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容易产生烦躁和逆反心理,常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他们对课程的态度和兴趣。对待这部分学生,老师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他们,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由怕上数学课向爱上数学课方向转变,进而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挖掘;创设;融洽
谈及数学教学,多数人的直接反应可能是“数字、公式、定理”等,直观感觉也是“枯燥、乏味、复杂”等。其实,作为一名教者,仔细考虑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人在接触数学及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未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形成了对数学认识的偏见。为有效解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内容,以下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首先,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的知识是前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总结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达到掌握对应知识及规律并应用。若老师仅仅是机械地在课堂上将知识板书在黑板上,灌输给学生,只是片面强调让学生掌握知识,死记硬背,把学生头脑当成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觉得乏味,进而出现厌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和对抗。“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想法设立对应知识点的意境,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让学生融入其中并触发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时,完全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一个人只有一个任务要到达目的地B,他从A点出发,一般情况下,他会沿一条直线AB达到B点,而不是从A先到达C,然后再到达B,除非这个人的“脑子出了问题”。这个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沿AB到达B点是最近的,也是最省力的……这样去讲课的话,就可以有效培养大家联系实际和开动脑筋的习惯,也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认识。
其次,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抽象成数学中的知识点,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感知,突出重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一般情况下,有如下几种常见方法:①运用实物(挂图等)创设情境;②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③运用PPT、FLASH等媒体工具创设情境,可以很直观、形象、具体地反映内容,让抽象的概念不再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变得容易。这样,学者在学习过程就能充分感受到情境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印象。
再次,注意练习多样化,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平时练习尽可能多地采用多样化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充满趣味性。另外,在平时课外实践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實际问题,也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了平均数计算知识点后,就可以解决运动会中平均分的问题了;学习了标杆、阳光影子后,就可以求人体的身高、楼房高度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热爱本职岗位,从内心爱护学生,融洽师生感情。要知道,教师的表现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老师既然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会越来越低,直至出现本文开头描述的现象。同样,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博爱,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可能的话,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接近老师,进而贴近老师,喜欢老师,从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针对初中级别的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容易产生烦躁和逆反心理,常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对他们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他们对课程的态度和兴趣。对待这部分学生,老师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他们,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由怕上数学课向爱上数学课方向转变,进而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挖掘;创设;融洽
谈及数学教学,多数人的直接反应可能是“数字、公式、定理”等,直观感觉也是“枯燥、乏味、复杂”等。其实,作为一名教者,仔细考虑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人在接触数学及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未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形成了对数学认识的偏见。为有效解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内容,以下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首先,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的知识是前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总结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达到掌握对应知识及规律并应用。若老师仅仅是机械地在课堂上将知识板书在黑板上,灌输给学生,只是片面强调让学生掌握知识,死记硬背,把学生头脑当成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觉得乏味,进而出现厌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和对抗。“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想法设立对应知识点的意境,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让学生融入其中并触发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时,完全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一个人只有一个任务要到达目的地B,他从A点出发,一般情况下,他会沿一条直线AB达到B点,而不是从A先到达C,然后再到达B,除非这个人的“脑子出了问题”。这个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沿AB到达B点是最近的,也是最省力的……这样去讲课的话,就可以有效培养大家联系实际和开动脑筋的习惯,也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认识。
其次,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抽象成数学中的知识点,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感知,突出重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一般情况下,有如下几种常见方法:①运用实物(挂图等)创设情境;②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③运用PPT、FLASH等媒体工具创设情境,可以很直观、形象、具体地反映内容,让抽象的概念不再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变得容易。这样,学者在学习过程就能充分感受到情境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印象。
再次,注意练习多样化,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平时练习尽可能多地采用多样化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充满趣味性。另外,在平时课外实践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實际问题,也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了平均数计算知识点后,就可以解决运动会中平均分的问题了;学习了标杆、阳光影子后,就可以求人体的身高、楼房高度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热爱本职岗位,从内心爱护学生,融洽师生感情。要知道,教师的表现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老师既然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会越来越低,直至出现本文开头描述的现象。同样,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博爱,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可能的话,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接近老师,进而贴近老师,喜欢老师,从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针对初中级别的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容易产生烦躁和逆反心理,常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对他们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他们对课程的态度和兴趣。对待这部分学生,老师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他们,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由怕上数学课向爱上数学课方向转变,进而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