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台市安丰中学坐落在明代著名哲学家、平民教育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丰,是一所兼得历史办学渊源积淀与先贤治学遗风沐浴的古镇名校。学校创建于1925年,后因战乱停办,复办于1953年。1998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4年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2010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安中人薪火相传,艰苦创业,以教育教学质量享誉市内外。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道路,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早在2001年,我们就提出了“乐学”文化特色建设目标。回顾我校乐学文化创建的过程,我们经历了整体规划、框架建构、整合提炼、丰富内涵的过程。为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我们坚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突出乐学主题,坚持立足本土,不断传承创新,以校本研究为抓手,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人文资源,在学校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全面规划和建设。
一、以环境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学校乐学文化氛围
“致中和”、“尊身尊道”是王艮乐学思想的精髓,乐学文化的核心是在精神层面上强化人的道德意识,发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改善人的生活态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掘自主发展的力量。近年来,学校以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为契机,以“和”为统领,以“尊重”为主题,以“乐学”为特色,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乐学”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突出文化标识
一是立起文化标石,让“尊重”镌刻人心。我们在迎校门处立起了书形巨石,上刻一个巨大的“尊”字,遒劲丰满、冲击视觉。学校视尊重为乐学的基石,让教育从尊重开始。二是修建名人长廊,集中展示安丰30多名古今杰出人士,勉励后昆。在安丰这片热土上,受范仲淹、王艮乐学思想的影响,历来尊师向学,英才辈出,古以享有盛誉地方名人为骄傲,今以走向世界的杰出人才为自豪。三是树起广场雕塑,大鹏升腾飞向美好未来,闪耀的四星催人奋进。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为办学理念,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四是修缮校园文化景点,校园中心水池的“尊身亭”飞檐高耸,“致中致和桥”曲折横跨,徜徉其间,心旷神怡。倡导自尊自强、开放包容、和谐共进。五是更新楼宇、道路命名,使校园文化标识突出“尊重”主题,彰显“乐学”特色,体现人文内涵。
2.建设文化载体
确立校训,我们以王艮的“道尊身尊才是至善”为校训,用新课程理念加以解说,使师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学校倡导“十大尊重”教育,让学生做人从学会尊重起步,着力培养安中人自尊的意识;修订校歌,人人会背《乐学歌》,深刻理解王艮“乐学”思想的精髓,真正把通过学习成为有道德、有价值的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完善以乐学园为代表的多元文化载体建设,学校先后修建了“涤尘园”、“乐学园”、“爱心园”、“憩园”、“乐学教育馆”等文化设施,为学生乐学教育建立阵地。
3.优化人文环境
“致中和”、“尊身尊道”是王艮乐学思想的精髓,乐学文化的核心正是在精神层面上强化人的道德意识,发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改善人的生活态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自主发展的力量。我们在实施文化立校战略中,致力打造“和”文化,培养教师“和而不同”的气质和“有容乃大”的气度。扎实推进“尊重”教育,养成尊重的习惯,在学校管理中,领导尊重师生,坚持信息对称、民主决策、透明考核;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坚持民主互动、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在人际关系上,大家彼此尊重、竞争合作、和谐共进。大力倡导“乐学”精神,营造富有特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在和谐愉悦的乐学氛围中有情有意地做人,有滋有味地生活,有责有为地工作。
4.改善办学条件
以“四星”创建为良机,我们新投入近3000万元征地拓宽了校园,新建了图文信息综合楼和标准化体育运动场,更新了教学网络设备,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充分满足了现代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师生学习更舒心、生活更舒适、精神更愉悦。
而今的安中校园,校舍建筑典雅大气,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亭台楼阁与儒雅风范相辅相成,鸟语花香与琅琅书声水乳交融。漫步校园,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清新的时代气息,以尊为训,以学为乐,以人为本,传统与开放包容,厚重与时尚统一。置身其境,时时领略到淳朴的校园风气和独特的“安中精神”,乐此不疲,乐道安贫,乐善好施,培德与育智并重,做人与治学相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享有应有的尊重,油然而生乐学激情,共同探索做人的真谛,张开理想的翅膀。
二、以课程文化建设为核心,夯实学校乐学文化根基
通过对王艮乐学思想的研究,使我们对“学习”涵义的理解逐渐深刻,“学习”首先应是学习怎样做人,更重要的是学习成为对社会有责任且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于是,“学校教育给学生什么”便成了学校办学的关键和学校育人质量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坚持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契机,围绕学校特色创建目标,切实加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1.校本化创新德育课程
2008年4月23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乐学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课题组在全校2545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学习是一种苦事的约占67.8%,带有厌学情绪的占13.3%。通过对厌学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在厌学的学生中约有20.9%的学生,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缺乏学习的信心、生活的激情、人生的追求,还有29.2%的学生因缺乏责任感导致厌学,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尊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还是从王艮乐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中寻找答案。
王艮留给我们这样的遗训:“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认为只有循规守法、拥有尊严、得到尊重,才算是人生完美,提倡一切教育应从尊重开始。屠格涅夫也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尊重给人以尊严,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人会做出理智的选择,从而珍惜人生、重道守信,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失去尊严,不懂尊重,那么什么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懂得尊重,才不会放纵;尊重给人以快乐,你尊重别人会使他人心存感激,得到别人的尊重会让你心情愉快,而拥有快乐的人常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尊重给人以智慧,你尊重自然你才会获得自然的恩赐,你尊重知识你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处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尊重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尊重,社会就将更和谐;尊重也是一种高尚品格,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我们从王艮乐学思想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在教育实践反思中得到体验,立足于治本,确立了以“尊重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教育主题,围绕德育教育主题来创新校本德育课程体系、谋划德育实践活动、充实德育课程内容。 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校本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编印了《尊重自己,做一名求真向善的人》、《尊重师长,做一名知恩图报的人》、《尊重他人,做一名宽容大度的人》、《尊重祖国,做一名立志报国的人》、《尊重社会,做一名无私奉献的人》、《尊重知识,做一名乐学思取的人》、《尊重规律,做一名深明事理的人》、《尊重自然,做一名珍爱生命的人》等德育校本系列教材。
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我们也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代替简单说教”的德育机制,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用尊重的诚心去感化,用尊重的语言去教诲,用尊重的行动去引导,使德育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家庭生活有机渗透。
围绕德育教育主题,我们开展了系列化德育活动,基本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体验成功。2011年10月15日,我们邀请北京“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来校演出,残疾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不仅给同学们带来艺术的享受,更给同学们以唤醒尊重、自强、责任的心灵震撼。2012年5月12日团中央“让真爱洒满人间”感恩教育报告团来校给师生作报告,学生家长自愿参会,打动心弦的报告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许多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拥抱老师真诚道谢,面向家长庄严承诺。2012年5月19日,我们组织了“砺志之旅”远足暨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师生步行18公里,途中参观了安丰工业园区,听取企业家的创业介绍,不但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如此新颖的德育活动为同学们所喜闻乐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是空洞说教无可比拟的。
在尊重面前,师生举手投足之间处处体现了尊重之心、真诚之情、和谐之美。别开生面的“尊重教育”,夯实了“乐学文化”的思想根基,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现高三(9)班孟庭伟同学曾在鞭炮厂爆炸事故中严重烧伤,写字只能用光秃的前臂夹着笔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个花季少年痛不欲生,使一个幸福家庭陷入困境。学校对唯一没有按时入学注册的孟庭伟同学进行了家访,以庄严的承诺打消一家人的疑虑。两年多来,孟庭伟同学得到师生的格外关爱,人格受到尊重,信心受到鼓舞,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成绩跃居年级前茅,心情也越来越开朗,越学越有劲。
2.素质化实施国家课程
我们普通高中具有双重培养任务,一是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二是向现代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归根结底是培养适应未来生活、具备较高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社会公民,这对我们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关键在于课程,既要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强烈愿望,又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保障,必须给予必要的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必修课程,重视开发校本课程,注重拓展活动课程,形成了校本实施特色。
(1)立足课堂,推进有效教学
现在的学生比较现实,但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习动力缺乏持久性,往往是一暴十寒。学生现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对学生学习有效干预的最佳时机也在课堂。因此,我们提出了推进乐学教育,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通过反复探讨,大家的认识逐渐得到了统一:高效课堂应是民主平等、以生为本、尊重个性的课堂,高效课堂更应是回归本真的课堂,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为实现课改目标,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设计教学案,形成统一的教学案以后,每位教师再进行二次备课,通过教案学案一体化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二是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校统一制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列入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引领教师把本领显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大胆创新,各显神通。一位文科老师尝试“中药处方式”教学,教师课前开“处方”,学生各自去“抓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服药后再复诊”,还有什么质疑,指点到百度去搜索,到图书馆去阅读,教学效果较好。也有的老师将教学内容剧本化。例如:唐丽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事先布置学生自主合作,反复阅读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编排一场《罗斯福与胡福竞选演说》的历史剧。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还借来古式服装粉墨登场,扮演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教学效果很好。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是提高训练检测的有效性。在规范考试的新要求下,坚持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做到快速反馈、及时矫正,要求选题要“百里挑一”,练习要“以一当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追求“减负增效”、“轻负高效”。四是提高教学监控的有效性。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深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采集课改的第一手资料,并按年级每月召开一次教学质量分析会,及时调控教学环节,解决学习问题。
(2)丰富活动,拓展综合素养
为了满足自主学习、发展特长的需求,我们设置了丰富的活动课程,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我们想方设法提供了以下保障:一是师资保障,通过面向社会和兄弟学校外聘兼职教师、选派本校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来满足活动课程对师资的要求。二是时间保障,每周2课时活动课排进课程表,以保证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时间,并根据活动需要延伸到课外。三是场地和设施的保障,学生剧场拥有2500个座位,阅览大厅能提供360个座位,纸质图书藏书14万余册的图书馆实现开架阅读,理化生实验室按6:5:5配置,画室、琴房、舞蹈房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校园电视台设置了采编室和演播室,科技活动建有科艺综合楼,环境教育活动建有环境教育馆,文学活动建有校园文学馆,在校外建立了5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四是课程资源保障,积极申报学科课程基地,不断加强研究性学习资源库建设,精心策划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3)本土化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使用章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使用的程序,整体规划校本课程,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形成校本课程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①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安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先贤王艮的教育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对于我们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加以领悟解读,在盐城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乐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乐学”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已经结题的基础上,又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精品课题《基于王艮教育思想的特色学校建设研究》。②面向学生,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农村,其生活习惯更适宜本土化,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遵循课程开发的程序,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作了大量的先期调研工作,掌握学生的课程需求,尊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③服务社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本社区的特色农业、海洋滩涂养殖、磨菇种植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投身社会实践,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业已形成了人文素养、传统精粹、学科拓展、人生规划等10个系列的校本课程。自行开发编写了《东淘先贤》、《东淘诗人吴嘉纪》、《中国传统道德精粹》、《新闻采写》、《呵护绿色家园》等32门校本课程教材。
随着课程实施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乐学文化的厚度不断增加。近三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获得“东台市教学质量特等奖”、“盐城市高考质量特别贡献奖”。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我校学生参加全国高中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7人次,获省级奖项312人次。学校办学传统优势不断放大:校园文学社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百强文学社”、“东台市十佳文学社”,其社刊《冲浪》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示范样板社刊”,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在籍学生万佩云的长篇小说《冰释的情缘》正式出版,冯思思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特等奖,成为新高考刊物《升学必读》封面人物。学校连年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并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在2010年、2011年两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中,我校学生代表队分获团体铜奖和团体银奖,陈小波、车競驰两同学的发明创意双双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环境教育的做法得到盐城市委赵鹏书记的充分肯定,并亲笔批示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广我校的经验。在江苏省推进会上我校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被介绍推广。多篇活动方案被编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在全国推广使用,学生小记者的《特色农业点燃小康圣火》等采访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三、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前提,提供学校乐学文化保障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近年来,我们在同层次学校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这种持久的驱动力,除了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维持之外,还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场力在引领。作为一所优秀的农村高中,学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实绩,但也进入了发展高原。2010年暑期,学校领导班子重组后,不满足于现状,拓宽办学渠道,邀请大师走进来,带着好奇走出去,目睹外面的精彩世界,生存的忧患意识油然而生,乐学文化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追求学校管理从制度走向文化,以增强学校文化张力打造学校核心的竞争力,采取制度管理与文化引领双轮驱动的战略,以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在学校制度管理中,我们变重视制度文本建设为关注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这是实践认识的结果,也是教育理念转变的产物。是用制度管人还是用人管制度?是以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还是以文化淡化制度的束缚?制度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制度逐步退出形式空间,演变为人文校园的文化标识。带着这种追求,我们格外重视制度制订的过程、制度内化的引导和制度执行的效果,让师生在自律中成长,让安中人自觉以“服务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魂”为行为准则。①制度的订立坚持民主。在制定或修订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召集师生代表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等途径,自下而上,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再自上而下,将制度草案文本反复讨论,以得到师生的价值认同,将制度制定或修订的过程变为师生员工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制度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公约,保证了制度的可行性。②制度的管理以人为本。坚持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制度突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人格尊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师生员工视学校规章制度为捍卫他们集体权益的卫士,从而内心敬畏学校的规章制度,真心喜爱学校的规章制度,乐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制度的激励性。③制度的执行主体内化。学校制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应在执行中不断完善。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每过一段时期,都将修订的学校规章与制度,分为章程篇、目标篇、职责篇、制度篇汇编成册,人手一份,使学校规章制度人人知晓,深入人心。在落实的过程中,引导师生员工远离庸俗,追求高尚,变他律为自律,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让制度约束逐渐转化为一种良好习惯、一种自觉行为,保证了制度的导向性。
这样一种制度文化提高了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安中,领导班子一班人热心管理、胜任管理、创新管理,变“用人做工作”为“用工作育人”,达到了“乐学优管”的境界;广大教师师德高尚、专业优秀、静心育人,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成为了“乐学优教”的群体;学生们以学为乐、主动发展、体验成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长为“乐学优学”的骄子。如今的安中,校园风清气正,“三乐”建设氛围浓郁。
“乐学文化”是历代安中人用血汗凝聚成的精神财富,她在唤起安中人的激情与智慧,不但促进了安中学子的成才成长,也助推着安中教师的成功成名和学校的快速发展。仅2011年就有38人在“三名工程”评审中分别获评盐城市优秀校长、盐城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先后在国家、省、市级课堂教学展评中获奖21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盐城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盐城市模范学校”、“盐城市和谐校园”、“江苏省综合先进集体”、“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中学生素质拓展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乐学文化为引领,放大“尊重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打造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教育竞争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让植根安中的“乐学”之花璀璨绽放!
(何昌来,东台市安丰中学,224221)
早在2001年,我们就提出了“乐学”文化特色建设目标。回顾我校乐学文化创建的过程,我们经历了整体规划、框架建构、整合提炼、丰富内涵的过程。为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我们坚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突出乐学主题,坚持立足本土,不断传承创新,以校本研究为抓手,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人文资源,在学校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全面规划和建设。
一、以环境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学校乐学文化氛围
“致中和”、“尊身尊道”是王艮乐学思想的精髓,乐学文化的核心是在精神层面上强化人的道德意识,发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改善人的生活态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掘自主发展的力量。近年来,学校以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为契机,以“和”为统领,以“尊重”为主题,以“乐学”为特色,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乐学”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突出文化标识
一是立起文化标石,让“尊重”镌刻人心。我们在迎校门处立起了书形巨石,上刻一个巨大的“尊”字,遒劲丰满、冲击视觉。学校视尊重为乐学的基石,让教育从尊重开始。二是修建名人长廊,集中展示安丰30多名古今杰出人士,勉励后昆。在安丰这片热土上,受范仲淹、王艮乐学思想的影响,历来尊师向学,英才辈出,古以享有盛誉地方名人为骄傲,今以走向世界的杰出人才为自豪。三是树起广场雕塑,大鹏升腾飞向美好未来,闪耀的四星催人奋进。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为办学理念,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四是修缮校园文化景点,校园中心水池的“尊身亭”飞檐高耸,“致中致和桥”曲折横跨,徜徉其间,心旷神怡。倡导自尊自强、开放包容、和谐共进。五是更新楼宇、道路命名,使校园文化标识突出“尊重”主题,彰显“乐学”特色,体现人文内涵。
2.建设文化载体
确立校训,我们以王艮的“道尊身尊才是至善”为校训,用新课程理念加以解说,使师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学校倡导“十大尊重”教育,让学生做人从学会尊重起步,着力培养安中人自尊的意识;修订校歌,人人会背《乐学歌》,深刻理解王艮“乐学”思想的精髓,真正把通过学习成为有道德、有价值的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完善以乐学园为代表的多元文化载体建设,学校先后修建了“涤尘园”、“乐学园”、“爱心园”、“憩园”、“乐学教育馆”等文化设施,为学生乐学教育建立阵地。
3.优化人文环境
“致中和”、“尊身尊道”是王艮乐学思想的精髓,乐学文化的核心正是在精神层面上强化人的道德意识,发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改善人的生活态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自主发展的力量。我们在实施文化立校战略中,致力打造“和”文化,培养教师“和而不同”的气质和“有容乃大”的气度。扎实推进“尊重”教育,养成尊重的习惯,在学校管理中,领导尊重师生,坚持信息对称、民主决策、透明考核;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坚持民主互动、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在人际关系上,大家彼此尊重、竞争合作、和谐共进。大力倡导“乐学”精神,营造富有特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在和谐愉悦的乐学氛围中有情有意地做人,有滋有味地生活,有责有为地工作。
4.改善办学条件
以“四星”创建为良机,我们新投入近3000万元征地拓宽了校园,新建了图文信息综合楼和标准化体育运动场,更新了教学网络设备,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充分满足了现代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师生学习更舒心、生活更舒适、精神更愉悦。
而今的安中校园,校舍建筑典雅大气,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亭台楼阁与儒雅风范相辅相成,鸟语花香与琅琅书声水乳交融。漫步校园,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清新的时代气息,以尊为训,以学为乐,以人为本,传统与开放包容,厚重与时尚统一。置身其境,时时领略到淳朴的校园风气和独特的“安中精神”,乐此不疲,乐道安贫,乐善好施,培德与育智并重,做人与治学相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享有应有的尊重,油然而生乐学激情,共同探索做人的真谛,张开理想的翅膀。
二、以课程文化建设为核心,夯实学校乐学文化根基
通过对王艮乐学思想的研究,使我们对“学习”涵义的理解逐渐深刻,“学习”首先应是学习怎样做人,更重要的是学习成为对社会有责任且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于是,“学校教育给学生什么”便成了学校办学的关键和学校育人质量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坚持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契机,围绕学校特色创建目标,切实加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1.校本化创新德育课程
2008年4月23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乐学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课题组在全校2545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学习是一种苦事的约占67.8%,带有厌学情绪的占13.3%。通过对厌学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在厌学的学生中约有20.9%的学生,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缺乏学习的信心、生活的激情、人生的追求,还有29.2%的学生因缺乏责任感导致厌学,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尊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还是从王艮乐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中寻找答案。
王艮留给我们这样的遗训:“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认为只有循规守法、拥有尊严、得到尊重,才算是人生完美,提倡一切教育应从尊重开始。屠格涅夫也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尊重给人以尊严,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人会做出理智的选择,从而珍惜人生、重道守信,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失去尊严,不懂尊重,那么什么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懂得尊重,才不会放纵;尊重给人以快乐,你尊重别人会使他人心存感激,得到别人的尊重会让你心情愉快,而拥有快乐的人常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尊重给人以智慧,你尊重自然你才会获得自然的恩赐,你尊重知识你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处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尊重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尊重,社会就将更和谐;尊重也是一种高尚品格,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我们从王艮乐学思想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在教育实践反思中得到体验,立足于治本,确立了以“尊重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教育主题,围绕德育教育主题来创新校本德育课程体系、谋划德育实践活动、充实德育课程内容。 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校本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编印了《尊重自己,做一名求真向善的人》、《尊重师长,做一名知恩图报的人》、《尊重他人,做一名宽容大度的人》、《尊重祖国,做一名立志报国的人》、《尊重社会,做一名无私奉献的人》、《尊重知识,做一名乐学思取的人》、《尊重规律,做一名深明事理的人》、《尊重自然,做一名珍爱生命的人》等德育校本系列教材。
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我们也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代替简单说教”的德育机制,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用尊重的诚心去感化,用尊重的语言去教诲,用尊重的行动去引导,使德育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家庭生活有机渗透。
围绕德育教育主题,我们开展了系列化德育活动,基本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体验成功。2011年10月15日,我们邀请北京“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来校演出,残疾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不仅给同学们带来艺术的享受,更给同学们以唤醒尊重、自强、责任的心灵震撼。2012年5月12日团中央“让真爱洒满人间”感恩教育报告团来校给师生作报告,学生家长自愿参会,打动心弦的报告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许多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拥抱老师真诚道谢,面向家长庄严承诺。2012年5月19日,我们组织了“砺志之旅”远足暨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师生步行18公里,途中参观了安丰工业园区,听取企业家的创业介绍,不但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如此新颖的德育活动为同学们所喜闻乐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是空洞说教无可比拟的。
在尊重面前,师生举手投足之间处处体现了尊重之心、真诚之情、和谐之美。别开生面的“尊重教育”,夯实了“乐学文化”的思想根基,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现高三(9)班孟庭伟同学曾在鞭炮厂爆炸事故中严重烧伤,写字只能用光秃的前臂夹着笔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个花季少年痛不欲生,使一个幸福家庭陷入困境。学校对唯一没有按时入学注册的孟庭伟同学进行了家访,以庄严的承诺打消一家人的疑虑。两年多来,孟庭伟同学得到师生的格外关爱,人格受到尊重,信心受到鼓舞,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成绩跃居年级前茅,心情也越来越开朗,越学越有劲。
2.素质化实施国家课程
我们普通高中具有双重培养任务,一是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二是向现代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归根结底是培养适应未来生活、具备较高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社会公民,这对我们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关键在于课程,既要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强烈愿望,又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保障,必须给予必要的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必修课程,重视开发校本课程,注重拓展活动课程,形成了校本实施特色。
(1)立足课堂,推进有效教学
现在的学生比较现实,但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习动力缺乏持久性,往往是一暴十寒。学生现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对学生学习有效干预的最佳时机也在课堂。因此,我们提出了推进乐学教育,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通过反复探讨,大家的认识逐渐得到了统一:高效课堂应是民主平等、以生为本、尊重个性的课堂,高效课堂更应是回归本真的课堂,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为实现课改目标,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设计教学案,形成统一的教学案以后,每位教师再进行二次备课,通过教案学案一体化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二是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校统一制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列入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引领教师把本领显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大胆创新,各显神通。一位文科老师尝试“中药处方式”教学,教师课前开“处方”,学生各自去“抓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服药后再复诊”,还有什么质疑,指点到百度去搜索,到图书馆去阅读,教学效果较好。也有的老师将教学内容剧本化。例如:唐丽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事先布置学生自主合作,反复阅读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编排一场《罗斯福与胡福竞选演说》的历史剧。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还借来古式服装粉墨登场,扮演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教学效果很好。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是提高训练检测的有效性。在规范考试的新要求下,坚持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做到快速反馈、及时矫正,要求选题要“百里挑一”,练习要“以一当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追求“减负增效”、“轻负高效”。四是提高教学监控的有效性。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深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采集课改的第一手资料,并按年级每月召开一次教学质量分析会,及时调控教学环节,解决学习问题。
(2)丰富活动,拓展综合素养
为了满足自主学习、发展特长的需求,我们设置了丰富的活动课程,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我们想方设法提供了以下保障:一是师资保障,通过面向社会和兄弟学校外聘兼职教师、选派本校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来满足活动课程对师资的要求。二是时间保障,每周2课时活动课排进课程表,以保证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时间,并根据活动需要延伸到课外。三是场地和设施的保障,学生剧场拥有2500个座位,阅览大厅能提供360个座位,纸质图书藏书14万余册的图书馆实现开架阅读,理化生实验室按6:5:5配置,画室、琴房、舞蹈房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校园电视台设置了采编室和演播室,科技活动建有科艺综合楼,环境教育活动建有环境教育馆,文学活动建有校园文学馆,在校外建立了5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四是课程资源保障,积极申报学科课程基地,不断加强研究性学习资源库建设,精心策划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3)本土化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使用章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使用的程序,整体规划校本课程,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形成校本课程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①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安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先贤王艮的教育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对于我们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加以领悟解读,在盐城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乐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乐学”文化建设的校本研究》已经结题的基础上,又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精品课题《基于王艮教育思想的特色学校建设研究》。②面向学生,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农村,其生活习惯更适宜本土化,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遵循课程开发的程序,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作了大量的先期调研工作,掌握学生的课程需求,尊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③服务社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本社区的特色农业、海洋滩涂养殖、磨菇种植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投身社会实践,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业已形成了人文素养、传统精粹、学科拓展、人生规划等10个系列的校本课程。自行开发编写了《东淘先贤》、《东淘诗人吴嘉纪》、《中国传统道德精粹》、《新闻采写》、《呵护绿色家园》等32门校本课程教材。
随着课程实施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乐学文化的厚度不断增加。近三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获得“东台市教学质量特等奖”、“盐城市高考质量特别贡献奖”。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我校学生参加全国高中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7人次,获省级奖项312人次。学校办学传统优势不断放大:校园文学社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百强文学社”、“东台市十佳文学社”,其社刊《冲浪》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示范样板社刊”,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在籍学生万佩云的长篇小说《冰释的情缘》正式出版,冯思思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特等奖,成为新高考刊物《升学必读》封面人物。学校连年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并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在2010年、2011年两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中,我校学生代表队分获团体铜奖和团体银奖,陈小波、车競驰两同学的发明创意双双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环境教育的做法得到盐城市委赵鹏书记的充分肯定,并亲笔批示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广我校的经验。在江苏省推进会上我校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被介绍推广。多篇活动方案被编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在全国推广使用,学生小记者的《特色农业点燃小康圣火》等采访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三、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前提,提供学校乐学文化保障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近年来,我们在同层次学校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这种持久的驱动力,除了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维持之外,还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场力在引领。作为一所优秀的农村高中,学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实绩,但也进入了发展高原。2010年暑期,学校领导班子重组后,不满足于现状,拓宽办学渠道,邀请大师走进来,带着好奇走出去,目睹外面的精彩世界,生存的忧患意识油然而生,乐学文化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追求学校管理从制度走向文化,以增强学校文化张力打造学校核心的竞争力,采取制度管理与文化引领双轮驱动的战略,以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在学校制度管理中,我们变重视制度文本建设为关注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这是实践认识的结果,也是教育理念转变的产物。是用制度管人还是用人管制度?是以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还是以文化淡化制度的束缚?制度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制度逐步退出形式空间,演变为人文校园的文化标识。带着这种追求,我们格外重视制度制订的过程、制度内化的引导和制度执行的效果,让师生在自律中成长,让安中人自觉以“服务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魂”为行为准则。①制度的订立坚持民主。在制定或修订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召集师生代表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等途径,自下而上,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再自上而下,将制度草案文本反复讨论,以得到师生的价值认同,将制度制定或修订的过程变为师生员工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制度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公约,保证了制度的可行性。②制度的管理以人为本。坚持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制度突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人格尊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师生员工视学校规章制度为捍卫他们集体权益的卫士,从而内心敬畏学校的规章制度,真心喜爱学校的规章制度,乐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制度的激励性。③制度的执行主体内化。学校制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应在执行中不断完善。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每过一段时期,都将修订的学校规章与制度,分为章程篇、目标篇、职责篇、制度篇汇编成册,人手一份,使学校规章制度人人知晓,深入人心。在落实的过程中,引导师生员工远离庸俗,追求高尚,变他律为自律,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让制度约束逐渐转化为一种良好习惯、一种自觉行为,保证了制度的导向性。
这样一种制度文化提高了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安中,领导班子一班人热心管理、胜任管理、创新管理,变“用人做工作”为“用工作育人”,达到了“乐学优管”的境界;广大教师师德高尚、专业优秀、静心育人,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成为了“乐学优教”的群体;学生们以学为乐、主动发展、体验成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长为“乐学优学”的骄子。如今的安中,校园风清气正,“三乐”建设氛围浓郁。
“乐学文化”是历代安中人用血汗凝聚成的精神财富,她在唤起安中人的激情与智慧,不但促进了安中学子的成才成长,也助推着安中教师的成功成名和学校的快速发展。仅2011年就有38人在“三名工程”评审中分别获评盐城市优秀校长、盐城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先后在国家、省、市级课堂教学展评中获奖21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盐城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盐城市模范学校”、“盐城市和谐校园”、“江苏省综合先进集体”、“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中学生素质拓展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乐学文化为引领,放大“尊重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打造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教育竞争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让植根安中的“乐学”之花璀璨绽放!
(何昌来,东台市安丰中学,22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