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堂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规格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虽然明堂礼多年来或有兴废,但是总的说来,它贯穿了上古社会的晚期和中古社会的始终,在礼制建筑中的位置非常特别,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时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明堂;辟雍;明堂礼制
1 明堂的意义和作用
明堂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规格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孝经》有云:“昔者周公祭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由此可以看出,明堂是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有了的一种建筑,而且是专门为天子宣明政教、配祀上帝而用的最高等级的祭祀类建筑。
2 明堂礼制的发展
“明堂”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叫法。夏 “世室”,商 “重屋”,直到周代才称为“明堂”。
历来各朝代因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政权的稳定、思想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与否等因素,决定着明堂辟雍的建成。
2.1 明堂礼的初步发展期
我国儒家明堂礼的经典当属周公明堂礼,有关该明堂礼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孝经》、《吕氏春秋》、《周礼》等史料。
秦代因为建国时间较短,且战事纷乱,故而未暇建设明堂。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依托古制,大力推崇周礼,任命刘歆等人在长安修建明堂建筑。据记載,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王莽“祫祭明堂”,之后又在长安明堂合祭天地,并且行大射礼、养老礼等,希望以此来恢复许多西周明堂所具有的功能。直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长安明堂被毁,西汉明堂礼也就此告一段落。
东汉建章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命人在洛阳城建成了明堂。这一时期的明堂形制没有采用周公明堂,而是采用了公玉带《黄帝明堂图》中的简朴式样。《大戴礼记》记述云:“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
永平二年(公元59年)正月辛未,汉明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明堂礼成,皇帝又登灵台“望云物”。可见,东汉明堂礼制尚未形成单一功能的祭祀礼,与灵台、辟雍教育、养老等功能密切不可分割。
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汉章帝东巡泰山时,“壬申,宗祀五帝十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洛阳明堂祀[ ]”。
总之,两汉时期明堂礼制发展并不完善,尚处于明堂礼制发展的初步时期。这一时期明堂礼的功能还没有形成单一的祭祀功能,而是与封禅、养老、教育等功能密不可分。由汉武帝时期的独创的明堂形制与明堂礼,也逐步与经典的儒家周公礼相吻合。进而说明儒家思想对明堂礼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明堂礼在此时初步发展。
2.2 明堂礼的整合期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分裂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此时的中华文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大融合的历史时期,由两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发展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南北的分治、民族的迁徙、胡汉文化的交融,带有时代烙印的“明堂制度”逐渐呈现出分散支离、各自为政的特点。
三国和晋代各国都没有建设明堂。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不仅曾一度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而且是同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受汉化影响最深的国家,因而,对于明堂这类汉文化的代表性礼制建筑的建设也是大规模建设的。
北魏学者李谧在他的《明堂制度论》收录了各家对于明堂制度的观点和看法。文章中,李谧不仅进行了中肯的描述和批评,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贾思伯、封轨、袁翻也都有关于明堂的论述[ ]。
北齐、北周都未建明堂。
南朝各代为了表示自己是正统的“天赋皇权”,都要建一座横面宽大一些的大殿,用以替代明堂,而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一座太庙。但是其形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明堂礼制的祭祀对象、配享对象等制度受王肃或是郑玄的影响较大,逐步摆脱封禅、养老的功能,渐进想单一的祭祀功能转化。然而此时的明堂礼制的理论论争不断,明堂礼制尚属于整合期。
2.3 明堂礼制的繁荣期
隋代虽然多次提出建设明堂,但是由于明堂形制的“五室”、“九室”之争不断,以及与高丽的战争纷扰,最终无暇修建。
唐代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分别提出修建明堂。然而,由于“五室”与“九室”的争议,以及对高丽的战争,最终未能建设。高宗即位后,又拟建明堂。然而儒臣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高宗只好作罢。此后武则天执政,她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同时也是出于让武氏列祖配飨天帝的需要,因而不再理会儒臣们的争论,决定“自我作古”。下令拆毁东都洛阳隋代建的乾元殿,并在此地基上建设新的明堂。直到唐玄宗执政时期,儒臣们才纷纷指出武氏洛阳明堂的不合古制。故而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7年)下令拆除明堂第三层建筑,再度改回为乾元殿。
之后唐代衰落,也再没有人提议修建明堂。
直到北宋末年,才再度议立明堂。徽宗在总结古制后,于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下诏曰:“联益世室之度,兼四阿重屋之制,度以九尺之筵,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四户以合四序,八窗以应八节,五室以象五行,十二堂以听十二朔。九阶、四阿,每室四户,夹以八窗[ ]。”徽宗认为这种明堂形制“于古皆合”。
元代没有明堂。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财力的增多,明清两代的宫室建筑设施日臻完善,已经没有修建明堂辟雍的必要。而是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修建能体现明堂辟雍各种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
3 结语
综上所述,明堂的建设史实际上也是明堂建制的争议史。追本溯源,查至远古均无法论证明堂形制应采用“五室”,亦或“九室”。其实这些不同门派的争议,无非是想标新自己,实际上均无确凿的依据。正如《旧唐书》中记载的唐初大学者颜师古在给唐太宗的奏章中说的:“明堂之制,爰自古昔,求之简牍,全文莫睹。始之黄帝……迄于周代,各立名号,别创规模。众说舛驳,互执所见,巨儒硕学,莫有详通。……苟立同异,竞为巧说……进退无据,自为矛盾[ ]。”又云:“惟在陛下圣情创造,即为大唐明堂,足以传于万代……若姿儒者互论一端,久无决断[ ]。”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宋)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中华书局,1985
[6](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 (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8.
[9]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10] (后晋)刘昫.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清)龙文彬.明会要.四库全书本.
关键词:明堂;辟雍;明堂礼制
1 明堂的意义和作用
明堂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规格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孝经》有云:“昔者周公祭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由此可以看出,明堂是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有了的一种建筑,而且是专门为天子宣明政教、配祀上帝而用的最高等级的祭祀类建筑。
2 明堂礼制的发展
“明堂”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叫法。夏 “世室”,商 “重屋”,直到周代才称为“明堂”。
历来各朝代因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政权的稳定、思想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与否等因素,决定着明堂辟雍的建成。
2.1 明堂礼的初步发展期
我国儒家明堂礼的经典当属周公明堂礼,有关该明堂礼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孝经》、《吕氏春秋》、《周礼》等史料。
秦代因为建国时间较短,且战事纷乱,故而未暇建设明堂。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依托古制,大力推崇周礼,任命刘歆等人在长安修建明堂建筑。据记載,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王莽“祫祭明堂”,之后又在长安明堂合祭天地,并且行大射礼、养老礼等,希望以此来恢复许多西周明堂所具有的功能。直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长安明堂被毁,西汉明堂礼也就此告一段落。
东汉建章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命人在洛阳城建成了明堂。这一时期的明堂形制没有采用周公明堂,而是采用了公玉带《黄帝明堂图》中的简朴式样。《大戴礼记》记述云:“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
永平二年(公元59年)正月辛未,汉明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明堂礼成,皇帝又登灵台“望云物”。可见,东汉明堂礼制尚未形成单一功能的祭祀礼,与灵台、辟雍教育、养老等功能密切不可分割。
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汉章帝东巡泰山时,“壬申,宗祀五帝十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洛阳明堂祀[ ]”。
总之,两汉时期明堂礼制发展并不完善,尚处于明堂礼制发展的初步时期。这一时期明堂礼的功能还没有形成单一的祭祀功能,而是与封禅、养老、教育等功能密不可分。由汉武帝时期的独创的明堂形制与明堂礼,也逐步与经典的儒家周公礼相吻合。进而说明儒家思想对明堂礼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明堂礼在此时初步发展。
2.2 明堂礼的整合期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分裂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此时的中华文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大融合的历史时期,由两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发展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南北的分治、民族的迁徙、胡汉文化的交融,带有时代烙印的“明堂制度”逐渐呈现出分散支离、各自为政的特点。
三国和晋代各国都没有建设明堂。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不仅曾一度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而且是同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受汉化影响最深的国家,因而,对于明堂这类汉文化的代表性礼制建筑的建设也是大规模建设的。
北魏学者李谧在他的《明堂制度论》收录了各家对于明堂制度的观点和看法。文章中,李谧不仅进行了中肯的描述和批评,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贾思伯、封轨、袁翻也都有关于明堂的论述[ ]。
北齐、北周都未建明堂。
南朝各代为了表示自己是正统的“天赋皇权”,都要建一座横面宽大一些的大殿,用以替代明堂,而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一座太庙。但是其形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明堂礼制的祭祀对象、配享对象等制度受王肃或是郑玄的影响较大,逐步摆脱封禅、养老的功能,渐进想单一的祭祀功能转化。然而此时的明堂礼制的理论论争不断,明堂礼制尚属于整合期。
2.3 明堂礼制的繁荣期
隋代虽然多次提出建设明堂,但是由于明堂形制的“五室”、“九室”之争不断,以及与高丽的战争纷扰,最终无暇修建。
唐代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分别提出修建明堂。然而,由于“五室”与“九室”的争议,以及对高丽的战争,最终未能建设。高宗即位后,又拟建明堂。然而儒臣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高宗只好作罢。此后武则天执政,她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同时也是出于让武氏列祖配飨天帝的需要,因而不再理会儒臣们的争论,决定“自我作古”。下令拆毁东都洛阳隋代建的乾元殿,并在此地基上建设新的明堂。直到唐玄宗执政时期,儒臣们才纷纷指出武氏洛阳明堂的不合古制。故而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7年)下令拆除明堂第三层建筑,再度改回为乾元殿。
之后唐代衰落,也再没有人提议修建明堂。
直到北宋末年,才再度议立明堂。徽宗在总结古制后,于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下诏曰:“联益世室之度,兼四阿重屋之制,度以九尺之筵,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四户以合四序,八窗以应八节,五室以象五行,十二堂以听十二朔。九阶、四阿,每室四户,夹以八窗[ ]。”徽宗认为这种明堂形制“于古皆合”。
元代没有明堂。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财力的增多,明清两代的宫室建筑设施日臻完善,已经没有修建明堂辟雍的必要。而是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修建能体现明堂辟雍各种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
3 结语
综上所述,明堂的建设史实际上也是明堂建制的争议史。追本溯源,查至远古均无法论证明堂形制应采用“五室”,亦或“九室”。其实这些不同门派的争议,无非是想标新自己,实际上均无确凿的依据。正如《旧唐书》中记载的唐初大学者颜师古在给唐太宗的奏章中说的:“明堂之制,爰自古昔,求之简牍,全文莫睹。始之黄帝……迄于周代,各立名号,别创规模。众说舛驳,互执所见,巨儒硕学,莫有详通。……苟立同异,竞为巧说……进退无据,自为矛盾[ ]。”又云:“惟在陛下圣情创造,即为大唐明堂,足以传于万代……若姿儒者互论一端,久无决断[ ]。”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宋)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中华书局,1985
[6](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 (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8.
[9]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10] (后晋)刘昫.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清)龙文彬.明会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