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古文不仅仅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医古文中蕴涵着相当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古文 人文教育
在医古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医古文这门课,不仅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是一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教育课。医古文中蕴涵着相当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我国古代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医古文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医古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中国古代灿烂文明中孕育而成的医古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医古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医学,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如古代哲学、美学、文学、历史、民俗习惯、儒、释、道家的思想文化都渗透其中。从体裁上看,有传记、书序、赠序、医案、医话、铭文、校注等,其体裁范围比初高中的文言文体裁要丰富得多;从所选文章上看,除了王冰、张介宾、张仲景、徐大椿等著名医家的作品外,还有司马迁、班固、嵇康、王世贞、袁枚等著名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作品。这些文章文理并茂,处处闪现着古人智慧的光辉,堪称精品。学习这些优秀作品,不但能使学生了解到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对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以义为上,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医古文著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前代医家以医为神圣之学,以治病救人为最高的仁德。他们认为“其道通于神圣”。医圣张仲景,本为长沙太守,因见当世之人轻视医药,追逐荣势,又见疫疠蔓延,人民生命惨遭涂炭,于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写出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功及千秋。“神医”华佗不求功名,志存救世,“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华佗行医治病,不畏强暴,不慕高贵,游走四方,誓为百姓消除疾病。前代许多医家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他们本可走仕途,居高位,获厚禄,但却鄙弃荣华,立志为医,把救治生命视为最崇高的事业,为之奋斗终身。医古文中体现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观,能够帮助医学生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医学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确立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医古文中论述医德和名医风范的文章很多,它们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也是向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就是一篇集古代文明道德之大成的优秀医德论文。他就医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对待病人的态度,如何处理同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精辟的论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明人王肯堂在《灵兰要览•晓澜重定绪言》中指出“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清代医家王士雄在《潜斋医话•医鉴》中说:“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学习医古文,我们仿佛是在亲耳聆听古代贤人的教诲,心灵上受到震撼,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在医古文教学中涵盖的这种职业道德教育,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深沉的感召力,于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起到了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四、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祖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辨证论治,取法天地自然,注重个体差别。医古文中大量的事例既开启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悟性,又帮助学生建立了辨证论治、守常达变的思维方式。明代医家孙志宏在《简明医彀•要言十六则•制方定规》中说:“医有成法,有活法。成法师不可悖,活法因时不可拘”;秦昌遇在《医验大成•瘛疭章》中说:“知常知变,方是上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经不舍昼夜地学习《局方》,但不久便悟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华佗为府吏倪延、李寻治疗疾病,两人“俱头痛身热”,由于“寻内实,延外实”,故治疗时“寻当下之,延当发汗”。同样是为患者治疗痢疾,由于病因不同,朱丹溪采用先补后攻的方法而取效,明代医家赵献可竟用参、术、姜、桂等热药使患者病愈。明末清初医家沈明生治一妇女吐血之证,不为表象所惑,而是“舍症从脉”,以“血脱益气”使患者痊愈。清代名医薛雪治遗精,不取补本之法,而用攻标之法而获胜……这些医案,是体现辨证施治的生动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很大帮助。
医古文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医古文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到中医药的精湛的医技医术、高明的医理医论、丰富的药材资源等。如东汉杰出医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早于欧洲使用麻醉剂1600年;中国独有的神奇针灸术,源于新石器时期,并在1700多年前就写出了专著《甲乙经》;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东汉末期的《伤寒杂病论》标志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东方药学的宝典,集药物之大成……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医古文 人文教育
在医古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医古文这门课,不仅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是一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教育课。医古文中蕴涵着相当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我国古代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医古文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医古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中国古代灿烂文明中孕育而成的医古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医古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医学,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如古代哲学、美学、文学、历史、民俗习惯、儒、释、道家的思想文化都渗透其中。从体裁上看,有传记、书序、赠序、医案、医话、铭文、校注等,其体裁范围比初高中的文言文体裁要丰富得多;从所选文章上看,除了王冰、张介宾、张仲景、徐大椿等著名医家的作品外,还有司马迁、班固、嵇康、王世贞、袁枚等著名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作品。这些文章文理并茂,处处闪现着古人智慧的光辉,堪称精品。学习这些优秀作品,不但能使学生了解到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对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以义为上,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医古文著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前代医家以医为神圣之学,以治病救人为最高的仁德。他们认为“其道通于神圣”。医圣张仲景,本为长沙太守,因见当世之人轻视医药,追逐荣势,又见疫疠蔓延,人民生命惨遭涂炭,于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写出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功及千秋。“神医”华佗不求功名,志存救世,“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华佗行医治病,不畏强暴,不慕高贵,游走四方,誓为百姓消除疾病。前代许多医家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他们本可走仕途,居高位,获厚禄,但却鄙弃荣华,立志为医,把救治生命视为最崇高的事业,为之奋斗终身。医古文中体现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观,能够帮助医学生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医学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确立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医古文中论述医德和名医风范的文章很多,它们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也是向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就是一篇集古代文明道德之大成的优秀医德论文。他就医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对待病人的态度,如何处理同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精辟的论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明人王肯堂在《灵兰要览•晓澜重定绪言》中指出“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清代医家王士雄在《潜斋医话•医鉴》中说:“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学习医古文,我们仿佛是在亲耳聆听古代贤人的教诲,心灵上受到震撼,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在医古文教学中涵盖的这种职业道德教育,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深沉的感召力,于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起到了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四、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祖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辨证论治,取法天地自然,注重个体差别。医古文中大量的事例既开启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悟性,又帮助学生建立了辨证论治、守常达变的思维方式。明代医家孙志宏在《简明医彀•要言十六则•制方定规》中说:“医有成法,有活法。成法师不可悖,活法因时不可拘”;秦昌遇在《医验大成•瘛疭章》中说:“知常知变,方是上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经不舍昼夜地学习《局方》,但不久便悟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华佗为府吏倪延、李寻治疗疾病,两人“俱头痛身热”,由于“寻内实,延外实”,故治疗时“寻当下之,延当发汗”。同样是为患者治疗痢疾,由于病因不同,朱丹溪采用先补后攻的方法而取效,明代医家赵献可竟用参、术、姜、桂等热药使患者病愈。明末清初医家沈明生治一妇女吐血之证,不为表象所惑,而是“舍症从脉”,以“血脱益气”使患者痊愈。清代名医薛雪治遗精,不取补本之法,而用攻标之法而获胜……这些医案,是体现辨证施治的生动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很大帮助。
医古文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医古文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到中医药的精湛的医技医术、高明的医理医论、丰富的药材资源等。如东汉杰出医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早于欧洲使用麻醉剂1600年;中国独有的神奇针灸术,源于新石器时期,并在1700多年前就写出了专著《甲乙经》;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东汉末期的《伤寒杂病论》标志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东方药学的宝典,集药物之大成……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热情。