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DV这个全新的文化概念,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非物质性,非实用性的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DV正在逐渐摆脱个人消遣形式的自娱自乐,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的产品,成为一个产生巨大文化价值影响的产业。
DV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它真正使影视艺术成为大众的互动视听艺术,真正成为了大众百姓容易直接参与的视听文化。大众使用DV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变革,它的价值凸现在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从高高的艺术殿堂走向日常生活。DV是一个革命性的视听变革,对推动影视文化的深入发展,对完善人类素养教育和展示人文艺术与科学,对推动人类整体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DV是一种文化自由,是抛开压力,市场和审查制度的个性化表达。它之所以会吸引我们,是因为DV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思想和创作的自由。DV具有配合先进的剪辑器材进行非线性剪辑的优点,并且采用了数码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其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质量,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省却了选购时的麻烦。制作一部DV作品,只需借助一台小小的数码影像机,轻巧的机身在拍摄时又不易觉察,这就使得表达个体心智,揭露腐败黑暗,记录社会底层的民间影像运动,如同奔流的地火呼之欲出。不但记录,而且可以把作品传输到网上,让全世界的人与你一同分享DV创作的快乐。也许,这种相对粗糙的影像制作和交流方式不能真正取代电影院的存在,但至少我们可以宣布:个人影像传播时代到来了。没有商业票房的压力,Dv业余导演和演员们尽可以从容自由的尝试他们的拍摄实验。就像世界著名的纽约电影节,干脆不设任何奖项,为的就是让从组办人、导演到观众都彻底地放松心情,展示和欣赏电影的魅力,展现真实的个性。凤凰卫视中文台《DV新时代》自开播以来,已经展映了140多部作品。这些每部长约11分半的作品,倾泻了两岸三地DV爱好者对社会变迁的认知与感悟、对身边人物的审视与理解,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引起了社会的震撼。
(二)
DV文化价值还在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性超越,形成一种新的流行文化传播方式。从技术层面看,DV传播导致了影像传播方面的革命,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的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变。在大众传媒完全主导信息的生产,经营甚至接受的情况下,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信息的涌入,或消极地选看那些不十分讨厌的内容。由于DV使用便利和经济上廉价的优点,打破了传统媒介那种进入媒介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原先的受众也可以拿起DV,像传播者一样,记录和传播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传媒产品(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周期越来越短的背景下,往往乐衷于采集,传播那些“引人瞩目”的事件的共同信息,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不愿深入挖掘社会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DV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市场的取向,将自己的话语空间放置在中国的“城市”,通过时间与时代的流逝展现一个个普通个体遭遇到的生存的压力、危机和困境,流露出命运的脆弱、无奈和不适应感,进而呈现一种摄制者对于历史与时代的理解。如在《铁路沿线》中,作者杜海滨深入到铁路涵洞里的乞丐生活中,录下了他们南腔北调的歌声,而胡庶的《我不要你管》则是和几个三陪女一起生活了数月,拍下的她们令人揪心的堕落。虽然,大多数DV人没有多少Dv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掌握多少DV的拍摄技术,但是他们是一群有思想的人,他们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多的思考和想法,用热情和真诚创作着生活,创造着独有的DV文化。他们不为名利而创作,不为赶潮流,追时尚而拍摄,只为自己的思想开创释放的天地,只为生活找到一片更加纯净的沃土。他们是现实中一群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也是一群最快最敏锐地体察到生活丝毫、点滴变化的人。DV对于DV这个热爱文化的群体是一个真正体验生活的过程。DV人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用DV真实的表达出来,也用DV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语言。我国的DV人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和技术的发展保持对话,并且探讨中国式的语言风格的道路,进而进入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全球化现象的思考。
DV诞生的这个时代是互动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相互叠加,相互整合的时代中,传播的方式呈现了空前的繁荣,信息流动的自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的泛滥迫使处在信息社会中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主动性,也更富有独立的个性。人们从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他们所“不讨厌的内容”,变为主动地去寻求信息,追逐信息,积极地参与到传播交流中去。人们始终在追求传播信息、表达自我更为完美的形式,更为自由的空间。在DV没有出现以前,电影电视这些影像传播工具和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大众参与性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DV的出现与普及打破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一部分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垄断局面,让过去一直站在局外的普通人也能制作影像,表达自我,这恰好契合了信息时代受众更为主动参与传播过程的内在需求,对于整个传播历史的发展可说得上是革命性变革。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DV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根据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对北大学生中间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等共六类原创文艺载体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了解它们的分别有32 3%、53 1%,41 5%,21 6%,10 5%,7 6%,其中校园DV是学生中间较为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
从最早中国民间群众性的DV活动兴起看,这种非职业化的民间影像运动首先就是从民间DV青年爱好者涌动起来的,校园DV活动是带动中国非职业化DV影像运动兴起的原动力,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而且今后仍将是DV文化的重要构成力量。
(三)
我们已经身处于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浪潮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接受由凝神专注式向消遣式转变,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逐步消失。正如DV文化现象所显示的那样,人人都是DV艺术家,影视艺术高不可攀的神话一去不复返。
与专业创作理念和作法完全不同,DV的艺术表现具有很大的叙事空间和表现视角。民间DV的出现,正如网络文学的出现一样,消解了传统影视艺术的神圣感和优越感。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DV运动的出现也使纪录片创作更加容易的普及化……从总体来看,DV运动整体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纪录的个人化,片段化,多样化和无统一模式等趋向,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意义。”
DV的这种后现代文化意义还可以概括为DV影像对主体性的消解。在后现代视觉文化中,主体性以及由主体性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被全面解构,主体性失却了地位。一方面是主体性的遗忘与放逐。当我们被海量的影像所包围,并沉浸在新奇刺激的视觉快感中时,主体性被遗忘;另一方面,主体性无力对抗图像的霸权和暴力,最终成为漂流在影响洪流中的一叶孤舟。目前DV创作中的一些争议性讨论就集中暴露了主体性的无力,一些DV作品所表达出的这种困惑也正越来越引起多方面关注和批判性的思考。
DV是一个文化概念,正因为有了这个概念并具备了自身的优点,才需要我们努力去开拓它、爱护它。受到社会的排斥,审视和评判,应有一个整体文化政策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互为认识过程。所以,这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检验观照与价值衡量的认识阶段是不奇怪的。否则,如果对Dv文化没有客观的认识和客观的文化评判标准与分析,也就谈不上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正常的推广和交流,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活,它应有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很容易地流失掉。流失是一种不负责任,因为确立DV文化的导向,是我们时下新世纪发展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大众对DV文化的需求,正反映了人们对现实新生活方式的需要和当代人对大众素养培育的需求。既然创造了DV这样一个文化概念,就应当逐步用实践去检验和丰富这个文化概念。而DV文化概念在它的生长空间中,的确是需要用大众的资源来灌注和扶持它。在扶持它的过程中,提炼它的形态,充分利用主流媒介的平台去整合去推广,才有可能创造出中国新世纪DV文化的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者于丹教授认为:“DV的表现形态是非常感性的,而DV的核心是非常理性的。DV直面人生的真实与贴近,跟现代娱乐是不同的。DV是捕捉生活中的事实和这些事实的细节,是了解事实背后的原因及对于原因的考究和对真像的一种探访与看法。所以,DV必须要有一种观点,一种正确的认识,一种看待和理解生活的客观观点。如果DV没有观念的正确传递,而仅仅是作为生活的碎片去呈现,那么,DV就会很快被人抛弃。”(引自http://new.dvchina.cn文章《中国DV初期发展现状》2005—03—16)
DV这个全新的文化概念,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非物质性,非实用性的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DV正在逐渐摆脱个人消遣形式的自娱自乐,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的产品,成为一个产生巨大文化价值影响的产业。
DV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它真正使影视艺术成为大众的互动视听艺术,真正成为了大众百姓容易直接参与的视听文化。大众使用DV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变革,它的价值凸现在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从高高的艺术殿堂走向日常生活。DV是一个革命性的视听变革,对推动影视文化的深入发展,对完善人类素养教育和展示人文艺术与科学,对推动人类整体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DV是一种文化自由,是抛开压力,市场和审查制度的个性化表达。它之所以会吸引我们,是因为DV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思想和创作的自由。DV具有配合先进的剪辑器材进行非线性剪辑的优点,并且采用了数码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其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质量,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省却了选购时的麻烦。制作一部DV作品,只需借助一台小小的数码影像机,轻巧的机身在拍摄时又不易觉察,这就使得表达个体心智,揭露腐败黑暗,记录社会底层的民间影像运动,如同奔流的地火呼之欲出。不但记录,而且可以把作品传输到网上,让全世界的人与你一同分享DV创作的快乐。也许,这种相对粗糙的影像制作和交流方式不能真正取代电影院的存在,但至少我们可以宣布:个人影像传播时代到来了。没有商业票房的压力,Dv业余导演和演员们尽可以从容自由的尝试他们的拍摄实验。就像世界著名的纽约电影节,干脆不设任何奖项,为的就是让从组办人、导演到观众都彻底地放松心情,展示和欣赏电影的魅力,展现真实的个性。凤凰卫视中文台《DV新时代》自开播以来,已经展映了140多部作品。这些每部长约11分半的作品,倾泻了两岸三地DV爱好者对社会变迁的认知与感悟、对身边人物的审视与理解,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引起了社会的震撼。
(二)
DV文化价值还在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性超越,形成一种新的流行文化传播方式。从技术层面看,DV传播导致了影像传播方面的革命,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的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变。在大众传媒完全主导信息的生产,经营甚至接受的情况下,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信息的涌入,或消极地选看那些不十分讨厌的内容。由于DV使用便利和经济上廉价的优点,打破了传统媒介那种进入媒介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原先的受众也可以拿起DV,像传播者一样,记录和传播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传媒产品(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周期越来越短的背景下,往往乐衷于采集,传播那些“引人瞩目”的事件的共同信息,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不愿深入挖掘社会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DV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市场的取向,将自己的话语空间放置在中国的“城市”,通过时间与时代的流逝展现一个个普通个体遭遇到的生存的压力、危机和困境,流露出命运的脆弱、无奈和不适应感,进而呈现一种摄制者对于历史与时代的理解。如在《铁路沿线》中,作者杜海滨深入到铁路涵洞里的乞丐生活中,录下了他们南腔北调的歌声,而胡庶的《我不要你管》则是和几个三陪女一起生活了数月,拍下的她们令人揪心的堕落。虽然,大多数DV人没有多少Dv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掌握多少DV的拍摄技术,但是他们是一群有思想的人,他们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多的思考和想法,用热情和真诚创作着生活,创造着独有的DV文化。他们不为名利而创作,不为赶潮流,追时尚而拍摄,只为自己的思想开创释放的天地,只为生活找到一片更加纯净的沃土。他们是现实中一群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也是一群最快最敏锐地体察到生活丝毫、点滴变化的人。DV对于DV这个热爱文化的群体是一个真正体验生活的过程。DV人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用DV真实的表达出来,也用DV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语言。我国的DV人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和技术的发展保持对话,并且探讨中国式的语言风格的道路,进而进入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全球化现象的思考。
DV诞生的这个时代是互动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相互叠加,相互整合的时代中,传播的方式呈现了空前的繁荣,信息流动的自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的泛滥迫使处在信息社会中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主动性,也更富有独立的个性。人们从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他们所“不讨厌的内容”,变为主动地去寻求信息,追逐信息,积极地参与到传播交流中去。人们始终在追求传播信息、表达自我更为完美的形式,更为自由的空间。在DV没有出现以前,电影电视这些影像传播工具和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大众参与性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DV的出现与普及打破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一部分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垄断局面,让过去一直站在局外的普通人也能制作影像,表达自我,这恰好契合了信息时代受众更为主动参与传播过程的内在需求,对于整个传播历史的发展可说得上是革命性变革。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DV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根据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对北大学生中间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等共六类原创文艺载体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了解它们的分别有32 3%、53 1%,41 5%,21 6%,10 5%,7 6%,其中校园DV是学生中间较为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
从最早中国民间群众性的DV活动兴起看,这种非职业化的民间影像运动首先就是从民间DV青年爱好者涌动起来的,校园DV活动是带动中国非职业化DV影像运动兴起的原动力,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而且今后仍将是DV文化的重要构成力量。
(三)
我们已经身处于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浪潮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接受由凝神专注式向消遣式转变,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逐步消失。正如DV文化现象所显示的那样,人人都是DV艺术家,影视艺术高不可攀的神话一去不复返。
与专业创作理念和作法完全不同,DV的艺术表现具有很大的叙事空间和表现视角。民间DV的出现,正如网络文学的出现一样,消解了传统影视艺术的神圣感和优越感。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DV运动的出现也使纪录片创作更加容易的普及化……从总体来看,DV运动整体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纪录的个人化,片段化,多样化和无统一模式等趋向,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意义。”
DV的这种后现代文化意义还可以概括为DV影像对主体性的消解。在后现代视觉文化中,主体性以及由主体性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被全面解构,主体性失却了地位。一方面是主体性的遗忘与放逐。当我们被海量的影像所包围,并沉浸在新奇刺激的视觉快感中时,主体性被遗忘;另一方面,主体性无力对抗图像的霸权和暴力,最终成为漂流在影响洪流中的一叶孤舟。目前DV创作中的一些争议性讨论就集中暴露了主体性的无力,一些DV作品所表达出的这种困惑也正越来越引起多方面关注和批判性的思考。
DV是一个文化概念,正因为有了这个概念并具备了自身的优点,才需要我们努力去开拓它、爱护它。受到社会的排斥,审视和评判,应有一个整体文化政策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互为认识过程。所以,这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检验观照与价值衡量的认识阶段是不奇怪的。否则,如果对Dv文化没有客观的认识和客观的文化评判标准与分析,也就谈不上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正常的推广和交流,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活,它应有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很容易地流失掉。流失是一种不负责任,因为确立DV文化的导向,是我们时下新世纪发展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大众对DV文化的需求,正反映了人们对现实新生活方式的需要和当代人对大众素养培育的需求。既然创造了DV这样一个文化概念,就应当逐步用实践去检验和丰富这个文化概念。而DV文化概念在它的生长空间中,的确是需要用大众的资源来灌注和扶持它。在扶持它的过程中,提炼它的形态,充分利用主流媒介的平台去整合去推广,才有可能创造出中国新世纪DV文化的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者于丹教授认为:“DV的表现形态是非常感性的,而DV的核心是非常理性的。DV直面人生的真实与贴近,跟现代娱乐是不同的。DV是捕捉生活中的事实和这些事实的细节,是了解事实背后的原因及对于原因的考究和对真像的一种探访与看法。所以,DV必须要有一种观点,一种正确的认识,一种看待和理解生活的客观观点。如果DV没有观念的正确传递,而仅仅是作为生活的碎片去呈现,那么,DV就会很快被人抛弃。”(引自http://new.dvchina.cn文章《中国DV初期发展现状》200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