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理念。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正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启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等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早日与国际信息教育接轨。
一、积极创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是课堂的主旋律。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技巧,将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地应用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教师言传身教,必将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2.提供开放学习空间,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开放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活动最自然、最基础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社会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不断增强信息意识。我校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市博物院科技馆,聆听工作人员的精彩讲解、观察信息科技硬件设备、观赏信息科技影视和图文、体验信息科技应用互动操作等;鼓励学生在校内外观看信息科技影视节目,运用计算机自主上网,搜索浏览有关信息技术萌芽、发展、应用的图文和媒体资料。鼓励学生在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信息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信息科技文化的熏陶、信息科技先驱的激励,不断拓展信息视野、增强信息意识。
二、加强信息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普文化,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儿童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要抵御信息网中无孔不入的不良的信息,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在人的信息素养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一个人的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否有利于社会。
1.构建立体绿色网络环境
建设绿色安全健康校园网。通过在学校中心机房装备如"联想网御"防毒设备,在校园网上筑起首道硬件防毒保护墙;在学校服务器上安装如"百络网警"防毒软件,为校园网开拓绿色通道,筑起相对完备软件防毒保护墙;在校内所有计算机上统一安装包括关机恢复系统的正版应用软件。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立体防毒保护墙,为儿童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自主学习的绿色网络环境。
2.提高学生自身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自身信息道德意识。所谓道德主体性就是学生能主动接受信息道德教育,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学生并非"囫囵吞枣"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对学生深层次的要求。为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其次,由于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道德认识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加以引导,直至学生成为信息道德的主体。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工具。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才能自由地在因特网上驰骋,获得所需的信息。
1.引导尝试实践,鼓励自主探究
美国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学生应主动地学习,亲自地探索”,“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文本资料、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
2.潜心启发指导,鼓励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仅从技术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把信息技术内化为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将来才能成长为一名适应时代潮流的合格人才。
一、积极创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是课堂的主旋律。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技巧,将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地应用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教师言传身教,必将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2.提供开放学习空间,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开放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活动最自然、最基础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社会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不断增强信息意识。我校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市博物院科技馆,聆听工作人员的精彩讲解、观察信息科技硬件设备、观赏信息科技影视和图文、体验信息科技应用互动操作等;鼓励学生在校内外观看信息科技影视节目,运用计算机自主上网,搜索浏览有关信息技术萌芽、发展、应用的图文和媒体资料。鼓励学生在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信息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信息科技文化的熏陶、信息科技先驱的激励,不断拓展信息视野、增强信息意识。
二、加强信息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普文化,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儿童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要抵御信息网中无孔不入的不良的信息,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在人的信息素养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一个人的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否有利于社会。
1.构建立体绿色网络环境
建设绿色安全健康校园网。通过在学校中心机房装备如"联想网御"防毒设备,在校园网上筑起首道硬件防毒保护墙;在学校服务器上安装如"百络网警"防毒软件,为校园网开拓绿色通道,筑起相对完备软件防毒保护墙;在校内所有计算机上统一安装包括关机恢复系统的正版应用软件。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立体防毒保护墙,为儿童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自主学习的绿色网络环境。
2.提高学生自身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自身信息道德意识。所谓道德主体性就是学生能主动接受信息道德教育,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学生并非"囫囵吞枣"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对学生深层次的要求。为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其次,由于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道德认识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加以引导,直至学生成为信息道德的主体。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工具。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才能自由地在因特网上驰骋,获得所需的信息。
1.引导尝试实践,鼓励自主探究
美国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学生应主动地学习,亲自地探索”,“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文本资料、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
2.潜心启发指导,鼓励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仅从技术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把信息技术内化为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将来才能成长为一名适应时代潮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