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以奈良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位置为着眼点,浅谈奈良环境的现状,究其大佛文化在其环境保护方面所起的主要作用,通过这个实例分析,可以对区域宗教信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大作用有所获知。
【关键词】区域性 宗教信仰 环境保护意识
【Abstract】The writer focu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of Nara, analyzing the state of Nara environment,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n through this example, we can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strength of regional belief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 words】Region Religious belief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77-02
保罗?泰勒认为环境伦理应包括三个要素:一种信仰体系,即关于自然的世界观;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一套对道德代理人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和准则。而古往今来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是国家以及该地域上不可分割的文化主体的一部分,甚至对于很多民族而言是他们文化和生活的核心。宗教在很多区域的文化和生活中难以动摇的位置也曾影响了这个地方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而折射出了他们特有的价值体系和区域魅力。著名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汪宁生先生1982年考察了云南沧源县一个叫勐角的村寨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附近有一小山,树木葱郁,称‘龙色勐’,为全勐之神林。无人敢进,故树木得以保存完好。”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域性宗教信仰使得该地区珍贵的野生物种得以保存。保罗?泰勒认为环境伦理应包括三个要素:一种信仰体系,即关于自然的世界观;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一套对道德代理人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和准则。那么本文将从地域性宗教文化入手,以日本奈良为例,对其蕴含的生态环保意义和功能做进一步分析和揭示。
一、何谓奈良
奈良位于日本本州岛中西部,与京都和大阪成等腰三角形,面积3692平方公里,人口愈150万。地势多山,吉野川谷地横贯中央,分县境为南北两大部:西北奈良盆地,周边为高原和山地;南部为纪伊山地,最高峰八剑山(佛经岳)海拔1915米。气候温和,水力丰富。山林占全县面积的78%,可居住面积极少,这种特殊的区域性环境营造出了其独特的宗教神性崇拜。
奈良自远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它作为奈良时代的首都和佛教中心“南都”,已有1280年的历史。从公元710~784年,奈良曾名“平城京”,作为7代天皇的首都。1898年奈良市设立,修筑了通往京都的铁路,并在众多古迹的基础上建造了奈良公园。1950年,奈良市被宣布为国际文化都市,自誉为“东方罗马”,成为国际旅游胜地。
而今的奈良巧妙地融合了现代以及古典式气息,在这里你可以呼吸到遥远的曾被称为“平安京”时代的空气,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各大国际连锁店,但是这些现代化建筑并没有毁灭奈良的一种神性的大佛文化,甚至说这种神性在各个角落有所体现。
二、大佛文化与奈良生态保护
奈良作为日本文化的摇篮,世代天皇都对其爱护有加,从而佛教首先是在奈良繁盛起来的。公元752年东大寺大佛塑成,使佛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点。奈良的寺院,可以说是博物馆,因为它们拥有许多自古遗留下来,可称作无价之宝的佛像以及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诸多名胜古迹中,最著名的是唐招提寺。它是我国唐代高僧鉴真亲自指导兴建的,走进寺的大门,里边是宽阔的白色碎石大路,路两旁是苍翠的松林,主殿是面宽7间的金堂,整座建筑呈现出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技艺和风格。所有的寺庙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简直可以说是自然景观的最高体现。奈良不仅是日本的佛教圣地,也是集佛像之大成处。最为有名的是东大寺内的“毗卢遮那佛”——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铜佛像。这座“毗卢遮那佛”,于公元747年铸造,公元752年举行大佛开光仪式。佛像曾两度毁于战火,现在的佛像是17世纪重修的,为了保存奈良这个古老文化摇篮的原格局,政府规定一切古代建筑不准拆除毁坏,并不准兴建现代建筑。
由此可见,奈良当局对于奈良大佛文化保持着高度的尊敬,甚至说当时奈良人对于铁道的引进进行游行抗议,他们认为这些古老建筑是神性的体现,那些古老的生灵诸如八重樱、杉、鹿都是神圣的,在奈良可以见到鹿自由自在的漫步,甚至“顶撞”游客,这点在现代化城市中不可谓之奇景。奈良人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畜产业,对于木材的取用也是保持着高度的尊敬,秉承佛教文化中“诸生平等”的思想,他们崇拜自然所赋予的一切物质,也是心怀感激的回报和使用,正因为奈良人居住在这样一片大地上,更容易体现出其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更相信佛力,从而更加遵循佛教教义。
三、启 示
美国天主教神父柯提斯于2005年获“环保金人”奖,他对此是这么回答的“我只是遵循了主的教义罢了”,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中,杨玉辉先生指出:“要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靠回归古老的生活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惟有通过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新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的开发利用才能到”。的确,那种因为主张保护环境而视科学技术为寇仇、希望回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中去的主张是没有可行性的,那么惟一的出路就是改变人的固有思维即人类乃世界的主人,回归到在古老的对于大自然的敬仰中去,那么这便需要信仰的力量,宗教的诞生并不仅仅是君王为了稳固政权的工具同时也是民众心灵的依靠,更是用来解释或诠释大自然奥秘的手卷。 诸如《圣经》中所具有的环保思想,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赋予万物以上帝所造的神圣性。一方面,万物与人类同是上帝所创造的,具有同样的神圣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上帝的神性代表肩负着管理和保护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责任。诸如道教《太平经》中有着具有与其相似的环保理论,它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比喻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主张人应当把顺应自然法则、保护自然环境当作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来做。再说佛教,从奈良的实例不难看出佛教信仰在生态保护中所起到的强大助力,佛教经典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佳话,“惜福”的思想与当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如中、日、韩三国佛教界于每年4月份在本国植树,借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净化社会。台湾以佛教人士为主于1993年1月成立的“关怀生命协会”,一方面通过不同方式开展社会教育,培养群众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另一方面全力敦促政府部门改善动物处境,并要求立法委员制订出对动物处境较为有力的相关法案,该法案最终取代官方法案成为一罕见现象。又如慈济功德会和台湾法鼓山在“心净则国土净”思想指导下的环保运动,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泰国僧人Phrakhru Pitak所倡导的保护森林运动,则利用为树木祝圣的佛教仪式,宣传环保理念。“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少数发达国家推行其强权政治的手段,宗教却往往能超越国家、民族,甚至意识形态分歧之上,成为人类良知的守卫者。因为工具理性日益膨胀而不断蚕食着价值理性的生存空间。”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当哲学变为控制论时,思考的任务已经不再能由当代高度科学化的人文社会科学完成了。倒是宗教信仰还保留了其的质朴性和原创性,还可以作为人类思想的捍卫者。
如果单单只是笼统的宗教恐怕还起不到那么强大的环保推动力,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该处的区域性,从奈良地区不难看出其居于基本被大自然所环绕的地域,那么生而敬畏也无可厚非,又如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古老的动植物崇拜、大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等原始宗教(或称自然宗教、自发宗教)的宗教形式。那么,一定区域的人们不仅仅在观念中注意努力寻求和维持自己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还把这种意识上升为宗教观念,并用宗教语言(咒语、诵经、祈祷等)、宗教行为和宗教礼仪有组织地表达出来。并且渗透到民族的节庆礼仪、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中去。
总之,区域性地方信仰普遍所含有的环保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以及推广的,这种思想内涵不仅仅让我们与自然彼此尊重,信仰的力量还会在如今这个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位环境的捍卫者保护着坏境。
参考文献
1 王汝发.地域传统文化与西部开发中生态建设的理性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73~76
2 赖品超.宗教与生态关怀[J].江海学刊,2002(3):37~42
3 圣凯.佛教与心灵环保[J].法音,2000(5)
4 王作安、卓新平.宗教:关切世界和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81
5 徐少明.危机背后的环保宗教[J].关注,2008(5)
6 闫韶华.略述宗教的生态观和环保理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27)
【关键词】区域性 宗教信仰 环境保护意识
【Abstract】The writer focu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of Nara, analyzing the state of Nara environment,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n through this example, we can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strength of regional belief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 words】Region Religious belief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77-02
保罗?泰勒认为环境伦理应包括三个要素:一种信仰体系,即关于自然的世界观;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一套对道德代理人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和准则。而古往今来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是国家以及该地域上不可分割的文化主体的一部分,甚至对于很多民族而言是他们文化和生活的核心。宗教在很多区域的文化和生活中难以动摇的位置也曾影响了这个地方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而折射出了他们特有的价值体系和区域魅力。著名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汪宁生先生1982年考察了云南沧源县一个叫勐角的村寨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附近有一小山,树木葱郁,称‘龙色勐’,为全勐之神林。无人敢进,故树木得以保存完好。”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域性宗教信仰使得该地区珍贵的野生物种得以保存。保罗?泰勒认为环境伦理应包括三个要素:一种信仰体系,即关于自然的世界观;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一套对道德代理人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和准则。那么本文将从地域性宗教文化入手,以日本奈良为例,对其蕴含的生态环保意义和功能做进一步分析和揭示。
一、何谓奈良
奈良位于日本本州岛中西部,与京都和大阪成等腰三角形,面积3692平方公里,人口愈150万。地势多山,吉野川谷地横贯中央,分县境为南北两大部:西北奈良盆地,周边为高原和山地;南部为纪伊山地,最高峰八剑山(佛经岳)海拔1915米。气候温和,水力丰富。山林占全县面积的78%,可居住面积极少,这种特殊的区域性环境营造出了其独特的宗教神性崇拜。
奈良自远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它作为奈良时代的首都和佛教中心“南都”,已有1280年的历史。从公元710~784年,奈良曾名“平城京”,作为7代天皇的首都。1898年奈良市设立,修筑了通往京都的铁路,并在众多古迹的基础上建造了奈良公园。1950年,奈良市被宣布为国际文化都市,自誉为“东方罗马”,成为国际旅游胜地。
而今的奈良巧妙地融合了现代以及古典式气息,在这里你可以呼吸到遥远的曾被称为“平安京”时代的空气,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各大国际连锁店,但是这些现代化建筑并没有毁灭奈良的一种神性的大佛文化,甚至说这种神性在各个角落有所体现。
二、大佛文化与奈良生态保护
奈良作为日本文化的摇篮,世代天皇都对其爱护有加,从而佛教首先是在奈良繁盛起来的。公元752年东大寺大佛塑成,使佛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点。奈良的寺院,可以说是博物馆,因为它们拥有许多自古遗留下来,可称作无价之宝的佛像以及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诸多名胜古迹中,最著名的是唐招提寺。它是我国唐代高僧鉴真亲自指导兴建的,走进寺的大门,里边是宽阔的白色碎石大路,路两旁是苍翠的松林,主殿是面宽7间的金堂,整座建筑呈现出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技艺和风格。所有的寺庙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简直可以说是自然景观的最高体现。奈良不仅是日本的佛教圣地,也是集佛像之大成处。最为有名的是东大寺内的“毗卢遮那佛”——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铜佛像。这座“毗卢遮那佛”,于公元747年铸造,公元752年举行大佛开光仪式。佛像曾两度毁于战火,现在的佛像是17世纪重修的,为了保存奈良这个古老文化摇篮的原格局,政府规定一切古代建筑不准拆除毁坏,并不准兴建现代建筑。
由此可见,奈良当局对于奈良大佛文化保持着高度的尊敬,甚至说当时奈良人对于铁道的引进进行游行抗议,他们认为这些古老建筑是神性的体现,那些古老的生灵诸如八重樱、杉、鹿都是神圣的,在奈良可以见到鹿自由自在的漫步,甚至“顶撞”游客,这点在现代化城市中不可谓之奇景。奈良人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畜产业,对于木材的取用也是保持着高度的尊敬,秉承佛教文化中“诸生平等”的思想,他们崇拜自然所赋予的一切物质,也是心怀感激的回报和使用,正因为奈良人居住在这样一片大地上,更容易体现出其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更相信佛力,从而更加遵循佛教教义。
三、启 示
美国天主教神父柯提斯于2005年获“环保金人”奖,他对此是这么回答的“我只是遵循了主的教义罢了”,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中,杨玉辉先生指出:“要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靠回归古老的生活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惟有通过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新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的开发利用才能到”。的确,那种因为主张保护环境而视科学技术为寇仇、希望回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中去的主张是没有可行性的,那么惟一的出路就是改变人的固有思维即人类乃世界的主人,回归到在古老的对于大自然的敬仰中去,那么这便需要信仰的力量,宗教的诞生并不仅仅是君王为了稳固政权的工具同时也是民众心灵的依靠,更是用来解释或诠释大自然奥秘的手卷。 诸如《圣经》中所具有的环保思想,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赋予万物以上帝所造的神圣性。一方面,万物与人类同是上帝所创造的,具有同样的神圣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上帝的神性代表肩负着管理和保护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责任。诸如道教《太平经》中有着具有与其相似的环保理论,它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比喻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主张人应当把顺应自然法则、保护自然环境当作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来做。再说佛教,从奈良的实例不难看出佛教信仰在生态保护中所起到的强大助力,佛教经典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佳话,“惜福”的思想与当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如中、日、韩三国佛教界于每年4月份在本国植树,借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净化社会。台湾以佛教人士为主于1993年1月成立的“关怀生命协会”,一方面通过不同方式开展社会教育,培养群众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另一方面全力敦促政府部门改善动物处境,并要求立法委员制订出对动物处境较为有力的相关法案,该法案最终取代官方法案成为一罕见现象。又如慈济功德会和台湾法鼓山在“心净则国土净”思想指导下的环保运动,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泰国僧人Phrakhru Pitak所倡导的保护森林运动,则利用为树木祝圣的佛教仪式,宣传环保理念。“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少数发达国家推行其强权政治的手段,宗教却往往能超越国家、民族,甚至意识形态分歧之上,成为人类良知的守卫者。因为工具理性日益膨胀而不断蚕食着价值理性的生存空间。”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当哲学变为控制论时,思考的任务已经不再能由当代高度科学化的人文社会科学完成了。倒是宗教信仰还保留了其的质朴性和原创性,还可以作为人类思想的捍卫者。
如果单单只是笼统的宗教恐怕还起不到那么强大的环保推动力,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该处的区域性,从奈良地区不难看出其居于基本被大自然所环绕的地域,那么生而敬畏也无可厚非,又如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古老的动植物崇拜、大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等原始宗教(或称自然宗教、自发宗教)的宗教形式。那么,一定区域的人们不仅仅在观念中注意努力寻求和维持自己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还把这种意识上升为宗教观念,并用宗教语言(咒语、诵经、祈祷等)、宗教行为和宗教礼仪有组织地表达出来。并且渗透到民族的节庆礼仪、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中去。
总之,区域性地方信仰普遍所含有的环保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以及推广的,这种思想内涵不仅仅让我们与自然彼此尊重,信仰的力量还会在如今这个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位环境的捍卫者保护着坏境。
参考文献
1 王汝发.地域传统文化与西部开发中生态建设的理性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73~76
2 赖品超.宗教与生态关怀[J].江海学刊,2002(3):37~42
3 圣凯.佛教与心灵环保[J].法音,2000(5)
4 王作安、卓新平.宗教:关切世界和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81
5 徐少明.危机背后的环保宗教[J].关注,2008(5)
6 闫韶华.略述宗教的生态观和环保理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