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不断扩张以及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附近中小河流出现了污染问题,对其生态系统造成损害。中江县水环境特别在河道污染不断加剧过程中,已经对城市稳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等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本文简单介绍中江县防洪治理情况,并提出几点防洪治理中生态措施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与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防洪治理;生态措施;应用研究
前言:中江县域内主要涵盖沱江水系与培江水系,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是龙泉山脉。涵盖98条河流,主要河流总计15条,分别是中兴河、石泉河、土溪河、子金河、永太河、通山河、小东河、继光河、马力河、会龙河、清溪河、苍山河、余家河、郪江河、凯江河,流域面积超出50平方公里;镇级河流总计83条。县域河道主要起到提供饮用水、农田灌溉以及防洪安保等作用[1]。
一、中江县防洪治理情况
中江县域内河流的长度达到610.2公里,其中171.5公里的河道需要开展防洪治理工作,流经乡镇、城区的河道达到117.0公里,其中54.5公里为险工段。当前已经完成或是正在开展的防洪治理河道长度达到33.85公里,在本县河道总长度的占比为5.5%,在亟需开展防洪治理河道中的比重为19.7%。
中江县自2015年开始进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中江县先后对辑庆河、铲山河、郪江河等流域展开防洪治理,总计17.65km,并计划建设18.5422km新河堤。工程批复资金达到7906.5万元,到位资金为6248万元,其中县级资金为200万元,中央资金为5860万元,以及省级资金的188万元。
到2019年8月,已经完成仓山镇境域内3.6km河道的防洪治理任务,辑庆镇境内3.8km防洪治理任务,南华镇、广福镇、普兴镇境内10.06km防洪整治任务。
二、防洪治理工程中生态措施应用
(一)划分河道整治类型
乡县河流整治属于系统工程,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工程设计生态景观、水质改善、防洪排涝等内容。根据“排、泄、蓄”统筹治水方略,提高河网水系调蓄水平,建立健康型、生态型水系,进而实现人和当地水环境和谐共处目标,提高河流功能性。通过对中江县进行发展水平以及河道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对本地区各个防洪治理项目进行划分,主要涵盖生态环境、防洪排涝以及综合治理三种类型[2]。
首先,防洪排澇治理,对防洪体系进行优化,对各支流堤防进行整治,做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对防洪堤断面进行完善,进而促使各个河道抵御洪水水平,防洪标准得到有效提高。
其次,生态环境治理。在农村河道方面需要保证河流行洪以及蓄水等基本功能得到有效满足,并以此为基础发挥生态功能,传统河道整治工作基本上仅仅对河堤物理性功能较为重视,而对其综合功能缺乏重视。生态化发展在自我组织环节中,应该对两方面生态功能进行持续强化。①保证河堤结构稳定性,通过提高河堤稳固性促进河堤物理生态环境完整性。②保证河堤生态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河流生态环境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借助构建亲水平台、取水码头以及种植观赏植物建设观光带等生态化设施,对受到破坏的河堤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或是重建,恢复截污、固坡以及其他生态功能,以有效促进物种多样性发展,发挥生态系统作用。借助截污手段实现水源污染控制,进而对河道展开生态整治,降低硬质护砌,对两岸绿化进行恢复,构建植物群落,促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通道得到恢复,促进水体自净水平。在工程规划中积极融合生态治河思想,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借鉴近自然与亲水性等设计思维,充分保证生态,同时实现景观建设。
(二)防洪整治措施
景观绿化、水质改善以及防洪排涝是中小河流治理重要内容,借助对防洪体系进行优化以及对水质优化体系进行改善,同时对河堤展开绿化,建设安全、自然的乡镇河堤基础设施,能够充分保证乡镇河流稳定、可持续发展。
结合防洪工程现状分析,并对中江县域内环境影响、流域特点、工程占地、施工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规划区内主要采用清障工程、堤防加固、清淤疏浚、岸坡整治以及水系沟通等治理措施。
(三)河堤生态景观
中江县域内,在河道污染方面,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居民聚居区基本上临河而建,然而对于河道亲近性较弱,缺少景观建设。根据中江县水系环境特点,借助生态修复、植被梳理以及生态控制线建设等塑造优美的田园风光[3]。
首先,生态控制线构建。对于条件允许的流域,沿岸建设郊野河段的控制范围,可以促进河流在未来生态发展中也得到发展,同时能够促使中江县农耕文化得以保留,促使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更加均质、稳定以及平衡,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河道角度分析,检核形式多样的灌溉渠以及规模不一的蓄水池,可以保证水网体系在涵养植物和土壤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其次,生态草沟。将河道型式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沿河建立过渡带与生态草沟,促使附近生活污水能够经过生态草沟,得到有效净化过滤,充分降低污染负荷。
再次,构建亲水设施。结合河段形态以及生活护岸特点,可以设置宽度为5米的巡河路,促使人流集中、通达性差的河段能够有效衔接,进行休闲设施建设,构建清水平台,为人与水、人与水提供丰富多样的滨水机会。
最后,构建植物群落。借助本土植物生态延续性特点,构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以及湿生植物的交错带,借助灌木、乔木以及竹类植物等构建复合型植物群落,促使河堤带的生态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构造自然、淳朴河流空间。
结语:综上所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存在一定复杂性,涉及到较多部门,要想保证水体生态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对相关单位进行充分协调,并以循环利用、低投高效以及因地制宜为原则,通过生态河堤以及栽培景观植物等措施,在实现河道治理目标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当地旅游业。
参考文献:
[1]黄雍, 翁朝晖, 卢勇鹏,等. 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以桂口港治理设计为例[J]. 水电与新能源, 2019, 33(006):63-65.
[2]倪翠林.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运用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8, (09):295-295.
[3]刘恩辉. 生态水利工程在农村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核心思路[J]. 四川水泥, 2019, (08):100-100.
关键词:防洪治理;生态措施;应用研究
前言:中江县域内主要涵盖沱江水系与培江水系,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是龙泉山脉。涵盖98条河流,主要河流总计15条,分别是中兴河、石泉河、土溪河、子金河、永太河、通山河、小东河、继光河、马力河、会龙河、清溪河、苍山河、余家河、郪江河、凯江河,流域面积超出50平方公里;镇级河流总计83条。县域河道主要起到提供饮用水、农田灌溉以及防洪安保等作用[1]。
一、中江县防洪治理情况
中江县域内河流的长度达到610.2公里,其中171.5公里的河道需要开展防洪治理工作,流经乡镇、城区的河道达到117.0公里,其中54.5公里为险工段。当前已经完成或是正在开展的防洪治理河道长度达到33.85公里,在本县河道总长度的占比为5.5%,在亟需开展防洪治理河道中的比重为19.7%。
中江县自2015年开始进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中江县先后对辑庆河、铲山河、郪江河等流域展开防洪治理,总计17.65km,并计划建设18.5422km新河堤。工程批复资金达到7906.5万元,到位资金为6248万元,其中县级资金为200万元,中央资金为5860万元,以及省级资金的188万元。
到2019年8月,已经完成仓山镇境域内3.6km河道的防洪治理任务,辑庆镇境内3.8km防洪治理任务,南华镇、广福镇、普兴镇境内10.06km防洪整治任务。
二、防洪治理工程中生态措施应用
(一)划分河道整治类型
乡县河流整治属于系统工程,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工程设计生态景观、水质改善、防洪排涝等内容。根据“排、泄、蓄”统筹治水方略,提高河网水系调蓄水平,建立健康型、生态型水系,进而实现人和当地水环境和谐共处目标,提高河流功能性。通过对中江县进行发展水平以及河道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对本地区各个防洪治理项目进行划分,主要涵盖生态环境、防洪排涝以及综合治理三种类型[2]。
首先,防洪排澇治理,对防洪体系进行优化,对各支流堤防进行整治,做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对防洪堤断面进行完善,进而促使各个河道抵御洪水水平,防洪标准得到有效提高。
其次,生态环境治理。在农村河道方面需要保证河流行洪以及蓄水等基本功能得到有效满足,并以此为基础发挥生态功能,传统河道整治工作基本上仅仅对河堤物理性功能较为重视,而对其综合功能缺乏重视。生态化发展在自我组织环节中,应该对两方面生态功能进行持续强化。①保证河堤结构稳定性,通过提高河堤稳固性促进河堤物理生态环境完整性。②保证河堤生态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河流生态环境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借助构建亲水平台、取水码头以及种植观赏植物建设观光带等生态化设施,对受到破坏的河堤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或是重建,恢复截污、固坡以及其他生态功能,以有效促进物种多样性发展,发挥生态系统作用。借助截污手段实现水源污染控制,进而对河道展开生态整治,降低硬质护砌,对两岸绿化进行恢复,构建植物群落,促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通道得到恢复,促进水体自净水平。在工程规划中积极融合生态治河思想,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借鉴近自然与亲水性等设计思维,充分保证生态,同时实现景观建设。
(二)防洪整治措施
景观绿化、水质改善以及防洪排涝是中小河流治理重要内容,借助对防洪体系进行优化以及对水质优化体系进行改善,同时对河堤展开绿化,建设安全、自然的乡镇河堤基础设施,能够充分保证乡镇河流稳定、可持续发展。
结合防洪工程现状分析,并对中江县域内环境影响、流域特点、工程占地、施工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规划区内主要采用清障工程、堤防加固、清淤疏浚、岸坡整治以及水系沟通等治理措施。
(三)河堤生态景观
中江县域内,在河道污染方面,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居民聚居区基本上临河而建,然而对于河道亲近性较弱,缺少景观建设。根据中江县水系环境特点,借助生态修复、植被梳理以及生态控制线建设等塑造优美的田园风光[3]。
首先,生态控制线构建。对于条件允许的流域,沿岸建设郊野河段的控制范围,可以促进河流在未来生态发展中也得到发展,同时能够促使中江县农耕文化得以保留,促使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更加均质、稳定以及平衡,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河道角度分析,检核形式多样的灌溉渠以及规模不一的蓄水池,可以保证水网体系在涵养植物和土壤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其次,生态草沟。将河道型式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沿河建立过渡带与生态草沟,促使附近生活污水能够经过生态草沟,得到有效净化过滤,充分降低污染负荷。
再次,构建亲水设施。结合河段形态以及生活护岸特点,可以设置宽度为5米的巡河路,促使人流集中、通达性差的河段能够有效衔接,进行休闲设施建设,构建清水平台,为人与水、人与水提供丰富多样的滨水机会。
最后,构建植物群落。借助本土植物生态延续性特点,构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以及湿生植物的交错带,借助灌木、乔木以及竹类植物等构建复合型植物群落,促使河堤带的生态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构造自然、淳朴河流空间。
结语:综上所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存在一定复杂性,涉及到较多部门,要想保证水体生态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对相关单位进行充分协调,并以循环利用、低投高效以及因地制宜为原则,通过生态河堤以及栽培景观植物等措施,在实现河道治理目标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当地旅游业。
参考文献:
[1]黄雍, 翁朝晖, 卢勇鹏,等. 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以桂口港治理设计为例[J]. 水电与新能源, 2019, 33(006):63-65.
[2]倪翠林.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运用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8, (09):295-295.
[3]刘恩辉. 生态水利工程在农村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核心思路[J]. 四川水泥, 2019, (08):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