资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持有另一个企业相当数量股份,但未达到控制另一企业程度的经营方式,这里的另一企业被称为未合并企业。根据现行准则对合并报表的编制要求,需要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但准则对“控制”的界定不是十分明确,这给融资企业可以通过在未合并企业安排融资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其表外融资并不需要在合并报表中反映。合伙企业、特殊目的实体(SPE)等关联企业融资也是这种只注重法律形式不注重经济实质的融资方式。
3.资产证券化(ABS)
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存量资产、企业交易或服务或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收入通过特殊目的实体,构造和转换为资本市场可销售或流通的金融产品即证券的过程。如美国安然公司将能源商品证券化就是典型一例。资产证券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加资产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表外融资优化财务报表。常见的证券化产品主要有住房抵押贷款、 汽车抵押贷款、信用消费贷款、 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等,比如,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讲是一种抵押借款,按制度规定作资产转让处理,不确认为负债。
4.创新金融工具
随着现代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由于准则制度的修订完善滞后于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目前相当部分创新金融工具所引起的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尚未在表内加以反映,曾经声名远播的美国第七大公司-安然公司,就是利用这种创新金融工具如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和其它衍生工具,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一度获美国 “最富创新能力” 公司殊荣。目前我国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仍持谨慎态度,准入及监管都十分严格。
二、企业表外融资的动因分析
(一)掩盖资金来源、隐藏债务,粉饰财务报表
融资企业一般通过设立关联企业来隐藏债务,用诸如关联性信托投资公司或其它特殊目的实体发行债券,关联企业负责承担全部债务,所融资金全部输入融资企业,融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既不反映资产也不反映负债,而表外融资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这明显加大了财务杠杆效应,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造成一种融资企业资产负债率很低而盈利率很高的假象,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二)套期保值、风险隔离
在所有者权益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增加负债也增加,但通过特殊目的实体等关联企业,融资企业可以将资产与负债剥离,通过“空头”与“多头”策略使融资企业资产达到套期保值或增值的目的,融资企业在受益的同时风险也降低了。当然,“套期保值”策略无法将风险完全“对冲”,当市场波动剧烈时,有可能使企业陷入无法补救的危机之中。另外,外贸企业为了对抗汇率波动风险,使其资产和权益免受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也会通过表外融资调节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兑换价值,起到稳定财务状况、应对外汇风险的作用。
(三)盘活资产,拓宽融资范围
如资产证券化、应收票据贴现、出售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等融资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融资企业的资产流动性,盘活了企业资产,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另外融资企业利用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业务占用其他企业的流动资金,使双方都实现双赢,等等,融资企业可以利用表外融资业务筹措到所需要的资金不必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的会计惯例的限制,开辟了融资渠道,拓宽了融资范围。
(四)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一般而言,借款双方需要签订一个具有很多限制性条款的借款合同,如规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如果超出这一规定比率,签约失败。为了实现成功签约,企业将某些债务置于表外,以此规避合同的限制。另外,债权人在审查借款合同履行时,也会有意无意间将某些债务如租赁、贴现等与一般债务对等看待,这也会助推表外融资,并将此从表内剔除,置于表外。 (五)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当前成本计量模式有多种,如历史成本法、现值法、未来值法等,但历史成本法仍被大多数企业采用。处于通胀时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会使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被严重低估,诸于资产负债率、负债所有者权益比率指标恶化,降低了企业的举债能力。作为对被低估价值的抵销,企业极有可通过表外融资将部分债务置于表外,以此改善财务状况,降低因通胀所带来的举债压力。
三、利益相关方的反应
(一)从管理方角度看
表外融资的原始诱因和动机来自于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及实现企业表面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在精明的理财专家的配合下绞尽脑汁地与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周旋,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千方百计粉饰会计报表,资产成倍增加,而负债又不会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这给管理者带来了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管理业绩突出,给企业带来表面上的空前繁荣。也为日后的表外融资创造了更有说服力的条件,为骗取更多收益提供了方便。由此看来,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希望采用表外融资。
(二)从投资人角度看
企业投资人需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权益最大化,投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表外融资可以借助财务杠杆作用, 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当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 表外融资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收益, 使投资人从表外融资中获益;但是表外融资的隐蔽性, 使投资人无法获得企业实际投资收益信息, 也无法掌握其经营状况及预测经营前景,所以单纯从投资收益率与举债成本率的关系来判断, 势必陷入管理者事先设下的圈套。因此投资人必须慎重处理,辩证地看待表外融资,善于识破其表外融资的动机, 如果是为了增强其资产流动性、套期保值、风险隔离、应对通胀等的表外融资,尽管也会形成表外债务,但一般在企业可控范围之内,投资人对此可持支持态度;但如果是通过关联公司(如SPE)一味举债,势必成倍增加财务风险,企业在虚报利润假象下暗流涌动,势必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安然事件就是明证。投资人应对此种融资立即加以制止, 要求将表外负债纳入表内。
由于表外融资没有向外部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使那些有意向的潜在投资人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数据, 会误导市场潜在投资者的决策。 潜在投资者对表外融资理应反对。
(三)从债权人角度看
总的说来,表外融资对债权人是不利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债权人权益受权益性资本的保护作用降低。表外融资会使企业实际资本负债率加大,在权益性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原来只需要对表内债权人提供权益保障,现在既要对内也要对外进行保障, 所以表内债权人收回投资的保证性降低了。其二, 表内债权人权益受表外债权人侵蚀。表外融资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表外负债如同企业“私生子”,不受现行法律保护,但它要享受与“亲生子”一样的经济待遇甚或更高。表外负债因其非正当性和非法性,融资企业往往要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以弥补其风险,这自然会影响表内债权人的权益,造成表内债权人权益减少。这也称得上是“亲生子”与“私生子”之间的财富抢夺,其最终结果是表内债权人权益减少、风险也增加。债权人对此持当然的反对态度。
四、关于表外融资的几点建议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利用表外融资来解决资金需求,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发现隐藏在外部资产膨胀背后的深刻危机,融资企业必须审慎把握好这一高风险的盈利模式,积极、谨慎地探索表外融资的利弊,合理地运用表外融资,兴利去弊。
(一)重视表外融资的理论研究、提高表外信息的辨识力
随着资产证券化、SPE、衍生金融工具等名词进入公众视野,人们试图去搞懂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及复杂繁琐的运作模式,籍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一试身手。社会各界应给予足够关注,学术界应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做好对理论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指导,让公众对表外融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表外信息的辨识力。
(二)加快制订表外融资表内化的准则及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资金成本
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所以表外融资表内化的制订,必然要考虑经济后果。由于准则制订机构受到相关利益集团的压力,表外融资形式的又不断出现,决定了表外融资表内化将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跟随这一进程的加速,将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三)充分揭示表外融资信息,确保财务报告真实与完整。
鉴于表外融资业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掌握足够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技巧,熟悉金融业务,同时避免财务人员在技术形式上遵循准则却在实质上规避准则意图的“界线”,不仅达到“程序公允”,而且最终实现“结果公允”。
(四)加强表外融资审计,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监管作用
在企业看来,表外融资不过是精明的管理者经过巧妙设计的“财务游戏”,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筹码,外界无法通过财务报表洞察心机,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职能,增加融资企业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代理成本。
参考文献:
[1]梁庆.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1(10上)
[2]彭海辉,陈红.从表外负债看次贷危机成因及对策[J].财会/审计,2010(4).
[3]马洪达,于珊.浅析表外融资的类型及形成[J].财务与会计,2014(8).
[4]郑伟生.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
[5]刘励威.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表外融资会计信息的质量[J].东方企业文化及策略,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